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人物画巅峰之作,钟馗形象赏析与解读

我们来赏析一下林散之先生的人物画代表作《钟馗》。
林散之(1898-1989),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艺术成就并非仅限于书法,人物画同样是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画钟馗最为人称道。他的《钟馗》系列作品,是其人物画风格的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赏析林散之的《钟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题材与寓意的深刻性:" 钟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驱邪避祟、斩妖除魔的武将形象。他通常面目狰狞,眼神炯炯,手持武器,姿态威猛。 林散之笔下的钟馗,虽然也保留了其威猛、刚正的特征,但更侧重于表现一种"文人化的、诗意的、乃至带有禅意的境界"。他不再是仅仅狰狞恐怖的鬼神,而更像是一位有神采、有风骨、有内涵的文人雅士, albeit 气质非凡。 这种处理,既保留了钟馗题材本身的象征意义(驱邪、正气),又融入了画家自身的情感、学养和审美追求,使其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2. "笔墨技法的独特性:" "“草圣”入

相关阅读延伸:林散之人物画代表作《钟馗》赏析

林散之人物画代表作《钟馗》赏析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王 罡

提起林散之,人们都知道是“草圣”。启功见到林散之草书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书法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其实,林散之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造诣也很深,有“诗书画三绝”之誉。这里和大家共同欣赏的是林散之人物画代表作《钟馗》。

《钟馗》,纵83.5厘米,横38.5厘米。立轴,朱砂纸本,1940年创作。款识是“二十九年夏散之敬写”。钤印是“散之”(朱文)。《钟馗》先后3次著录:2000年6月24日,《扬子晚报》第B12版;2003年11月,《林散之书画集》第12页;2007年8月,《林散之》第077页。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三集纪实电视片《中国著名书画家造像――林散之》,专门介绍了这幅《钟馗》。

林散之人物画代表作《钟馗》83.5厘米×38.5厘米 宋玉麟的镇斋之宝

看到这幅画,我想起了一段不能不说的往事。我的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定稿后,想请林散之次子林昌庚教授审稿。因为和他不是很熟,便请林散之的学生庄希祖教授和我一同前往,庄希祖叫我穿上大校军装,带两本我编写的《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2011年10月22日下午,一辆军车在月光广场停下,庄希祖告诉我,5栋902室就是林昌庚的家。在林昌庚家谈完审稿后,林昌庚对我说:“林散之艺术馆有不少精品力作,但是还缺少一幅重要作品:《钟馗》。这幅作品在江苏省国画院宋玉麟院长手里。你是部队首长,和宋玉麟关系很好,拜托你一件事,请宋玉麟把《钟馗》卖给我,他出多少钱我都买。如果他同意捐给林散之艺术馆,我请安徽省副省长主持捐赠仪式,各大新闻媒体报道。”说着,82岁的林老竟哭出声来:“我现在别无所求,就是要把这幅画弄回来,老父亲一生就画了一张,这是国宝啊!”我连忙上前扶着他说:“我一定尽力!您放心!您放心!”为了促成此事,我和庄希祖在回来的车上商议了好长时间。庄希祖说:“如果你做成,功德无量。”在一个我认为非常恰当的时候,和宋玉麟谈了这事。他说:“林昌庚找过两次,我都没有同意。如果就是《钟馗》这一幅,我一定会满足他的心愿。我收藏林散之作品近30年,不同时期的书画有几十幅,而且都是精品力作,更重要的是已形成系列。《钟馗》在我收藏的林老作品中,分量最重,是我的镇斋之宝。请在方便的时候转告林教授,《钟馗》放在我这里和放在林散之艺术馆一样。如果以后办展览、出画册,或搞什么活动,要借用《钟馗》,我全力支持!”接着宋玉麟回忆了得到《钟馗》的经过。“那是2000年春,十竹斋举办名家作品展销,画廊里挂的都是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谢稚柳等名家作品,名码标价。我买了一张齐白石的《平安图》、一张谢稚柳的山水,很想再买林散之的《钟馗》,可是钱不够了,只好放弃。后来这幅《钟馗》被一个老板看中,经林散之长子林筱之鉴定是真迹,最后因为价格太高、作品不够典型又退给了十竹斋。一个多月后,十竹斋的陈永照拿着这幅画找到我说:‘你喜欢林老的作品,还是你玩吧。钱吗,你画两张画给我们就行了。’结果,我用自己的两张画换得了《钟馗》。”

林昌庚一次又一次甚至流泪要买《钟馗》,宋玉麟一次又一次十分委婉地拒绝。这幅画究竟好在哪里?

林散之人物画代表作《钟馗》(局部)

