都说关羽是败在了吕蒙的偷袭和陆逊的伪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真正的致命败笔,是亲手把一个本可以信任的盟友,变成了置自己于死地的敌人。
这个人,就是糜芳。一个被他逼到绝境的"自己人"。
时间回到公元219年,关羽正意气风发。他带着三万大军北伐,把曹操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活捉了大将于禁,一时间威震华夏,风头无两。
可就在他在前线高歌猛进的时候,后院却起了火。
镇守荆州大后方的糜芳,可不是什么外人。他是刘备的小舅子,当年刘备最落魄的时候,糜家可是倾尽家产支持他,连妹妹都嫁给了他。按理说,他是关羽最该信任的人。
但关羽这人,本事大,脾气更大。他一向看不起士大夫,对同僚也常常颐指气使。
之前封五虎上将,他就因为黄忠年纪大而怒斥"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这次,就因为一次粮草送晚了两天,他当着所有人的面把糜芳骂得狗血淋头,撂下一句狠话:"等我回来,看我怎么收拾你!"
这话一出口,可把糜芳吓得魂都没了。他知道关羽说到做到,自己这颗脑袋算是悬在裤腰带上了。
与此同时,东吴那边的吕蒙和陆逊正在上演一出好戏。吕蒙装病装得惟妙惟肖,连孙权都信了。
年轻的陆逊则天天给关羽写"彩虹屁"信,一口一个"关将军您太厉害了",把关羽捧得晕晕乎乎。
关羽一看,东吴这帮人要么是病秧子,要么是软蛋,根本不足为惧。于是,他把荆州的精锐部队几乎全调到了前线。
他哪里知道,这正是吕蒙和陆逊想要的。真正的猎手,往往以猎物的姿态出现。
很快,吕蒙带着一队人马,乔装成商人,上演了著名的"白衣渡江",悄无声息地就摸到了荆州城下。
兵临城下,吕蒙没有强攻,而是派了个说客去劝降糜芳。
说客就问了一句:"你是想等关羽回来砍你的头,还是现在开门投降,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
这句话彻底击垮了糜芳的心理防线。一边是前途未卜、可能掉脑袋的未来,一边是眼下就能保住的平安。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打开了城门。
当关羽在前线收到"江陵丢了"的急报时,整个人都懵了。他可以在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却防不住自己人从背后捅来的这一刀。
更狠的是吕蒙的攻心之计。他进城后,严令士兵不得骚扰百姓,对荆州军眷更是秋毫无犯。他还亲自安抚百姓,给老弱病残送去粮食。
这些举动,与关羽平时的严苛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他还允许士兵家书北上。一夜之间,军心土崩瓦解。
那些昨日还誓死效忠的士卒,如今纷纷连夜逃亡——不是怕死,是要回去确认妻儿安危。
退守麦城的那晚,寒风如刀。58岁的关羽站在城头,还能望见当年镇守荆州时的旌旗招展。
只是如今,那些旗帜上都绣着刺眼的"吴"字。
他派人向驻守在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可孟达却挑拨说关羽一直看不起他,刘封本就对关羽不满,便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绝了。
关羽陷入了真正的孤立无援。
127天前,他水淹七军、威震华夏;127天后,他困守孤城、插翅难飞。
这场改变三国命运的大败,留给后世血淋淋的教训。永远别小瞧"装孙子"的人,吕蒙装病、陆逊装怂,却在你看不见的地方磨好了刀。
内部矛盾才是最大的风险,关羽对自家人都如此严苛,注定要付出代价。有时候,最致命的刀来自你认为最安全的方向。
而性格决定命运的真理,在这场悲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关羽的骄傲成就了他的威名,也酿成了他的悲剧。
当一个人开始迷信自己的无敌时,离失败就不远了。
走在麦城最后那段泥泞小路上,关羽会不会想起斩颜良诛文丑的辉煌岁月?
那时他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如今却在这座小县城走向末路。历史的转折,往往就藏在这些被忽略的细节里。
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如果关羽当初对糜芳多一分宽容,结局会不会不一样?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