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历史上最让人捉摸不透的皇帝,武则天绝对排得上号。长安城里,每天早朝前都上演着同样的戏码:朝臣们跟家人告别,因为谁都不知道今天会不会被酷吏盯上,能不能活着回来。
这位咱们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给后世留下了太多谜团。你说她残暴吧,14年酷吏政治,后来受到禁锢惩治的就有二十七名大酷吏,数千家无辜被灭族,血流成河;可你说她嗜杀成性吧,偏偏又有狄仁杰、徐有功、魏元忠这些铁骨铮铮的直臣在她手下平安无事,甚至还备受重用。
这到底是咋回事?
按理说,在那个连朝臣上朝前都要跟家人诀别的年代,这些敢跟皇帝叫板的直臣早就该人头落地了。可偏偏就在这血雨腥风的武周朝廷,他们不但活得好好的,还能跳出来给武则天提意见,甚至公然对抗酷吏。你想想这得多奇怪?
来俊臣这帮酷吏有多狠?光是刑具就发明了几十种,什么“定百脉”、“喘不得”、“死猪愁”,听名字就让人腿软。当时洛阳城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遇来侯必死,遇徐杜必生。”前半句说的是来俊臣和侯思止,后半句说的就是徐有功和杜景俭。同样是武则天手下的官员,为啥待遇差这么多?
更奇怪的是,武则天明知道这些直臣跟她唱反调,不但不杀,反而悉心保护。这女皇帝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来俊臣:让长安城夜不能寐的恶魔
咱们先说说这个来俊臣,这家伙简直就是个变态。
来俊臣原本就是个小混混,在和州的时候因为奸盗犯罪被抓进大牢。这小子在牢里也不消停,天天诬告别人,搞得和州刺史李续实在受不了了,直接给了他一百大板。按说这种货色早就该老老实实做人了,可武则天偏偏看上了他这股子狠劲儿。
天授年间,来俊臣靠着告密发家,被武则天提拔为侍御史。这下可好了,给了他生杀大权,整个大唐朝廷就变成了他的屠宰场。
这家伙办案的手段,那叫一个残忍。他跟手下人一起发明了十种大枷,每一种都有个响亮的名字: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着即承、失魂胆、实同反、反是实、死猪愁、求即死、求破家。你别看这名字起得文艺,实际上每一样都足够要人命。
来俊臣审案从来不问青红皂白,先让犯人看看这些刑具。好家伙,犯人一看到这些家伙什,腿都软了,还没等动刑呢,就什么都招了。实在不招的,那就更惨了。来俊臣会用醋灌鼻子,白天不让吃饭,晚上不让睡觉,各种折磨手段轮番上阵。
更可恶的是,这家伙还写了本《罗织经》,专门教人怎么编造罪名、制造冤案。连武则天看了都感叹:“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
你想想,连武则天都觉得这家伙心机太重,可见来俊臣有多邪恶。
在来俊臣横行的那些年,整个长安城都笼罩在恐怖的阴霾中。朝臣们每天上朝前都要跟家人告别,因为谁也不知道今天会不会被来俊臣盯上。甚至洛阳一带的小孩哭闹,只要父母说出来俊臣的名字,立马就能止住哭声。这种恐怖气氛,可见一斑。
更让人胆寒的是“请君入瓮”的故事。有一次,来俊臣奉武则天之命审查同为酷吏的周兴,他请周兴喝酒,假惺惺地请教:“犯人总是不招供,您有什么高招?”周兴得意地说:“这有何难?取个大瓮,把犯人装进去,底下架炭火烤,看谁不招供!”来俊臣立马让人搬来大瓮点火,笑着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请老兄自己入瓮吧!”周兴吓得立马磕头认罪。
来俊臣前后制造了多少冤案?史书记载,死在他手里的大臣和宗室被灭族的就有数千家,中下级官吏更是数不胜数。整个武周朝廷,人人自危,连说话都要小心翼翼。
可就在这样的恐怖统治下,偏偏有那么一批人能够全身而退,甚至还敢公然跟来俊臣作对。你说奇怪不奇怪?这就不得不说到狄仁杰了。
狄仁杰: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博弈
长寿元年,也就是公元693年正月,一场震惊朝野的大案爆发了。来俊臣联合武承嗣,一口气诬告了七名朝中重臣谋反,其中就包括当朝宰相狄仁杰。
你想想,狄仁杰是谁?那可是武则天身边的红人,刚刚被提拔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宰相。连他都敢动,可见来俊臣的胆子有多大。
狄仁杰被抓进大牢的时候,心里清楚得很:落到来俊臣手里,十有八九是死路一条。这家伙审案从来不讲证据,只要定了你的罪,必须得让你招供。不招?那就用刑,直到你招为止。
可狄仁杰毕竟是狄仁杰,这老头儿当年敢跟武则天叫板,什么场面没见过?他一琢磨,硬扛肯定是死路一条,不如来个以柔克刚。
结果,当来俊臣提审狄仁杰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来俊臣还没来得及上刑,狄仁杰就直接认罪了:“谋反是事实!”
