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哈利-波特》的粉丝,只不过断断续续的看过几部电影,万万没想到,居然有一天,会要去研究一下它的英文原著。
当自己陪娃踏上英文原版阅读之路后,看到大家言必称《哈利-波特》,不觉又迷惑又惊讶:这真是人人都绕不开的坎吗?《英语,孩子这样学》作者北外教授曹文,她的儿子每天坚持阅读,四年级就开始读哈利波特英文版,到了六年级英文原版小说对他已经近似于母语阅读。而那些奔向牛娃路上的小孩们,更是如同火箭进入预定轨道一般,纷纷捧起了英文原著,家长们也忍不住激动了一把,发个朋友圈:终于开始挑战《哈利-波特》了!而更为焦虑的普娃妈妈们,看着娃吭哧吭哧的还在啃着绘本,心里都在发愁:咱啥时候也才能读到《哈利-波特》?看来,这个火爆了近30年的英文小说,能不能顺利读懂它,现在成了一个衡量孩子英文阅读能力的标杆,成了一个孩子英文原版阅读路上重大里程碑。
那,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哈利-波特》,它的确是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先提一个问题:《哈利-波特》是一部青少年小说吗?错。《哈利-波特》真的不是一部专门写给青少年看的小说。它的作者J·K·罗琳曾经一再说明,在开始写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时,并没有针对特定年龄层读者的想法,她写的7本书,一本比一本多一些黑暗色彩,现实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浓重。但是出版社在出版第一部的时候,显然把读者群定位在9到15岁的青少年。其实我们大人应该也有这种感觉,《哈利-波特》后面几部电影看起来相当成人化,出现了审讯、虐待、死亡、背叛、战争内容,在中国放映时还被删剪了血腥的镜头。如果给小朋友看,还真有点黑暗和恐怖。所以,《哈利-波特》它覆盖了各年龄层的阅读爱好者,在有些国家甚至同时出版两个版本,封面设计适合青少年的儿童版和封面设计成熟稳重的成人版,内容却完全一样。
作品与严谨的古典文学有很多联系。作者J·K·罗琳,虽然被认为是畅销书作家。但从小爱讲故事、爱写故事的她,大学里的专业可是不折不扣的古典文学。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之下,古典文学专业是主攻希腊和罗马文学,这种专业的语言水平要求相当高的。
(插句题外话,在国际学校英国方向的A-LEVEL课程中,选课老师是极少推荐English Literature(英国文学)这门课,因为这对中国学生来说语言和文学的要求太高了。所以这些年能进牛津剑桥的牛娃还是以理工科、自然科学专业为主,能进文史哲专业极为罕见。)《哈利-波特》小说里的咒语很多都是用罗马文说的,据说很多国外的孩子,就是因为这些咒语,反倒爱上了古典文学,还读了不少古罗马的原著。因为从小深受《纳尼亚传奇》的影响,为了向这部文学经典致敬,罗琳同样把《哈利-波特》也定为七部。
作品采用了很多经典文学的写法。小说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呼应严密,句型句法典雅,笔调伴随情节的发展愈发老练成熟,比如线索的埋伏,前面任何一个小梗,哪怕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在后面也一定会揭开。据说罗琳的办公桌上常年会贴着一张密密麻麻各种故事线的图纸,这张图纸上就包含了哪些人物在什么时间发生了哪些事的信息,和在哪些貌似无关紧要的情节中可以插入的重要线索。
所以我们在多年之后再倒回去看整部哈利波特,你不会觉得前面的书幼稚,后面的书越写越好了,你会读前面的书发现很多后面的梗,完全没有违和感,因为那些故事早都埋藏好了。正如我们常说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有网友说,这是一本经得住考验的严肃著作闯进了童书领域。我深表认同。小说本身获奖无数,体现了它的文学价值。小说多次登上英国《卫报》、《泰晤士报》等多家图书的畅销书排行榜,获得斯马尔蒂斯奖、英国图书奖年度儿童图书等几大奖项。2001年,小说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获得雨果奖。(注: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与影响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2016年,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获得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2010年,JK罗琳因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获得安徒生文学奖。