一是寓意深刻。有古书记载,钟馗,唐初长安终南山人。天生异相,然聪明好学,满腹经纶,正气浩然。712年,钟馗殿试新科状元第一名,唐明皇嫌他相貌丑陋不予录取。一气之下,钟馗头撞殿柱而死。从此,唐明皇生病,久治不愈。一天,唐明皇梦见两个小鬼绕殿奔跑,惊慌之时,来了一个自称钟馗的大鬼,身材魁梧、头顶乌纱帽、衣着大红袍、腰束白玉带、双足穿靴、裸露一臂,勇猛异常,捉到小鬼便吃了下去。唐明皇醒后,病不药而愈。画家吴道子根据唐皇梦中忆述,绘出钟馗画像,皇帝见后大喜,正是此人,便封钟馗为“捉鬼大神”,命宫中、民间逢年过节都要张挂钟馗画像。这种风俗一直沿续至今。林散之画的钟馗,和一般画家不同。是以画抒情,借助钟馗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仇恨。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林散之在诗中写道:“玄武多新垒,黄炎空归图。”日本飞机经常轰炸乌江,一次,林散之正在乌江南街范管臣家,听到炸声,急忙往家跑,刚跑出几十米,后面的房子就炸塌了。日本鬼子打到乌江那天,跑在林散之前面的一个人被打死了,跟在林散之后面的一个也被打死了,夹在中间的林散之幸存未死。林散之不得不举家逃难到山区,在山区无法长期生活,最后又回到乌江,用挖地洞躲避日本飞机轰炸,对付鬼子“扫荡”。林散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了这幅作品。作品中的钟馗捉鬼,不是人间的“五鬼”,而是特指日本鬼子。请看,钟馗愤怒至极,两眼睁圆,胡须横立,手拿宝剑,直视前方。马上出发,捉拿日本鬼子!整个钟馗的形象好比一块大石头,棱角分明,坚硬无比,象征着中华民族打不倒、拖不垮。画的左上方有3只蝙蝠,林散之在这里用的是蝙蝠的谐音,为家人祈福,为父老乡亲祈福,为国家祈福。苦难即将过去。福到了,福就在眼前。

林散之人物画代表作《钟馗》(特写)

二是笔墨精妙。林散之跟黄宾虹学习三年,又壮游名山大川一万八千里,绘画技艺和审美境界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意在笔先,构图大方,造型精准。整个作品不是画出来的,而是一笔笔写出来的,如刻似铸,凝重沉着。重点刻画的眉毛、眼睛、胡须,非常传神,再加上乌纱帽、除魔剑、大红袍,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钟馗,充满了怒气、凶气、杀气!再看用墨。作品通篇都是红色,用的是朱砂,这是林散之有意而为之。朱砂又称丹砂、辰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经久不褪。林散之在这里用朱砂画钟馗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朱砂比较贵,古时上乘朱砂几乎和白银等价甚至略超。用这么贵重的颜料作画,说明林散之非常重视这幅作品。另一个是朱砂在民间有驱鬼之说,鬼不敢触碰红色的东西。人们常以朱砂、红布、公鸡血等驱鬼避邪。更重要的是,林散之选用朱砂仿佛象征着日本侵入中国,屠杀成千上万的同胞。画的落款是“二十九年夏”,时空在此凝固,历史在此定格:1940年,这是血的罪证!

三是孤品奇珍。林昌庚在《林散之》第076页中写道:“《钟馗》画是林散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绘画的代表作。”同一题材的代表作一般不止一两张。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钱松岩的《红岩》、魏紫熙的《黄洋界》都有好几张。钱松岩9次修改,《红岩》代表作有十几张。林散之的《钟馗》从创作至今历时85年,在传播快速、信息共享的今天,仍然没有发现第二幅,这与当时的特殊环境、林散之不出名等多种因素有关。孤品,有三六九等。有的是应景之作,有的是失败之作。林散之画的《钟馗》是代表作中的孤品,是既奇又珍的孤品。奇在林散之画人物画相当少,珍在稀少中风格又大不相同。林昌庚说《钟馗》画是国宝,听起来有点夸张,其实不然。这是他对《钟馗》画的深刻感悟,林散之是“草圣”,“三百年出了一个林散之”。林散之的草书价格不断冲高,林散之的画作深受欢迎。2001年国家明文规定,林散之的作品禁止出境。《钟馗》画是林散之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作品,是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是独一无二的作品。可以肯定,随着时空的远去,《钟馗》画一定会成为国宝!

——2015年2月19日作于南京仙林雁鸣山庄别墅

2015年5月17日载于《壹收藏》周刊第22页

2025年9月28日改于林散之研究院

链接一:草圣林散之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书法家、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名誉主席等。

林散之8岁学艺,未有师承。16岁跟范培开学书,18岁从张栗庵,32岁师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先楷后行,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皆所摹习。历经“三变”之后,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铎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用长锋羊毫笔、宿墨、生宣纸,并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创立“林体”。

“林体”草书的特点是“瘦劲飘逸”,基本特征是“瘦劲圆涩,枯湿浓淡,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林体”草书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巨匠赵朴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自作诗》《李白草书歌行》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链接二:林散之研究专家王 罡

王罡,林散之研究专家、“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士。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林散之研究院院长。

王罡说:“我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是当兵扛枪,一件是收藏研究林散之的草书。我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王罡是一名职业军人。三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受到两代国家主席的接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中国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为王罡画漫像,日本华人著名画家王子江为王罡画肖像。

王罡收藏林散之的草书、绘画、诗稿、笔谈、视频、图片、书刊等近千件,其中的轮椅是林散之晚年最重要的随身物件,草书《毛泽东词》被堪称“林散之草书笔法之经典”,手卷《中日友谊诗》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王罡发表研究林散之的论文、专访、解析、轶事等文章500多篇。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面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历时4年。专著《林散之草书过眼录》(10卷),《中国书画报》从2021年1月6日起连载,将到2029年2月结束,历时8年。王罡出席第四届、第五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在中国第一高楼、世界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深圳)高层论坛作林散之主题演讲,王罡的名字收入《世界名人录》。

发布于 2025-09-10 03:12
收藏
1
上一篇:心理学妙招,“空椅子”技巧,让你告别翻脸与硬忍的烦恼 下一篇:部落战歌分解屋深度解析,玩法详解大全及分解重生技巧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