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8月31日到9月3日,普京带着俄罗斯代表团来中国访问,随行的有三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还有联邦部门负责人和大企业代表,队伍长得快看不到头。俄总统助理乌沙科夫都说,像这样在华待近四天,在俄罗斯外交史上很少见。
这次普京访华脉络不复杂:先去天津参加上合峰会,再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还会参与阅兵。俄方直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访问,中方也强调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水平高,还把“一起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历史真相”放在了明面上。这话不是随便说说,背后有现实需求推着,有历史情感拉着,还有金融和产业链的实际约束管着。
外界最关心的肯定是:为啥选现在来?为啥来中国?为啥带这么多人?为啥待这么久?我把答案拆成三层来讲。
第一层是钱的事儿。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到2449亿美元,比之前涨了7.5%,更显眼的是结算方式——超过95%的双边贸易不用美元,改用卢布和人民币。人民币在俄罗斯出口结算里的占比,从之前的0.4%一下子涨到了34.5%。这可不是小细节,而是金融领域的“力量转移”。贸易额上去了,结算货币换了,谁依赖谁的产业链、钱在哪个体系里转,双方的主动权就不一样了。对俄罗斯来说,这么做能减少美元制裁带来的影响;对中国来说,人民币在国外能用的场景实实在在变多了。两国都不是嘴上说说,是真的在调整合作模式。
第二层是产业和能源的绑定。俄方自己也说,能源是双方务实合作的重点,俄罗斯是中国主要的能源供应国之一。除此之外,核能、汽车、船舶、飞机、高科技、航天这些领域都提到了,连“俄罗斯农产品多进中国市场”都提上了日程。能源合作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装备合作是双方产能对接,航天合作是技术上互相配合,这些加起来就是长期合作的规划。尤其汽车在俄罗斯本地生产,不只是简单卖车,还意味着把供应链搬过去、重新搭建零部件体系,连金融和物流网络都要跟着调整。看着是一笔订单,实际上是把产业深度嵌入当地。
第三层是话语权和安全问题的配合。普京准备跟中方说清楚和特朗普在阿拉斯加见面的情况,还打算在上合峰会期间开十几场双边会谈,要见印度、伊朗、土耳其、柬埔寨、尼泊尔的代表;到了北京,还要见巴基斯坦、塞尔维亚、刚果(布)、越南的代表,甚至有消息说可能会探讨和朝鲜最高领导人在京见面(具体还得等官方确认)。这一串要见的名单有个共同点:都和欧亚大陆的战略通道、能源运输线路有关,也都是美国在全球部署时需要重点应对的地方。乌沙科夫说得最多的词是“协调和沟通”,听着不显眼,但特别实用。在多边平台上多沟通,慢慢就能把各自的计划磨出共识,这些共识就能成为对抗单边制裁、反对被强行制定规则的“集体保障”。
说到这次访问的“三个没想到”,第一个是规模大。带三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出门,说明这不是“面子工程”,是真要开会办事。外交里说“代表团庞大”常是客气话,但对照俄罗斯内阁的编制就很清楚:普京刚上任时也只任命了10名副总理、21名部长,这次一下子带走这么多关键部门的人,可见重视程度。真要算起来,短短四天能谈成不少实事:能源长期合作协议、结算机制优化、装备本地生产、航天合作计划、农产品准入,这些都是有实际抓手的事。要是还觉得这只是“摆姿态”,那就是没看懂这次行程的实际意义。