来俊臣都愣了。这老头儿怎么回事?平时不是挺硬气的吗?怎么这次这么痛快就招了?
狄仁杰接着说:“大周改朝换代,万象更新。我们这些李唐旧臣,心里自然不服气,谋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话说得有理有据,来俊臣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怎么接茬。按照武则天定的规矩,凡是一审就认罪的,可以免死。既然狄仁杰都招了,来俊臣也就没必要用刑了,直接让他签字画押,然后就去找武则天邀功了。
可狄仁杰哪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他认罪只是缓兵之计,真正的反击还在后头呢。
来俊臣手下有个叫王德寿的家伙,这小子想趁机捞点好处,就跑来跟狄仁杰说:“狄尚书,你现在认了罪,死罪是免了,但流放是跑不了的。不过我可以帮你说句好话,但你得配合我,把杨执柔也牵连进来。”
狄仁杰一听就火了:“皇天后土在上,竟然让我狄仁杰做这种事!”说完,直接一头撞在柱子上,血流满面。
王德寿吓坏了,赶紧作罢。这一撞,反而让来俊臣等人觉得狄仁杰是真心认罪,对他的戒心也松懈了不少。
机会来了。狄仁杰趁着看守不严,找个机会跟狱卒说:“天气热了,想写封家书让家人送点薄衣服来。”狱卒看狄仁杰平时为人不错,也就答应了。
狄仁杰表面上在写家书,暗地里却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布帛,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冤屈,然后塞进棉衣里。他对狱卒说:“把这件棉衣连同家书一起送回去吧。”
王德寿检查了一遍,没发现什么异常,就让人把家书和棉衣送给了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
狄光远回到家,按照父亲家书的意思取出棉絮,结果发现了那块写着冤屈的布帛。他立马进宫,把父亲的申冤书呈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看完,心里起了疑心。她把来俊臣叫来问话:“狄仁杰他们在狱中情况如何?”
来俊臣信心满满地说:“这些人怎么可能不招?臣并没有对他们用刑,他们在狱中连衣服都好好的。”
武则天觉得事情有蹊跷,派了个叫周綝的通事舍人去狱中查看。可这个周綝怕得罪来俊臣,连狄仁杰的面都没见着,就回来复命了。更过分的是,来俊臣竟然伪造了一份狄仁杰的《谢死表》,让周綝一起呈了上去。
武则天是什么人?多疑成性,察言观色的本事一流。她觉得这事儿不对劲,直接下令把狄仁杰提到殿前亲自审问。
“你为什么要承认谋反?”武则天问。
狄仁杰答得很坦然:“如果我不承认,早就死在来俊臣的皮鞭之下了。又怎么能有机会见到陛下呢?”
武则天又拿出《谢死表》:“这是你写的吗?”
