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因内乱而灭亡的朝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宋朝的社会救济制度。宋朝的救济工作无论是覆盖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
宋朝的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经济在高速的发展中。不仅仅是经济方面,在文化方面宋朝的士大夫和普通民众们都受到了儒家、佛家、道家三种文化中济世救民思想的熏陶。这两方面都为宋朝的社会救济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有宋一代,他们对贫困人群的救济是非常到位的。有专门针对婴幼儿设立的机构,比如慈幼庄、婴儿局等等,宋代朝廷还会提供一些钱财帮助那些穷困人家来生子养儿,最先创立慈幼局的是临安,官府还会鼓励人们收养那些被遗弃的婴幼儿,朝廷还会给予一定的钱财进行资助,史书有载:“若民间之人,愿收养者听,官仍月给钱一贯,米三斗,以三年住支。”还有专门针对老人设立的机构,比如设立福田院、居养院等等,他们主要救助的是一些鳏寡孤独之人,向他们提供一些食宿和基本生活的费用。除此之外,还有专门掩埋无主尸体的漏泽院、收养病患的安济坊、专门安置居无定所乞丐的养济院、专门为穷困人员赠药的施药局等等。
在这之中,负责专门收养病患的安济坊,又被一些学者称之为我国最早的“公立医院”!
古代受灾人群
安济坊的建立和推广
最早的安济坊是苏轼在杭州担任知府的时候设立的。当时杭州发生瘟疫时,许多民众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失去了生命。苏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设立了安济坊,免费为民众们看病、施药。当时苏轼设立救助民众的机构还是叫做安乐坊,一直到第二年,官府在全国范围内将此制度推广开来,于是便将其改名为安济坊。
安济坊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这与我们所谓的“大奸臣”蔡京是离不开的。
蔡京和宋徽宗对于道教极为尊崇,宋徽宗又是一位很有想法的皇帝,徽宗想要恢复熙宁、元丰时期的政事,在蔡京的帮助下,宋徽宗开始了大改革。安济坊的推行,就是他们改革的一部分。推广安济坊的过程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朝廷下了三次诏书对在地方推广安济坊不力的官员进行责备,还安排了相关人员进行巡视,检察各地方的执行情况。
在蔡京的大力推行下,宋朝的救济制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而过度施行,最后导致了安济坊的开支开始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贫者乐而富者忧”的现象。
影视剧中蔡京
安济坊的救助对象
安济坊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对疾病之人的救治。安济坊又是一种公益性的,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乞求安济坊的救治。
第一种就是无依无靠的病人和因为贫困而无力求医的人。《宋大诏令集》中有关于安济坊的记载“若疾而无医,则为之置安济坊”。在《吴兴志》中也有相关记载“安济坊以养老疾病之无归者”。安济坊在最开始收养的是无依无靠的病人、生病之后又无所依靠的人,但是随着安济坊的推行,朝廷也拓宽了安济坊的救助范围,将那些因贫困而无力求医的人也囊括在内。
第二种是兵士及其家属。对于那些在战争中受伤的兵士,也会送到安济坊来救治。而那些因伤病不能够继续在军队服役的兵士,也是可以在安济坊接受救治的。那些兵士的家属也是安济坊救助的对象之一。
第三种就是病囚、乞丐、官宦人家的雇工等等。安济坊的病人如果并重导致死亡的,就会通过漏泽园而埋葬。而我们现在所知的有关安济坊救助对象的资料,就是通过死者墓碑上的砖铭记载的。
安济坊不仅提供给病患医药费,官府还会给安济坊提供定量的饭食和银钱,要是在冬天还有添加一些炭火钱,大约五文省,这是成人的标准,小孩子要减半!安济坊的这些功能其实和现在的“疗养院”更为相似。
影视剧(水浒传)中宋朝的犯人
安济坊的财政收支
安济坊是宋代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这就需要有很多的财政支持。安济坊最初的设立主要依靠的是户绝财产,如果户绝财产不能够满足需求,则用“常平息钱”来补充。户绝财产是指没有后代子孙继承的财产,“常平息钱”指的是“青苗钱”,就是官府借贷给民间用来种植土地用的,民间需要支付的利息为四分,这些钱就是安济坊的来源之一。一般来说有这些钱款就足够了,但是随着蔡京当政,官府又提高了对安济坊人员的补助,虽然具体数额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有载称“给常平米厚至数倍”。
安济坊安置病患的地方一般会是户绝的屋产,当这些户绝房屋不够用的时候,就会用空闲的官府所拥有的屋产来安置。当这些依旧不能够满足安济坊需求的时候,就需要租赁房屋来安置。