(注:国际安徒生奖,世界儿童图书创作者的最高荣誉,被誉为“小诺贝尔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为作家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一生只能获得一次,表彰的是该作家一生的文学造诣和建树。2016年,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而斩获这些含金量颇高的奖项,也正说明了小说所具备的文学价值,它将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所以,单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说,它都是一部非常精彩的著作。抛开把它作为英文原版阅读的好教材不说,光是只进行中文自主阅读,也值得列入重点书单。
在英文原版阅读圈中,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小说《哈利-波特》是一部不错的分级读物。
这7本书,我认为又可以大致分3个阶段:第1-2本为第1阶段;第3-5本为第2阶段;第6-7本为第3阶段。第1-2本难度相当,文风相近,属于高章入门水平,中章底子打得好的话,应该过渡起来问题不大。第3-5本,虽在蓝思值上没有明显提升,但文风开始发生变化,语言难度加大,出现很多大词,魔法术语大增。第6-7本,蓝思指数则明显上升,写法也开始属于成人小说,阅读难度和大部分原版文学名著相近了。孩子们可以用2-3年左右的时间慢慢的消化这部系列小说,与此同时,多广泛阅读一些同级难度的书,保证阅读能力呈螺旋式上升,而不用抱紧一套书,一条路走到底。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哈利-波特》里的词汇。根据统计,《哈利·波特》全7本共100万字,其中不重复单词约为13059个,除去不需要背记的人名、地名、魔法术语等,读到最难的第7本书,完全读懂需要1,2000以上的生词量。而且每一本书的生词量是递增的,基本上是以每本1000的数量进行递增,难度控制得很科学。12000的单词量,是什么水平呢?按考试来说,12000单词量基本上可考过中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剑桥五级CAE;雅思7.0左右;欧标C1水平。按能力来说,基本上是英美高中生的水平。美国高考SAT,它要求的词汇量是12000左右。美国高中生基本能达到,否则上大学会有困难。所以我们看见申请英国大学,雅思成绩一般要求6.0-7.0,牛津剑桥则要求达到7.5以上。
按阅读来说,读常见的青少年流行小说、文学名著都不在话下了。
所以说,能顺利、流利地读完全套《哈利·波特》,说明至少掌握了12000词,而且读市面上报刊、流行读物、文学名著已没什么困难。基本过关的英文,它已内化为一种语言工具,孩子可以借它去进一步学习喜爱的专业,拓展专业的学术词汇。而家长们在这个阶段也可以彻底放手,反正也帮不上什么忙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应该才是《哈利·波特》背后所真正代表的里程碑意义。它结束了英文阅读路上时不时需要规划指导的时代,它开启了用英文去学习专业领域知识的独立时代。
《哈利-波特》拥有众多的周边衍生品,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以用于英文学习。
小说同时发行有高质量的插画版,文字简洁生动,图画精美动人,既可以供年幼的孩子翻看,又可以供粉丝们收藏。作者还根据小说编导了舞台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已在英国伦敦西区剧院上演。《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剧本书在全球同步发行,这在极其重视戏剧教育的西方世界和“戏剧王国”的英国又是大热。《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名气太大,商业太成功。单来看一看它在演员质素上下的功夫吧,电影全部启用英国本土演员,出现了9位影帝影后,大咖云集,这部英国国民电影,自带春晚性质,以致于少数未能参演的著名演员,一提到《哈利波特》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像是给大部队给抛弃了。
正是由于严谨专业的演绎水平,才使得电影版的《哈利-波特》获奖无数,而据此发行的原版DVD、原版音频,用于英文学习,质量是相当不错的。
