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药铺,探寻画卷背后蕴藏的传奇故事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它以精细的笔触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和社会生活。其中,画中出现的几处中药铺(或称药铺、药肆)不仅是当时医药行业繁荣的缩影,也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信息:
1. "医药行业的繁荣与重要性:" "普遍存在:" 画中出现的中药铺不止一处,分布在汴京的街道上,这反映了北宋时期医药行业已经相当发达和普及。无论是城市中心还是居民区,人们对健康和药物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社会功能:" 中药铺不仅是卖药的场所,更是重要的社会服务点。它们为市民提供日常用药、治疗常见病、提供中药调理等服务,是城市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药铺的经营特色与景象:" "药材展示:" 画中的药铺通常有敞开的门面,里面堆满了各种药材,如干燥的草药、中成药、药材罐、药柜等。有些药材还可能摆放在玻璃罐或柜子里,供人观赏和挑选。这体现了中药铺“眼见为实”的经营特点,也方便顾客挑选。 "专业标识:" 药铺门前常悬挂招牌,上面可能写有铺名或突出“杏

相关阅读延伸:《清明上河图》里的中药铺,背后隐藏着哪些故事?

生活在北宋末年的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风土人情,真实反映了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街市繁荣情景。

街市内店铺星罗棋布,各类招幌林立,商贾云集,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华的都市景象被描绘得绘形绘色,呼之欲出。

在鳞次栉比的屋宇和摩肩接踵的人流中,有几处中药铺明显可见。北宋末年的药铺既看病又卖药,也称为“安济坊”或“病院”。

清明上河图的刘家香药铺

在街市的最西面,有一处坐北朝南、面积较大的门面,大门上方悬挂一匾额,上书“赵太丞家”四个大字。太丞即太医丞,宋朝为太医局所属主管医药的官员,为从七品。可见这家药铺为赵姓医官所办,既是皇姓,又有官方背景,所以所处位置非常优越。

大门左右两侧立有高大招牌,西面上写“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东面上写“大理中丸医肠胃”。集香丸和大理中丸均为中医方剂名,见于《御药院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集香丸具有消秋滞之功效,主治伤生冷硬物不消。大理中丸可用于脾虚胸膈痞闷,心腹撮痛,不思饮食。旁边招牌还有“五劳七伤”“理小儿贫不计利”等字样。

中医学上五劳指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劳损;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从这些广告语可以看出赵太丞擅长内科、儿科,而且杏林春暖,医德高尚。室内摆有柜台和药柜,前面设有座椅,上坐一位中年妇女,怀抱小儿,旁有一人站立。妇女前面站立着一位长者,正俯身看视,在为小儿诊治,看来此人便是主治大夫赵太丞。

在“赵太丞家”东面不远的十字路口处,又有一家大型药铺,门前高高地竖着一个招牌,上面书写:“刘家上色沉檀楝(栋)香”,“铺”字被一独轮车所挡,大门上方横匾额上也有一行字,但是不甚清晰,“沉檀、丸散、香铺”几个字依稀可辨。

从门前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的情形看,此店应为一个规模很大的香药铺,以大宗批发为主,兼营零售,生意十分兴隆。

宋代医方推崇“香药”,比如《局方》“治一切气”方常以香药为主,如丁香、檀香、麝香、乳香、沉香等等,各种《香谱》记载香药多达近百余种。

《东京梦华录》卷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载:“御廊西即鹿家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卷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载:“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散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

刘家香药铺北面的东西大街上有一处门面,门前立有一块大招牌,上书“杨家应诊”四个字。由此可推断,此处是一位姓杨的大夫开的诊所。门前一人站立,似乎在迎接招呼前来就诊之人,服务之热情可见一斑。还有两人在大门外“热聊”,还像是大夫在送一位刚刚在此就医的病人,反复交代服药剂量和方法,病人有些依依不舍。右侧一位老者牵引着一个孩童正在去药铺就诊。前方一辆马车拉着一位病愈者急着赶路回家。画面生动形象,生活气息浓郁。

北宋时期,国家对中医的发展十分重视,专门成立负责药品制造和经营的官方机构,即熟药所,又称“卖药所”,从药材收购、检验、管理到监督中成药的制作,都有专人负责。

政和四年(1114年),根据尚书省的建议,熟药所改名为医药惠民局,主要制造出售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和药酒,这些药物服用简便、携带方便、易于保存,很受医生和病人欢迎。

北宋京城的民间诊所也遍布大街小巷,《清明上河图》中还有很多涉及中药经营的画面,如一些酒店里兼售香药,大街上摆摊设点叫卖膏药等。

《东京梦华录》卷三“马行街北医铺”一节中写道:“马行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传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如杜金钩家,曹家独胜元,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石鱼儿班防御,银孩儿栢郎中家医小儿,大鞋任家产科,其余香药铺席,官员宅舍,不欲遍记。”

(作者为历史民俗文化学者)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 郑学富

编辑:袁昕

流程编辑:吴越

发布于 2025-10-02 16:13
收藏
1
上一篇:汴京浮生录,宋代农民工的奋斗轨迹与生存传奇 下一篇:全民主公攻略,详解高级突飞令与银币获取方法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