狄仁杰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臣从未写过这样的表章。”
武则天立刻下令验证笔迹,结果证实确实是伪造的。真相大白,狄仁杰等七人的死罪虽然免了,但都被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县令。
这次惊险的经历,让狄仁杰死里逃生。可你以为武则天会因此惩罚来俊臣吗?没有!来俊臣不但没受处罚,反而继续受到重用。因为武则天知道,她还需要来俊臣这把刀。
可这件事也让武则天明白了一个道理:像狄仁杰这样的人才,是不能轻易杀掉的。
徐有功:乱世中的一面旗帜
如果说狄仁杰是靠机智保住了性命,那徐有功就是凭着一身正气在酷吏横行的年代里屹立不倒。
徐有功,原名徐宏敏,字有功,洛州偃师人。这个人有个外号,叫“徐无杖”。为啥叫这个名字?因为他在蒲州任司法参军的时候,三年来审理案件从来不用刑杖,完全靠仁义道德感化犯人。
你想想,在那个年代,不用刑杖就能让犯人服气,这得有多大的本事?当地百姓都被他感动了,民风为之一变。
永昌元年,也就是689年,徐有功被召进京城,担任司刑寺丞。这个职位虽然不高,但管的可是刑法大事。正赶上武则天大搞酷吏政治,整个司法系统都被来俊臣这帮人搞得乌烟瘴气。
可徐有功就是徐有功,不管外面风浪多大,他始终坚持依法办案。凡是经过他手的案子,能轻判的绝不重判,能保命的绝不杀头。
有个叫颜余庆的魏州县尉,被人告发跟叛军李冲有勾结。来俊臣审理此案,严刑逼供,颜余庆受不了皮肉之苦,只好承认与李冲“通同谋反”。按说这是死罪,可案子转到徐有功手里,他仔细一看案卷,觉得证据不足。
徐有功翻出武则天颁布的《永昌赦令》,发现其中有“魁首”和“支党”的区别。他灵机一动,判颜余庆为李冲谋反案的“支党”,改判流放三千里,救了颜余庆一命。
这一判决可把来俊臣给惹恼了。这不是明摆着跟他作对吗?可徐有功有理有据,来俊臣也拿他没办法。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徐有功前后执行大案六七百件,救人数以万计。在那个“遇来侯必死”的年代,能有“遇徐必生”的说法,可见徐有功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可你以为徐有功就这样平安无事了?那你就太天真了。在酷吏横行的年代,敢跟他们作对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报复?
徐有功先后三次被控告死罪,每一次都是生死悬于一线。可他就是不怕,该怎么判还怎么判,从来不向邪恶势力低头。连武则天都被他的坚持感动了,每次都网开一面,没有真的杀他。
有一次,武则天忍不住问他:“你多次遭人陷害,知道是为什么吗?”
徐有功答得很妙:“臣就像一匹鹿,那些酷吏就像猎人,他们想用臣的肉做羹罢了。他们杀臣是想升官发财,这又有什么罪过?”
这话说得多有水平!既没有指责武则天用人不当,也没有直接攻击酷吏,反而把自己比作被猎杀的鹿,把酷吏比作猎人,暗示这是他们的职业本性。武则天听了,既佩服徐有功的智慧,也感慨他的无辜。
长寿二年,徐有功因为坚持给窦德妃的母亲庞氏减刑,被削职为民。可没过多久,武则天又把他重新启用,任命为左司郎中。为啥?因为武则天发现,像徐有功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徐有功在司刑系统干了十几年,始终如一地坚持执法公正。《新唐书》对他的评价是“虽千载未见其比”,可见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魏元忠:三次流放仍不改初心
除了狄仁杰和徐有功,还有一个人也值得一提,那就是魏元忠。
魏元忠原名真宰,为了避武则天母亲的名讳,改名元忠。这个人也是个硬骨头,在武则天手下做官,前前后后被流放了三次,可每次回来还是该干嘛干嘛,从不低头。
永昌元年,魏元忠被周兴诬陷,险些送命。在菜市口准备行刑的时候,武则天念他有平定徐敬业叛乱的功劳,临时下诏免死,改判流放贵州。
当时传令的官员还没到刑场,就先让人传话,监刑官立马就要放人。可魏元忠说:“还不知道赦令是真是假,怎么能贸然起身?”他就这么跪在那里,等着正式宣读赦令。
围观的百姓都被他这份沉着冷静给震住了。面临死刑都能如此镇定,这得需要多大的心理素质?
长寿元年,魏元忠好不容易回到朝廷,结果又被来俊臣盯上了。这次来俊臣学聪明了,也给魏元忠安了个谋反的罪名,要把他和狄仁杰等人一锅端。
可魏元忠比狄仁杰还硬气,死活不认罪。来俊臣劝他:“你就认了吧,认了就能免死。”
魏元忠怎么说的?“你现在是国家御史,应该懂得轻重。如果你一定要魏元忠的脑袋,何不用锯子锯了,何必要我承认谋反!”