从地方官员向皇帝上呈的奏章来看,在最初设立安济坊之时,就有十间屋舍作为“病房”,除了“病房”之外还有专门的厨房来负责人们的日常饮食。可见在设立之初就有比较大的规模了。随着安济坊的不断推广,安济坊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南宋时期,有相关记载说,和州府在城西买了数顷的田地来修筑安济坊。安济坊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它的设备和管理也在不断的完善。
古代药铺
从安济坊看宋朝社会保障的特点
通过对安济坊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宋朝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开始形成,而且逐渐开始为维持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宋朝对救助对象的范围特别广泛,除了那些受到洪涝灾害的灾民之外,更多的是普通的贫困人口,以及老弱、婴幼儿、鳏寡孤独者、乞丐等等。这就表示宋朝的救助活动开始由单方面的朝廷恩赐,变成一项惠及全民的社会制度。不仅仅是活着的人享有这种权利,就连去世的人也会受到官府的救助,从生到死,宋朝官府都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救助体系。
其次是救助的内容方面呈现出了多样性的局面,除了让灾民、贫困人口填饱肚子之外,还有给他们安置了住房、医药等方面,甚至冬天还会给他们发放炭火钱,让其免受寒冬之苦。宋朝尤其注重对遗弃婴幼儿的救助,从孩子的吃穿,到受教育,乃至之后的出路,都会对其有所救助。就像本文开头说的那样,宋朝虽然对外屡屡受挫,但是却很少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冲突,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宋朝的救助体系下,人们居有所依、饭有所食、病有所治。
第三是救助主体方面,不仅仅是官府出面出资对人们进行救助,就连普通的富民豪商人,普通民众也参与到了社会救助的体系中,其中僧侣对其中的贡献是比较大的。大家都知道济颠和尚,民间有许多济颠和尚的传说,我想济颠和尚在民间的声望和宋朝的这种救助制度是分不开的。
安济坊推行者:宋徽宗
宋朝救助体系发达的原因
宋朝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朝代,一方面它政治军事方面十分懦弱,但是在经济文明方面却空前的发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作为文明发达重要指标之一的救助体系,它的成因与当时宋朝的经济、政策、思想都是分不开的。
在经济方面,宋朝的经济繁荣是毋庸置疑的。宋代不仅仅是我们所知的商业空前繁荣,最基本的就是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是唐代的两倍之多,亩产值也要比唐代高出了三成。
在政策方面,宋朝奉行的是“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宋朝三百多年间,都是奉行的这种国策。宋朝人自己也说,宋朝虽然富庶不如隋朝、兵马强盛不如秦国,但是依旧可以在强敌环绕的情况下立国三百多年,这与“守内”的国策是离不开的,而救助体系就是“守内”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思想方面,有宋一代,佛、道、儒三家对人们的影响都很深。儒家思想成为宋朝施行救助政策的源动力;佛家讲究慈悲,一些僧人、寺院成为宋朝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这就为佛法的弘扬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上文提到,宋徽宗和蔡京是安济坊的重要推手,而他们又是特别尊崇道家思想,道家散财济众的思想,也对救助政策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推广作用。
济颠禅师
结语:为何安济坊只存在了短短百年
宋朝虽然武力不强,但是其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依然显示出了及其发达的面,甚至是与明朝、清朝相比较都毫不逊色。但是安济坊存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前前后后也就是短短百年的时间,为什么如此好的制度为何没有延续下来呢?
这就与当时动荡的朝局是分不开的。由于封建社会中,一项制度的推行往往是与当权者有关。蔡京当权则安济坊昌盛,蔡京气焰稍落,则安济坊衰。宋朝朝廷的争权夺利才是安济坊生存的空间,而民众也对朝令夕改的国家政策逐渐失去了信任。
其次是对外的失利,导致大量的财力都用于“岁币”,而没有多余的物资来维持全国范围内安济坊的施行。至今我们看到宋朝的一些优秀的制度随着皇室糜烂、边境不安而失去发展土壤的时候,都不由得要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