第二个是时间长。四天的元首外访确实少见。一般双边访问两天就够了,就算加个多边峰会,三天也差不多了。这次天津待两天、北京待两天,把“多边会议”和“历史纪念”串到一起,把“实际利益”和“情感纽带”织成了一张网。俄方明确把“历史记忆”和“反对歪曲二战历史”放进了核心说法里,外界可能觉得这是“讲情怀”,但得承认,这种说法在欧亚大陆能引起很多共鸣。现在有不少人在歪曲二战历史,谁能说出大家心里的话,谁就能在区域安全问题上有更多话语权。
第三个是说法特别。普京登机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用了“统一战线”这个词。这个词在中国政治语境里有特殊意思,放到国际上常被和“结盟”联系起来。中俄一直说“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这次用“统一战线”来谈“反对歧视性制裁、维护按世贸规则来的全球贸易”,等于把“会不会结盟”的担忧圈在了“就具体问题合作”的范围内。话说得挺重,但边界很清楚。西方要是拿这话炒作“中俄搞军事同盟”,只会和事实对不上。
很多人问,这次上合峰会号称“史上最大规模”,20多国元首聚在天津,这个“最大”到底有多大?我更关心的是“实际效果”。不看来了多少人,看要谈哪些事。俄罗斯要和印度聊12月莫斯科访问的事;和伊朗聊绕不开伊核问题和能源出口安排;和土耳其聊中东、北非、南高加索的各种合作。再想想“从天津到北京会不会坐高铁”这种小细节,会场之外的“私下交流时间”就有更多可能。外交里真正重要的内容,往往藏在这些不那么正式的时间里。
说到和美国相关的沟通,普京要跟中方详细说和特朗普在阿拉斯加见面的结果。有人会把这解读成“用阵营对话代替双边沟通”,这话太虚了。我更愿意觉得这是“对齐信息”,在G20和APEC开会前先理顺思路。中俄在对美问题上不会所有想法都一样,这是常识,但在大方向上少让对方“意外”,能减少判断失误的成本。这种沟通不用追求一时一事“说一样的话”,只要在关键节点“互相知会一声”,就已经很有用了。
再说说舆论反应。有人把这次访问说成“策划反西方联盟的大会”,这标题太博眼球了。上合峰会的议题里确实有让西方不舒服的内容,但把复杂的多边协调简单说成“拉帮结派”,既小看了参与国的自主选择,也高估了“联盟”的稳定性。更贴切的说法是:在被制裁、被强行制定规则的压力下,相关国家用实际合作和制度安排,缩小美元和单边制裁的影响范围。合作是真金白银的,制度是能反复用的工具,这两样加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影响力。口号不值钱,能反复用的机制才值钱。
接下来该怎么看这次访问的效果?我给三个观察方向。看签了哪些能算得清的协议,比如价格多少、合作多久、怎么交付;看对接情况,结算体系和金融基础设备有没有新的合作,能不能让跨境付钱更方便、更能应对风险;看推进速度,天津到北京这四天之后,会不会很快落实一些“短期要完成的事项清单”,还有在G20、APEC会议上双方立场能不能配合好。要是这三方面都有进展,那这次访问就不只是有“史无前例”的名头,而是真的加固了双方合作的基础。
有朋友问我,这是不是“多极化的转折点”?我更愿意说,这是一个“关键节点”。多极化不是按个开关就能实现的,是慢慢调整各方权重的过程。2449亿美元的贸易额、95%的本币结算是已经发生的事,阅兵和纪念活动是放大共识和情感的方式,上合峰会上的密集会谈是行动的开始。历史不会因为某个好听的词就加速,但会因为一串能复制的制度安排、一批能落地的合作项目悄悄变快。等过段时间回头看,今天的天津和北京,可能会被当成这个变化过程中一个明显的转折点。
普京这次中国行,用实际行动说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压力足够大、利益足够实在、机制足够靠谱的时候,外交就不会只停留在嘴上。真正的结构性变化从来不是喊出来的,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这次访问的“罕见”,不在于场面多隆重,而在于合作结构的调整;不在于多热闹,而在于建立了新的秩序。等下次双方公布财务报表、更新航天合作进度的时候,很多争论自然会平息。到那时候,我们再回头看今天的每一个细节,就能清楚知道,到底是谁在改写欧亚大陆的地缘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