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阶,孝廉之路上的曹操情结

桓阶的这段经历确实反映了东汉末年人才流动和政治选择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孙坚举孝廉": 这表明桓阶在早期符合当时的社会选官标准,以其品行和才能被推荐给中央政府,这是对他个人能力的初步认可。 举孝廉是汉朝创立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旨在选拔品行优良、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桓阶能被举荐,说明他在孙坚眼中是符合这一标准的。
2. "刘表辟其从事": 刘表是东汉末年重要的地方豪强和官员,担任荆州牧。辟(bì)是汉代以来地方长官征召属官的一种方式,相当于正式的征召或任命。 刘表辟桓阶为从事,说明刘表也看到了桓阶的才能,并希望将其纳入自己的幕僚体系。从事通常是太守、刺史的僚属,负责处理文书、沟通、出使等事务,是重要的辅佐官员。 这段经历表明桓阶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声望和才能,能够得到像刘表这样级别的地方大员的认可。
3. "心向曹操": 尽管桓阶曾得到孙坚和刘表的举荐或征召,但他最终选择归附曹操。这反映了曹操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

相关阅读延伸:桓阶:孙坚举其孝廉,刘表辟其从事,可他终究还是心向曹操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点关注,我们一起聊三国

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尚书令桓阶患病,曹丕亲往看视。为给桓阶“冲喜”,曹丕封桓阶安乐乡侯,封其三子皆为关内侯。后桓阶病重,曹丕又诏拜其为太常。可是桓阶依然没扛过去,曹丕为此流泪不已。

桓阶游戏图

一、效命孙坚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说起来桓阶也不算出于白身,史载其祖父桓超、父桓胜都曾在州郡为官,而且桓胜还入朝做过尚书,并闻名乡里。桓阶年轻时在长沙郡做过功曹,还被太守孙坚举为孝廉,后也入京为尚书郎。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桓阶因父丧丁忧回乡,恰逢孙坚与刘表争战。后来,孙坚于岘山被刘表部将黄祖射 杀。为感念孙坚举荐之恩,桓阶冒死到刘表军前,乞求请孙坚尸身回葬。

桓阶初仕孙坚为长沙功曹

两汉礼制,为上司吊丧送葬本为当然之义务。但汉末离乱,礼仪多废,此类反成了义举。刘表一代名儒,深为桓阶的义举所感动,于是放下敌对,让桓阶把孙坚尸身带走。

后来朝局愈加混乱,桓阶干脆就赋闲在家。

二、力劝张羡

建安五年(200年),袁曹官渡之战爆发,袁绍南联刘表,刘表也举州相应,曹操一时处于被南北夹击的不利状态。

这时桓阶却站了出来。他找到时任长沙太守张羡,对其分析利弊:“举大事而不本于义者,没有不失败的。是故齐桓公尊天子而合诸侯、晋文公逐叔带而纳襄王。如今袁绍却反其道而行之,与汉室敌对,刘州牧(刘表)也起而应之,这正是取祸之道啊。明府若要远离祸患,建立功名,就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啊。”

这个张羡,有说就是名医张仲 景的,因为史载张仲 景也做过长沙太守,但不能确定。张羡见桓阶见识不凡,就问道:“那么依先生之议,该当如何呢?”

赤壁战后荆南四郡悉数入了刘备腰包

桓阶不待迟疑地说:“曹司空(曹操时任汉司空)目下虽弱,然其仗义救天子于危难,奉王命以讨不臣,占道义之高点,谁能不服?明府若能举四郡之地,保三江之险,以之为曹司空内应,是否是一条出路呢?”

张羡说认为可行,于是联结长沙及邻近的武陵、零陵、桂阳三郡,扯起反刘大旗,并派使者与曹操通好。曹操自是喜出望外,但当时他正与袁绍在北方鏖兵,无 暇南下接应。而刘表却加紧攻击张羡叛军,张羡内外交困,忧病而亡。荆南四郡失去主心骨,很快被刘表攻下,长沙城破之日,桓阶一看不好,匿了匿了,随即转入地下。

刘表后来也听说张羡反叛是桓阶的主意,但他文人心性,超乎常理,不但赦了桓阶的罪,而且辟桓阶为从事祭酒。这还不算完,他为了进一步拉拢桓阶,还想把自己的小姨子蔡氏嫁给桓阶,说你看我们做一担挑可好?

桓阶倒也老大不客气,说不好,我有老婆了。刘表这读书人没想到桓阶来这一手,倒无可说。桓阶却对刘表一点兴趣也没有,后来干脆以身体不好为由,破祭酒也不做了,后去继续搓我的麻 将!

