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资源嘛,确实有限。不过,他们做起梦来,谁都拦不住。你还别不服气——上来就想跟唐朝较劲,结果挨了一顿暴打,灰溜溜地回来反倒收拾自家屋子。这倒像极了有些人,不服输,跌了个跟头才学乖。但这故事,到这还远没完。
别的国家吃了亏,往往就自闭,闭门琢磨怎么苟住一口饭,而日本是那种摔倒了还觉得自己有成长空间的。唐朝没打成,回去就左手抄经书右手研究兵法,开始搞起“大化革新”。你说这事儿怪不怪?本来是来抢的,结果做成了转学的榜样。几十年后,日子果然越过越滋润,等到西洋人来了,他们又换了学习对象,直接套用明治维新的模板。这可真是,他人之蜜糖,我自有方。
其实,很多事都说不清到底是谁影响了谁。你看,日本变强了,野心也跟着飘起来,口气也大了不少。那时候气氛就像老街巷子里的“革命小分队”,刚有点钱、心里就琢磨着谁能被自己踩在脚下。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四下撒野——朝鲜、韩国、中国都挨了他们的毒手。这种日子里,你要找个安稳角落都难。
中国这边,现实就苦了点。装备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人家光是一件皮带都比八路军的小米步枪值钱。打仗呢,哪有神剧里那种“英雄一把铁锤拎俩鬼子”?现实是拼了命也就顶多能和他们五五开。流血,是血流成河的那种;牺牲,是真的不知道明天谁还能站在队伍里。历史就是这么拧巴,好似咱家老人扎堆絮叨的那些年头——苦是真苦,熬出来了才有今天的底气。
几十年一下子翻过去,生活里多了些彩色。吃穿用度都比那会儿阔多了,电视广播、网络电影……抗战老题材,忽然成了新流行。可这里头也堵得我心慌。你真看“抗日神剧”吗?神是神,一点道理没有。里头的日本兵,有时候还不如小区门口保安拎的道具齐整。导演要丑化他们,干脆让大家都只配把手枪,就像小朋友“打雪仗”没子弹一样。你说观众糊涂也怪不得,都被逗乐了。
其实真实的日军,哪里是那样。你要是翻旧军品杂志才知道,手枪、步枪、日本刀还只是入门,一袋子弹嘎嘎上百发,军帽、防弹头盔、望远镜……能带的都揣了。分工也很细,每组五人,不是吃瓜群众,都是有活干、有战术分配,根本不是剧里那一群傻乎乎单打独斗的样子。你要是真跟他们杠上,八路军得流多少血,一个敌人,换五个人,才算赢。只是这血书不会留在剧本里,流淌在真实岁月里。
想起来儿时听老爹讲故事,总念叨:“战争哪有那么容易赢?”可现在,有些剧非得把那段艰难岁月拍成一通胡闹。观众跟着乐呵,倒忘了当年是怎么挺过来的。导演自然想突出英雄气概——这可以理解,可英雄不是靠把敌人拍成傻瓜,而是浸透着汗水、胆气、忍耐。你要是随便改历史,无异于糟蹋那些真刀真枪里牺牲的生命。
再说了,你看看当时的局面,有多少人是在黑暗里摸索着、互相搀扶。不是力大无比就能赢,而是靠信念和一点点的运气——家人盼着归来,小孩在村口喊“我家爹爹打鬼子”。可你要是光看神剧,可能觉得只要热血上头就天下无敌。哎,这不是傻吗?
咱们生活好了,这确实是件好事。可对那段历史,真不能懒得专一。电视剧可以娱乐,但不能无理取闹,不然后人真会糊涂。忘了当年什么样的痛苦、什么样的牺牲,再富裕也没底气了。抗战不是神话,也不是闹剧,是一代人咬着牙过来的。我们今天的安稳,都是历史捶打出来的钢铁。
说回来,英雄可能没有神剧里那么神,敌人也没有那么傻。恰恰正是这些真实里的泥沙,才塑造了我们心里的敬仰和哀悼。不知道,以后咱还会怎么回头看那段烽火日子?总感觉歷史就该留点原味的烟火气——让我们少些误会,多一些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