而高素质的配套产品随手可得,这种便利性反过来又推动了小说本身进一步流传。而某一套主流读物因为配套产品丰富而江湖地位远超同类的例子,可并不鲜见。在分级读物主流领域,有英国的《牛津阅读树》、《大猫》,美国的《I Can Read》、兰登分级、《国家地理》,加拿大的海曼尼等等,哪一套的品质不是杠杠的?可谁又是第一首选呢?当然是稳居老大位置多年的《牛津阅读树》。因为除了品质高之外,学起来太方便了,配套学习资源信手拈来,使用起来非常省事。
光是书本,有条件的可以买原版,还有配套的卡片、自拼教材、各种版本的视频、音频、点读笔、各类官方的、自主开发的APP跟读、精读、泛读、语法课程,甚至牛津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牛津阅读树》的自拼词典。只要你想学,学习资源完全不是问题。反观有很多内容不错的分级读物就没有这么丰富的配套资源,有时候连个出版社的官方音版都不好找,不得不成为了一种小众的选择。近乎踩踏的扎堆,把小说推向盲目火爆。由于小说和电影近20年的热潮,无数英语牛娃从中成长、从中受益,他们的成功经验又助推它成为英文学习的头部产品。大批也希望孩子英文大有长进的家长一时间趋之若鹜。娃刚能捧起第一本,家长便兴奋不已:“终于能看下《哈利波特》了!”殊不知,第一本的4000单词到最后一本的12000单词,第一本的880蓝思值到第六本的1030L,中间可是好多年不能松懈地坚持阅读。
娃迟迟进入不了状态,家长着急火大:“人家谁谁谁四年级就开始看了,你怎么还看不懂?是不是上课不认真?!”殊不知,能读英文原版小说,本身就不是一个So easy的事情,能顺利读下来的娃,都是正确开启了启蒙时间,正确执行了启蒙路线,都是一种多年努力的水到渠成。入门的4000单词,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少,大学四级不也才要求4000单词么?这里面,我闻到了盲目的味道。回望一下,这几年疯狂大火的剑桥英语考试吧。考试名额紧俏:北京1.2秒抢空,广州1.5秒抢空,南京5秒抢空,苏州5.5秒抢空,上海20秒抢空;本地考不上去外地考,外地考不上去港澳考。
其实,除了一部分家长是真的要抢在升学节点前拿证之外,大部分的人都搞不太清楚剑桥考试体系的要求,也没有清晰的安排自己的考试检测进度。而是看见国内考级收紧了,别人都转向剑桥了,自己也赶紧报一个。一看家长群讨论:有一年级的娃考过PET了,四年级的娃过CAE了,自己的娃还在KET边缘磨蹭,瞬间着急了,把娃逼得战战兢兢的。我们不和趋势作对。这么多人认可它,它必然有着强大的可取之处。
毫无疑问,《哈利波特》是原版路上很不错的一套学习读物。毫无疑问,历史悠久的剑桥考试也是一个严谨客观的英文学习检测手段。我们家长,作为孩子英文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所要做的,就是少一些盲目,多一点清晰规划,顺利帮他打开每个阶段的大门。
为了能顺利开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魔法大门,我查找了不少牛娃学习的经验,也看到了不少学习路上的坑,发现了这么几个共同点:
第一,有趣的“四年级现象”。
奇怪?为什么会有一个年龄的坎摆在这里?熟悉原版阅读规划的父母就特别清楚,在中国,可不能以年龄来定英文水平,同是四年级的孩子,水平可以差异巨大呀。
可为什么那么多英语牛娃基本都在四年级左右开始看《哈利波特》呢?(个别早慧的孩子会提前到三年级)我认为这是由小说题材所决定的。
在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孩子,基本会在三年级左右开始看《哈利波特》,所以出版社把小说定位成适合9-15岁阅读的青少年小说,就像我们在做中文阅读时,基础不错的孩子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可以开始看中文版的《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
同理,那些英文阅读能力和外国小孩保持同步的小朋友,到了四年级左右,顺理成章的进入阅读。启蒙得稍晚一点的,自然就延到五六年级再开始,还晚一点就进入初中再开始看。
但真的没必要在小学一二年级就急吼吼的看起来,估计情节和内容都不容易理解,还是换点其它更合适的内容吧。
第二,单词量达到4000。
有人说有3000单词就可以开始看《哈利波特》,如果孩子阅读热情很大,对小说人物、情节、细节都有了一定了解,看起来磕巴一点也无伤大雅。
但第一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不重复单词就达到4400,如果事前对小说没有多大了解,又想顺利把它读下来,还是保险点,把单词量攻到4000这个分水岭再说。
对词汇量有所研究的的父母们知道,掌握常用词2000可读懂80%的文本,而掌握常用词4000可读懂86.8%的文本。而4000词这个标准,既是简写版读物的天花板(比如《牛津书虫》),又是原版青少年读物的分水岭。而攻破4000词,英文学习将驶入快车道。
重视词汇积累的家长,肯定也知道有一部非常经典的单词书《4000 Essential English Words 》,就是让你分单元、分阶段、逐步掌握常用4000词。