桓阶生于荆州却对刘表无感

古人名士派头就是这么牛!搁现在,你要敢对一家CEO玩一把这剩蛋,三百家公司就能把你联合封 杀喽。人才买方市场害了多少大才啊,我这经史子集皆通的,天天在上受没流量的气……

打住,要不血压又高了。

三、佐命曹氏

建安十三年(208年),自封丞相的曹操平定荆州,就打听起张羡那次没成功的投诚。三打听两打听,打听出背后出主意的居然是桓阶,于是又四处找桓阶,结果就找到了在家吃瓜的桓师 傅。

曹操把桓阶召来一番晤对,对桓阶的见识非常惊异,当即辟其为丞相掾主簿,后迁赵郡太守。建安十 八年(213年),曹操称魏公,以桓阶为虎贲中郎将、侍中。

桓阶正式成为魏臣。

桓阶迷曹操迷得不要不要的

当时,曹操在世子的选择上,在曹丕和曹植间犹疑不定,而菑侯侯曹植正受宠日隆。老成持重的桓阶,数次或公开或私下,对曹操言及曹丕德优年长,应立为储副,以断其他公子所想,言辞十分肯切。曹操也因此知道桓阶忠诚守正,对他更加敬重。

丕植党争,后来双方各拉群结伙,植党西曹掾丁仪尤其像疯狗一样,逮谁咬谁,像毛玠徐奕一类刚正无私者,也被丁仪咬得或杀或废(参见毛玠篇),都亏得有桓阶从中斡旋,才没有造成更大的冤案。非常时期,其夸奖救助贤臣,可谓功莫大焉。

后来,桓阶又升尚书,主管人事选荐工作。

四、议救樊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将关羽围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关羽还利用当年大雨,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一时威震华夏。

关公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曹操谴平寇将军徐晃往救,但初时徐晃仍不能解围,曹操就想着要亲征。曹操把这个想法告诉群下,诸将都说:“大王(曹操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称魏王)若不赶紧去,恐怕战事就要不可收拾了。”

只有桓阶表达不同意见:“大王以为曹将军能否独立料敌处事呢?”

曹操看一眼桓阶说:“能。”

桓阶又问:“大王是不是怕曹、徐二将军不尽心竭力为国呢?”

曹操不知桓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说:“当然不是。”

桓阶就说:“那么大王为什么要亲力前往呢?”

曹操说:“孤担心贼兵势大,徐晃不能制胜。”

桓阶不客气地说:“曹将军今困守孤城而心无二念者,是因为他知道大王在后方为其依靠。曹将军今居万死之地,必有以死相抗之心。大王耀军万 里,示以实力可也,何用担心失败面亲往呢?”

徐晃终破关羽而解樊城之围

曹操深以为然,遂驻军摩陂不再前进。徐晃后果然击破关羽大营,吴军又背刺关羽,关羽退走,樊城之围遂解。

可以说,在解围樊城过程中,桓阶料敌制胜,见解颇为不凡。

五、八座尚书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魏王位。同年,曹丕篡汉自立,改元黄初,以桓阶为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侍中。桓阶从此为八座尚书之 首,成了实际上的宰辅。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八座尚书。

从汉武帝开始,为削弱相权,逐步提高原为少府属下的尚书的权力,到汉末,尚书令已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而原来的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却褪化成了摆设。随着尚书台的事务日趋繁杂,开始实行分曹理事,汉有六曹,曹魏则设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五曹长官都称尚书,并称五曹尚书。五曹尚书与其上级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共为八座,故称八座尚书。八座尚书行周六卿之事,也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前身。

曹魏八座尚书图

但桓阶这位曹操的铁粉,却很快患病。曹丕知道当初在自己立储时桓阶所起的作用,于是亲往省疾。他抚着病床上的桓阶说:“朕初登基,正要把教育子嗣重任托负于卿。卿可是寄命之臣,一定保重身体啊。”

要说曹丕小器,但他对于己有恩者,尤其是在立世子时说过好话的,还是不错的。比如,他为报答贾诩,冒天下之大不韪提拔名声不佳的贾毒士为三公;他为报答朱灵,可让他自己挑着封地为侯(参见朱灵篇)。如今为了给桓阶“冲喜”,他又晋封桓阶安乐乡侯,邑六百户,并封其三子皆为关内侯(桓阶嗣子桓祐因可袭父爵位,所以没封侯,后来早逝,曹丕又追封其为关内侯)。

但后来,桓阶病情继续恶化。曹丕又谴使者,在病榻前诏拜其为太常。可是桓阶依然没能扛过去,于黄初二年(221年)去世,曹丕为此流泪不已,追谥其为贞侯。

桓阶的儿子桓嘉袭父安乐乡侯爵位。曹丕感念桓阶之德义,又以其弟桓纂为散骑侍郎,赐爵关内侯。

曹丕对有恩于己之人还是很感念的

齐王正始四年(243年),桓阶从祀曹操庙庭。

桓嘉后来娶了曹魏宗室女升迁亭公主。齐王嘉平四年(252年),在魏吴东关之战中,桓嘉以乐安太守战于前线,不幸阵殁,谥曰壮侯。

桓阶之孙桓陵,仕晋而官至荥阳太守。

我是三国路 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发布于 2025-09-12 18:13
收藏
1
上一篇:足不出户,九阴真经带大侠领略现实美景之旅 下一篇:九阴真经3D6月15日觉醒首测震撼开启!独家实录截图首曝,武侠大片既视感偷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