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
十年如一日 十年磨一剑
十年如一日,从零起步,从“一窍不通”到“故障克星”,他是名副其实的“装备管家”。
十年磨一剑,初心未改,从“拖后腿”到“领头羊”,他是默默坚守的边疆卫士。
他就是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四级军士长张鹏。
入伍10年,张鹏多次在重大演训中立下战功,先后获“全军优秀人才奖一等奖”“军队科学进步奖”和“优秀士官标兵”等称号,并荣立三等功。工作中的他任劳任怨、恪尽职守,是战友们眼中的“拼命三郎”,是领导口中的“老黄牛”。下面就跟随笔者一道走进该部,看看老兵张鹏十年的那些事儿。
从“门外汉”到“佼佼者”
加班加点学习
“别看他现在是尖兵,这可是十年如一日拼出来的。”张鹏的战友向笔者说到。
装备操作排名垫底,理论考核正确率不到20%——这是张鹏2008年入伍后第一次考核的成绩单。张鹏心里很不是滋味,就这么认怂吗?倔强的张鹏选择撞一回“南墙”,跟装备操作死磕到底。
认真记录问题
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张鹏白天向老同志拜师学艺,晚上加班加点自主学习,抽空就到操作室反复练习,手掌上的老茧一层叠一层,问题记录本一天天厚起来,他的操作技能也突飞猛进。半年后的考核中,张鹏各项成绩全部达优并打破单位保持十年之久的纪录,被评为“优秀士官”。
开创则更定百度。针对装备种类广、性能多的特点,张鹏在熟练掌握装备性能的基础上突破创新,为500余部装备制作“贴身档案”,有效提高了装备使用效率;积极发挥大学计算机专业优势,将装备进行组网,建立一体化合成系统,大大缩短了传输流程,成为名副其实的“装备管家”,完成了从“门外汉”到“佼佼者”的华丽蜕变。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培训授课
“从事我们这个职业,我有三个词与大家分享,耐心细致、快速准确、坚决果断,所谓耐心细致就是……”讲台上的他正在为战友传授心得体会。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能培养出更多技术骨干,他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技能快训和计算机编程两个培训班,自费购买30余本相关书籍供大家学习提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技巧传授给战友。
热心帮带战友
战友徐董鹏一看见代码就“头疼”,每次坐到操作台前都打不起精神,连续两次在单位组织的测试中排名垫底,一向活波开朗的他变得闷闷不乐。得知情况后,张鹏主动找到领导,要求搬到徐董鹏宿舍,和他同吃住、共战斗,随时随地为他答疑解惑,并将自己精心整理的训练手册赠送给他。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徐董鹏在测试中夺得头筹。
为战友答疑解惑
5年来,他先后为单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骨干,其中20多人被评为“优秀士官”,10余人在多个比武场上摘金夺银,他所带领的团队也多次在重大演习中出色完成任务,实现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重大飞越。
从“主动来”到“不愿走”
与战友探讨交流
十年前,张鹏如愿以偿穿上了迷彩服,怀揣着报国雄心来到他向往已久的军营,三个月训练后,成绩全优的他主动向连队党支部递交了赴疆申请书。这一干就是十年,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家人至今都不知张鹏所在单位的详细地址和从事的具体工作。
去年7月,组织上有意将他调到其他地方工作,得知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找到领导,“让我留下来吧,这片土地养育了我十年,它需要我,我也离不开它。”
留下来的张鹏再次书写传奇。在去年年底组织的演习中,某大型设备突然出现故障,刺耳的警报声打破了机房的宁静,大屏幕上越来越少的处置时间抨击着所有人的心脏,任务随时面临失败风险,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手足无措时,广播里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原来是监控中心的张鹏正通过话筒指挥机房操作手处置情况。在张鹏的指挥下,操作手有条不紊地进行操控,一步接着一步,一环扣着一环,终于,设备“起死回生”,在场官兵鼓掌称赞:“隔空传音排故障,班长这招太牛了!”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张鹏主动来不愿走、驻大漠守边关的感人事迹传遍了单位每一个角落。
“我们终将逝去姓名,我们从未忘记理想。”这是他时常勉励自己的话。十年如一日,十年磨一剑,他用热血诠释忠诚,用生命践行使命。强国强军征程中,有千千万万个像张鹏一样的“螺丝钉”紧紧铆在强军战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