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到底有多壮?你只要看看陈寿《三国志》引用的青龙偃月刀重量,再琢磨一下赤兔马的负载能力,这个问题难免让人冒汗。体重三四百斤不是演义里的夸张,而是评话艺人口口相传的“定语”,听起来夸张,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关羽身高九尺,古人说“膀大腰圆”,马如果稍微弱点,坐一会儿蹄子都打弯,好几家养马的网站今年还在讨论马最大能载多少公斤,有人说一匹成年汉马能承载自身重量的两倍——关羽换谁家的马都不保险。说关羽的赤兔马只认主,除了董卓、吕布,关羽之外承载不了别人,多少是有点传奇色彩。
再看刀。这把青龙偃月刀被《三国演义》搞得神乎其神,八十二斤怎么挂身上?放在现代,八十二斤是运动员举重的重量——中国国家队不会让人闲着扛着刀去比赛——你让关羽自己拿着刀冲锋?问题不止体力,马匹如果再负重八十二斤的器械,跑得了吗?野史说关羽刀不离身,这些传说并不是严实的材料。实在要减负,不如让别人拿着。周仓就这样登场了。
周仓出现在关羽身边,网络上有很多考据,历史上并无其人,最早见于明代小说演义。可三国时期的人物不就那点资料吗?青龙偃月刀、方天画戟之类的“神器”,其实东汉至三国没这个造型,大刀还是环首、戟是T字型,宋元才有仪仗用的大刀,吴三桂的“青龙刀”不过十几斤。你让关羽拿着八十斤的铁家伙冲锋,一般是给演义里加戏。
说起来,马前卒的设定是真有实用价值,别管周仓到底是不是历史人物。关羽骑马,上阵前兵器得亭旁边专人携带。网络爬虫检索各类文献,看到《后汉书》记载的出征仪式,主将的长兵器由随从负责,主帅下马才递上兵器。君不见欧洲中世纪骑士也是马背上拿不得大剑,剑童跟着跑,戏剧改编,自然要有人扛刀追在后头。
演义跟史实模糊交响,周仓形象早年在寺庙关帝庙供奉,后来流入舞台,戏曲里武生扮演一身漆黑,杨家将同款“马前卒”。影视剧跟随小人书,把关羽、周仓摆出神像式排列,观众自然以为就这么回事。关羽的武力被明清赋予“神格”,周仓地位也一同拔高。可惜,三国原始史料最多是强调将领威风,具体操作其实没什么“保镖”设定。
回头说就业率这个事。关羽带周仓,实际是中国官场的“配备助理”,创设岗位,保留随行武卒,古代阶层流动有限,能在名将麾下任职算天大的荣耀。网络数据分析,明清小说演义热度最高的就是“二爷身边铁杆兄弟”,周仓、胡班,观众最爱这种忠勇赤诚的映像,城市就业也讲究随主效忠,能体现“民心所向”,不是所有文臣武将都能做到。
仔细划分,在三国志记载里,大将手里的武器不仅是象征地位,还是实际作战时“瞬发”的道具。正常情况下,主将需要空出手来指挥、发令,很多将领是由旗手、卒子隔空传达。古今中外,主帅手里武器挂得住的很少,就跟颜良那事一样,关羽“一箭射落”不是神话,更多是兵器交接失误的结果。历史实录和小说演绎,这里的分界线模糊得很——有些硬伤,观众也自知一道,乐在其中。
话说回来,有人说周仓厉害得能步追赤兔马,这玩意儿细琢磨有些假。赤兔马人都知道速度快,周仓步行能追得上?如果真有这个能力,不是三国第一速卒,至少也比关将军还要能打吧?可演义写的是“誓死追随”,多少有点神话味道。究竟历史真相如何,现代考古没有发现周仓铭文,出土文物也没有相关线索,倒是明清小说、戏曲里把这个人物塑造得极致。只不过周仓如果真有这能耐,应该自立为王才对。
