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生从军:陆逊的早年经历与性格特质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东汉光和六年(183年),出身于江南名门望族吴郡陆氏。其父陆骏曾任九江都尉,家族世代为官,底蕴深厚。少年陆逊聪慧过人,深受家族文化熏陶,不仅通读兵法,还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研究。在他十三岁那年,家乡遭遇旱灾,乡邻们为争抢水源甚至引发冲突。年幼的陆逊却展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智慧,主动召集乡中长者,提出"分时段引水,先灌溉粮田"的方案,成功化解了矛盾。这一早期事件已显露出陆逊日后作为军事统帅和政治家的特质——冷静观察、理性分析和善于调解矛盾的能力。
建安五年(200年),十八岁的陆逊步入仕途,最初担任孙权的幕府文职。与许多渴望马上建功立业的年轻人不同,陆逊在孙权幕府中默默耕耘了十余年,这段看似平淡的文职生涯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际关系网络。在此期间,他曾任海昌屯田都尉,面对当地连年饥荒的困境,一方面组织农民开垦荒地,推广新耕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为无家可归者搭建临时住所。这些治理实践不仅让陆逊懂得了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也培养了他务实解决问题的行政能力。
然而,这位看似文弱的书生内心却燃烧着建功立业的渴望。当吴郡、会稽等地出现山贼叛乱时,陆逊立即申请招兵买马前去平乱,因功被拜为定威校尉。在讨伐会稽山贼大帅潘临、鄱阳贼帅尤突以及丹杨贼帅费栈的多次军事行动中,陆逊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特别是在讨伐费栈一役中,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陆逊巧施疑兵之计,"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最终大破贼军,收编精兵数万人。这些早期的小规模军事行动为陆逊积累了实战经验,也让他逐渐从文职官员转型为文武双全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