你看这话说得多硬气!来俊臣都被他的气势镇住了,最后还是没能让他屈服。不过魏元忠还是被再次流放到岭南。
圣历元年,魏元忠第二次回到朝廷,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可好景不长,又被来俊臣、侯思止联手陷害,第三次流放。
三次流放,换了别人早就心灰意冷了。可魏元忠就是不服输,每次回来都继续跟邪恶势力作斗争。当时的人都说他无罪,连武则天也明白他是被冤枉的。
后来魏元忠对武则天说过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臣就像一匹鹿,罗织之徒,就像猎人,是想用臣的肉做羹罢了。这些人杀臣是想求得通达,又有何罪?”
你看,这话跟徐有功说的如出一辙。可见当时的直臣们对自己的处境都很清楚,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向邪恶低头。
武则天的政治平衡术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武则天为什么要保护这些直臣?她不是需要来俊臣这帮酷吏帮她清除异己吗?
这就得说说武则天的小心思了。
武则天虽然表面上纵容酷吏,但她心里清楚得很:酷吏只是她夺权的工具,而不是治国的依靠。要想长久地坐稳江山,还得靠那些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
狄仁杰、徐有功、魏元忠这些人,虽然跟她政见不同,但都是真正的人才。武则天作为一个政治家,怎么可能不知道他们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需要用这些人来平衡朝廷的力量。如果朝廷里全是来俊臣这样的小人,那整个国家就会失去平衡,最终连她自己都保不住。
所以,武则天一方面纵容酷吏清除异己,另一方面又悉心保护直臣,为将来治国理政做准备。这就是她的政治平衡术。
结果证明,武则天这步棋走得够精明。万岁通天二年,也就是697年,来俊臣终于玩过火了。这家伙竟然想诬告武氏诸王、太平公主,甚至连武则天的儿子李旦、李显都不放过。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太平公主和武氏诸王联手告发来俊臣的罪行,朝中大臣也纷纷上书要求处死来俊臣。连武则天都觉得这家伙太过分了,再护着他就说不过去了。
于是,在697年六月,武则天下令处死来俊臣,并且灭其全族。消息传出,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百姓们奔走相告,说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随着来俊臣的死,持续14年的酷吏政治也宣告结束。武则天开始重用那些被她保护下来的直臣,狄仁杰重新被召回朝廷,担任宰相;徐有功继续在司法系统发挥作用;魏元忠也得到重新启用。
这些人不负武则天的期望,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为武周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狄仁杰,更是成为武则天晚年最信任的大臣,被尊称为“国老”。
你看,武则天这一手玩得多精妙!既用酷吏扫清了政治障碍,又保护了治国人才,最后还能适时地抛弃酷吏,树立自己仁慈的形象。这种政治手腕,不得不说确实高明。
权力的两面性与人性的复杂
回头看武则天的这段历史,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她手下的官员,有的被她当工具使用,有的被她当人才保护。你看这差别,简直天壤之别!这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
武则天绝对不是什么圣人,她为了夺权和巩固统治,确实杀了很多人。酷吏政治造成的冤案,让无数家庭家破人亡。从这个角度看,说她“滥杀无辜”并不为过。
但同时,武则天也表现出了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她知道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人才,也知道怎样平衡各方力量。在最黑暗的时代里,她悉心保护了一批直臣,为国家保存了珍贵的政治资源。
这就是历史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你没法简单地说一个历史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武则天既是酷吏政治的始作俑者,也是直臣们的保护者;既是制造冤案的刽子手,也是识才用才的明主。
也许正是这种复杂性,才让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后世的史学家们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也没有定论。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能够在保护自己政治利益的同时,还为国家保存人才,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智慧。正如宋太祖赵匡胤所说:“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
历史就是这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武则天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既可以是毁灭的力量,也可以是保护的屏障,关键看掌权者怎么使用。而那些在乱世中坚持正义的直臣们,更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民族脊梁。
也许这就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在复杂的人性和权力游戏中,总有那么一些光亮,照亮着黑暗的时代,给后人留下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