把话扯远了也是无妨。你看现代职场,“能力低、奉献高”,自愿为名人当助理的例子不少。比如钱学森的助手和家政员,媒体报道时都能出现“无私付出”的感人故事。周仓这样公开表示“追随关羽”,既是能蹭大将军的名头,也是自我实现的方式。我个人觉得,这种“民心归附”,在历史语境与演义美学都能成事儿。不过,有人反对,他说职业划分应有规矩,能力、贡献不是靠身份认同决定,这事也两头说。
说起来古代将文官武官没有严格区分,有人说文臣武力值高于武将,不无道理。《三国志》里像庞统、诸葛亮,既能谋略又有骑射功夫,武器随身更是惯例。兵器类型不是青龙偃月刀、方天画戟那些“网红大刀”,而是常规的长柄斧头或双股短剑。刘备双股剑挂身上还算常见,张飞蛇矛那样的兵器也要人搭把手,战场实际操作跟演义里的“神器”不同。
其实,关羽形象被明清的庙宇、戏台反复刻画后,早已超越历史。企业家营销关羽,大众纪念关羽,乃至各种文化衍生品,把周仓推到和关羽并列的位置——这其实也是商品化结果。影视剧导演改编,演员身上青龙偃月刀扛得费劲,后场演员周仓跟着跑,也就成了视觉记忆。即便如此,这种形象塑造依然左右着观众对三国人物的认知。怪不得很多人说,关羽不需要别人扛刀,周仓只是从民间传说里冒出来的“辅助”。
再谈武器制造。根据普及类考据,宋朝以后才有青龙偃月刀成型、流行,三国其实用的是常见兵器。考古出土的环首大刀、铁戟最多,重量一般在二十斤到三十斤。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只在明清庙宇、舞台用于仪仗展示。连吴三桂用的青龙刀,考证只有十四斤——你让关羽拿八十二斤东征西讨,现实不允许。好像这个事,演义的想象力远远超过实地操作。
一些网络资料甚至说将军不持兵器是避免受伤,防止被对方利用兵器破绽。实际操作中,骑马冲锋将军随身带旗、佩剑,遇到敌人近身再递主兵器。这种“实用就业”场景,能否还原历史,没人能说得清。可是,于观众而言,关羽、周仓这种主仆配合,就是传统文化的“铁杆组合”,自带浪漫投影。多少人想体验一把“马前卒追二爷”,现实里未必可能,想象中却很有画面。
也有例外。比如主将身边跟刀手,真有马前卒这样的编制,不仅仅是保护主帅,也是象征性排面。诸葛亮出征,身侧也有扛剑的近侍,仪式感大于实战作用。关羽刀重,周仓意志坚定,两者同框正好成就“传奇”。有的人硬要抬杠,说马匹负重无所谓,大刀八十斤不是事儿。这种话,总觉得有点乐观。
但也可能其实周仓就是个摆设。关羽厉害,刀又沉,要找个人扛着,顺便解了就业,又让跟随自己的兄弟有了体面位置。至于他“步追赤兔”,也许完全虚构。古人喜欢神化英雄,当时的人没这么神,后人愈演愈烈,把普通卒子变得跟超人一样。
有人据此还说,关羽不仅给兄弟安排活儿,还让随行卒子“自愿追随”,算是格局大,领导懂得用人。问题是,三国时代主将用人,本无职业划分之严,实际岗位有点随意。民心归附,随行葬送不在少数,“忠心耿耿”的故事未必都是真的。演义设定好听,史实材料有限,现实并无标准答案。
你能想象,要是关羽负责全部装备,赤兔马完全托付重量,战场场景会是什么样子?反过来说,周仓若真比马还快,那么三国历史岂不是要改写?
**所以,看似一个小问题,实际上牵扯出历史、演义、人情、体制、文化多条线索。关羽确实壮,青龙偃月刀也沉,周仓随行只是庙堂氛围的一种延续。关二爷的刀,既是武力象征,也是情谊标记,更多则是后人对传奇兄弟情谊的艺术塑造。至于这段“扛刀”的故事,今日网络再怎么考据,难免热闹。现实怎样,演义怎么演,你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