第三,剑桥考试考过PET优秀。
考不考剑桥,并不是读《哈利波特》的硬性指标。而是如果恰好你在备考剑桥,那么可以大概估计到两者相匹配的水平。
剑桥PET词汇量约在3500,而剑桥每级考试都分为通过,优秀,卓越和不过几个等级,如果通过,这说明你已经一脚踏进了这个水平;如果优秀,才说明水平真的到了;如果卓越就说明你已经到达了下一个水平的入门水平。
也就是说PET 获得通过,只是进入这个阶段的门口;PET优秀才是真的到达了这个水平。而看过不少专门辅导剑桥考试的老师反映,如果考过了PET优秀,那么在阅读上,可以选择的书目将大大增加。我想,这就是指可以开始自由阅读原版青少年小说了吧。
所以,结合以上共同点,如果孩子年级在四年级左右,单词过了4000,或是考过剑桥PET优秀,那基本上可以大胆的拿起《哈利波特》第一本,好好读起来吧。
如果父母们经过评估,感觉还差点意思,也不用着急,稳扎稳打,该来的终究会来。正好,我们还可以利用时间来好好铺垫一下,做好孩子各方面的前期建设。
第一,老老实实读完30-50本的初章、中章经典书,为积累单词量,阅读复杂长句作好准备。
第二,有计划的看原版电影,可以先看中文版,熟悉剧情后再看英文版,慢慢的代入人物,地名,情节,细节,孩子有兴趣了,事情就好办很多了。
第三,用好有声书资源。
虽然还没有进入阅读,但可以听力先行,很多娃的听力水平是领先于阅读水平的,不少牛娃也是先听故事,再看小说的。而且,Stephen Fry的有声书口碑很高,J·K·罗琳出版过一本自传,中文版的翻译符瑞祯,打小就是听这个版本的有声书,练就了一口非常标准的英国口音。
等孩子充分准备好,再念起咒语,相信那扇魔法的大门就会缓缓打开了。
就是不喜欢读《哈利波特》,妈妈们该焦虑吗?
父母们会遇到这种情况,精心准备了一桌子好菜,孩子却表示一点也不想吃。
我们不动声色的长期引导,耐心铺垫,换来的却一句:一点也不喜欢。
心,真是拔凉拔凉的。
那么,如果孩子坚决表示不喜欢读《哈利波特》,那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一分为二。
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不喜欢这个故事,不喜欢这类型的题材么?
还是阅读有难度,难以坚持呢?
如果是第一个原因,不喜欢这个故事。那好办,放弃《哈利波特》,另选心头好。
回归初心,毕竟,《哈利波特》只是一部小说, 一个故事,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太正常了。
它又不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非读不可。
不喜欢《哈利波特》,可以选《纳尼亚》,还不喜欢,还有《魔戒》呀。甚至魔幻题材统统不爱,那读科幻好不好,人文历史也可以,文学名著也不错呀,故事的世界如此精彩丰富,真的不必拘泥在一部书上。
尽管《哈利波特》确实是个好故事,完全不读它略有一点遗憾,和大部分的同龄人交流时也少了个有趣的谈资。但是,不读它,也造成不了严重的后果。
如果是第二个原因,那么家长们就要警醒一点了,这说明孩子的英文学习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学术水平未能按照正常进度跟上。
我们要认真筛查,是听力时间不足,还是单词量不够,还是句子稍一复杂就看不懂了,耐心去寻找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帮助孩子顺利的读下去。
毕竟,从第一本读到第七本也是一个不短的过程,阅读难度和单词难度都会递增,前面基础没打好,后续会越读越艰涩,以致于兴趣全无。
从学习的角度上来说,我们要紧盯的是《哈利波特》背后所代表的学术水平,水平达标了,看什么书都轻松了。
经典即将重映,让我们为孩子插上魔法的翅膀。
听说电影院开了之后,将会重映《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不少人都小小激动了一把,仿佛又看见那只叼着录取通知书的猫头鹰立在窗台,那个内向、羞涩的小男孩徘徊在9站台,孤寂勇敢的奔向神秘的魔法学校。
竟不觉一晃19年过去了,很多人也好像经历了一场魔法,从四处冒险的小仙女成长为无所不能的超人妈妈,可我们知道,就连魔法世界里都不是一片美好,得不断努力斗争才能赢得新天地。
愿我们也能像老魔法师一般,带领孩子打磨好英文这根魔杖,如虎添翼的去闯荡外面精彩的世界。
说明:
这是一篇今年4月写的旧文(在其它平台发过),当时只是因为孩子的英文原版阅读顺利进入了初章阶段,为了对下一阶段的书目进行提前摸底,对大家特别热衷的《哈利-波特》进行了一番收集、整理、分析和思考。
没想到的是,半年后,《哈利-波特》第一部电影经典重映,孩子看过后,立刻着迷了,接着看第二部、第三部,听配套音频,看彩绘版的故事,学习的路径居然和文章里提到的一模一样。
真希望孩子在接下来的一、两年中,能够顺利捧起这部精彩的小说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