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便利店的王姐最近又在招人,面试了两个姑娘:一个说 “收银、理货、盘点啥都能干”,但细问发现每种活儿都只做过半年;另一个坦言 “只会收银记账,但做了三年超市出纳,算账从没出过错”。她犯了难:“到底是找个能顶好几摊的,还是把一个岗位做扎实的?”
这几乎是所有小老板的用人必修课。手里就那么点预算,想请个 “六边形战士” 不现实,可单请 “单项冠军” 又怕撑不起场子。这几年见了不少店铺的起起落落,发现用人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个规律:选对人能让生意活起来,选错了可能拖垮整个摊子。
初创期找 “补丁型”,成长期靠 “针尖型”
做烘焙工作室的老陈刚开始就踩过坑。他第一年招了个 “啥都敢接” 的伙计,既能帮着烤面包,又能跑市场送外卖,甚至还能拍点短视频发朋友圈。可到了旺季,这伙计烤的面包总比标准重量轻 5 克,送外卖时总忘带客户预订的餐具,老陈每天光跟在后面补漏就够累的。
后来他想通了:刚起步时,店里缺的是 “能补窟窿的人”。第二年他换了个思路,招了个 “承认自己有短板” 的姑娘 —— 明确说 “烤面包不熟练,但记账和客户对接是强项”。老陈自己盯后厨,让姑娘管前厅,反而效率高了不少。“就像拼积木,初创期先找能搭起框架的块,等框架稳了,再换能嵌得更紧的零件。”
这道理在不同行业通用:开服装店的,头半年得有个能同时看店、调货、拍版的多面手;但当每天流水过万时,就得请个专门管库存的,不然光丢货损耗就能吃掉利润。做装修的,小团队时需要 “能当设计师又能盯工地” 的通才;但接到大订单后,必须有专精施工监理的人,不然返工成本能让人哭。
“全能” 的关键是 “有底线”,“专精” 的前提是 “懂协作”
判断一个 “多面手” 能不能用,看他有没有 “不糊弄的底线”。老陈后来招的杂工,虽然既要洗碗又要扫地,却坚持 “地必须拖三遍,碗必须过两遍消毒水”,这种有原则的全能,比 “啥都敢答应但啥都做不细” 的靠谱多了。
而 “专精人才” 的坑,往往在 “协作意识” 上。做广告设计的小张吃过亏,请了个只懂 PS 的设计师,活儿确实漂亮,但客户改需求时总说 “这超出设计范畴”,每次都要小张自己去沟通。后来他招设计师时,会特意问:“如果客户说‘我想要五彩斑斓的黑’,你会怎么回应?”—— 能跳出技术思维解决问题的专精,才是小团队需要的。
工资结构:给 “稳” 的人安全感,给 “冲” 的人爆发力
工资怎么发,藏着用人的大学问。对 “多面手” 来说,“固定工资占大头 + 少量全勤奖” 更合适。开小餐馆的李哥试过给前厅伙计搞 “低底薪 + 高提成”,结果对方为了推贵的菜,总跟客人硬推销,反而丢了回头客。后来改成 “固定 4000 + 每月 500 全勤 + 200 卫生奖”,伙计反而踏踏实实地招呼客人,翻台率提高了不少。
但对 “专精岗位”,就得让收入和成果挂钩。做建材批发的老周给 salesman 开 “3000 底薪 + 5% 提成”,有个小伙子半年就拿到了两万提成,因为他不光推销,还会帮客户算用量、提醒备货周期。老周说:“让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人多赚钱,他们才不会觉得‘我就干这点活,拿这点钱够了’。”
更巧妙的是 “弹性福利”。有个开美容院的老板,给前台(多面手)每月加 200 “灵活假”—— 可以迟到早退两小时,但必须把手头的活儿交接清楚;给美容师(专精岗)设 “老客户维护奖”,只要客户续卡,就额外给 5% 提成。这种 “按岗位特性给甜头” 的方式,比统一发奖金更管用。
小老板的终极用人智慧:别指望 “完美适配”
其实最该想明白的是:小团队里没有 “绝对对的人”,只有 “阶段性合适的人”。王姐的便利店后来找到了平衡:请了个主做收银但愿意学理货的姑娘,固定工资 3500;再找个兼职学生,每天两小时专门负责取快递、换水桶,时薪 20。“不用一个人扛所有事,成本反而降了,效率还高了。”
就像老周总结的:“雇人就像穿鞋子,初创期穿布鞋,轻便耐造;生意做大了换皮鞋,挺括体面。怕就怕明明穿 38 码的脚,非要硬塞 42 码的鞋 —— 不是鞋不好,是不合时宜。”
说到底,小老板用人不用追求 “最优解”,能在 “省钱”“高效”“留得住” 这三个点里找到平衡,就是最好的答案。毕竟生意是慢慢做的,人也是慢慢磨的,那些能一起扛过 “人手不够、钱又不多” 阶段的伙计,往往比 “啥都会但留不住” 的聪明人,更能陪你走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