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克隆”阴影下,女子社交账号被盗用,身份被盗网恋成悲剧

“赛博克隆”(Cyber Clone)这个词用来形容这种情况非常贴切。它形象地描绘了网络环境中,个人信息和身份被恶意复制、盗用,形成了一个虚假的、以受害者身份为蓝本的“克隆体”的现象。
根据你描述的情况,“赛博克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份搬运(Identity Relocation/Movement)": 指盗用者将受害者在社交平台上的账号、资料、形象等内容,不加修改地“搬运”到自己的名下,或者创建高度相似的账号。 2. "盗用身份(Identity Theft)": 盗用者非法获取并使用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包括照片、昵称、个人经历、甚至可能包括一些私密对话记录(如果被盗取了聊天记录)。 3. "网恋诈骗(Online Dating Scam)": 盗用者利用克隆出的虚假身份,在婚恋网站或社交平台上寻找潜在对象,进行情感交流,目的是建立信任,最终骗取感情、金钱或其他利益。这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诈骗手段。
"“赛博克隆”的危害:"
"对受害者的伤害": 这不仅是对个人隐私和肖像权的严重侵犯,更可能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例如被冒充者欺骗感情、名誉受损、社交关系混乱,甚至可能引发现实生活中的骚扰或威胁。 "对潜在受害者的警示": 这种行为也欺骗了不知情的

相关阅读延伸:“赛博克隆”?女子社交账号被搬运,盗用者用她的身份网恋……

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会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然而,这样的日常分享竟被恶意盗用,个人信息被用来伪造身份与他人网恋。近日,云南文山的任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糟心事:她的照片、视频被安徽黄山一女子盗用长达数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左图为李某玲搬用任女士照片的短视频账号,右图为任女士的短视频账号。图源:法治日报

生活轨迹被截取盗用

构建高度相似的“她”

今年8月,一位网友通过抖音找到任女士,称有人冒用她的身份与自己的丈夫网恋5年,导致婚姻破裂、痛苦多年。起初,任女士以为是新型诈骗——毕竟这样的事听起来太过离奇。但当对方发来大量截图,其中不仅有她10年前上大学时的照片,还有她当下微信、抖音里的个人内容时,她才震惊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确实被冒用了。

任女士调查发现,冒用者李某玲是她十多年前做代购时加的微信好友。任女士从事健身行业,考取了多本专业证书,李某玲便把证书上的名字P图改成自己的;任女士的个人简介、生活轨迹也被李某玲截取、盗用。任女士的生活就这样被李某玲“复制粘贴”到另一个账号上,构建出一个虚假却又高度相似的“她”。

任女士:全是1:1还原,只是名字没用我的,她给我的分身起了一个名字叫“程懿”,我朋友圈的照片,不仅是我自己,我的朋友、我妈妈、我的小狗,她全部都偷,而且还要捏造我的一些不实信息,就相当于DIY我的人生了。

搬运者注销账号后

又新注册账号继续搬运

任女士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生活:旅行的美景、健身的日常、与家人朋友的欢乐时光,都是她对生活的记录。但她根本没想到,这些分享会泄露身份信息。发现身份被盗用后,任女士第一时间报警,希望警方帮助制止李某玲的侵权行为,却因“未产生直接经济损失”未被立案,警方建议走法律途径或私下协商。

咨询律师后,任女士找到李某玲,要求其注销冒充账号并写道歉信、保证书。没想到,对方事后仍用她的照片注册微信账号,继续冒用身份,这让任女士愤怒又无奈。

律师:已侵犯肖像权、个人信息权

目前,任女士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继续维权。针对任女士的遭遇,律师表示,这已经构成了侵犯肖像权和个人信息权。任女士可以依法提起诉讼或者进行相关的控告。

云南省律师协会副会长 李春光:首先根据法律规定,包括肖像权、个人信息权的人格权利都是受严格保护的,未经权利人的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利用和公开。就这个事件来看,李某在未经任某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搬运了相关照片和视频并加以利用,我认为已经构成了对任某肖像权和个人信息权的一种侵犯。如果任某有证据能够证明自己的财产以及精神遭受了损害,那么可以依法提起诉讼或者进行相关的控告。

专家表示,在精神损害方面,任某需要证明损害的严重性,比如关于自己的精神痛苦情况的证人证言、就医记录、工作生活受影响情况以及第三方的负面评价等证据。至于经济损失,任某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受损情况,譬如调查取证差旅费等维权成本、对方的获利情况等。

律师指出,该起案例最大难点是取证。任女士应及时固定侵权时间、范围、方式及损害后果等证据,随后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综合丨央视新闻、法治日报

来源: 央视网

发布于 2025-09-25 22:13
收藏
1
上一篇:地底幽境,揭秘地震食客——地底生命的生存奥秘 下一篇:“宠客式”赶海现象席卷而来,福兮?祸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