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玺如,身边羽毛球传奇,梦想将羽球魅力播撒百校
这是一个关于陈玺如和她的羽毛球梦想的故事: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他们怀揣着一份热爱,更肩负着一份责任,默默地为着一件事努力。陈玺如,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年轻人。她的目标很特别,也很宏大——她期待将羽毛球这项充满魅力的运动带进一百所学校。
陈玺如不是专业羽毛球运动员,但她对羽毛球的热爱却丝毫不少。她或许是从自己学生时代第一次拿起球拍开始,就感受到了这项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挑战。她知道,羽毛球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能培养人的反应能力、协调性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羽毛球是一种门槛相对较低的体育运动,很多孩子都能很快上手,并从中找到乐趣。
然而,她同时也看到了现实。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内容趋于单一,或者因为场地、器材、师资的限制,羽毛球运动很难得到普及。孩子们放学后,有更多的时间沉迷于手机和电脑,而不是在球场上挥洒汗水。这让陈玺如感到惋惜,也激发了她行动的决心。
“为什么我们不能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羽毛球呢?”这个念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于是,“将羽毛球带进一百所学校”的梦想开始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陈玺如做了很多准备。她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羽毛球的教学方法,甚至自费参加了一些教练课程,提升自己的指导能力。她开始联系各个中小学,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场地条件、
相关阅读延伸:身边的羽毛球故事:陈玺如,期待将羽毛球带进一百所学校
来自青岛二中的陈玺如即将迎来高三的挑战,过去十几年来,羽毛球一直在她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经历过专业训练和比赛,参加过羽超联赛。不仅仅是训练和参加比赛,她还亲自筹备和组织了近六十次羽毛球进校园的推广活动。如今,她计划将这一活动延续到更多学校,期待达到一百所的目标。父亲熏陶,五岁练球陈玺如出生于2008年10月,那年正是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蓬勃发展的新起点。陈玺如的姐姐陈姿睿比她年长三岁,姐姐从六岁开始学习打羽毛球。陈玺如和姐姐一样,在父亲陈鹏的影响下,五岁时拿起羽毛球拍子。陈鹏对羽毛球的热爱在青岛是小有名气的。在他的熏陶下,两位女儿都先后走上羽毛球的道路,且都通过不懈努力成为羽毛球国家级运动健将。回忆小时候开始接触羽毛球,陈玺如还记得姐姐在一旁训练,而父亲还在场边对自己培养羽毛球兴趣的画面。陈玺如小学就读于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她从一年级起就开始接受羽毛球专业训练,从二年级起就全身心投入训练当中。尽管每天训练三个小时后很疲惫,但她从未间断,从未想过放弃,即便是生病了也不轻易请假。努力兼顾,不言放弃早在2016年,即陈玺如8岁时,她就取得青岛市运会冠军。2018年,陈玺如代表青岛市参加山东省运会,最后斩获乙组女团银牌和女单铜牌。决赛中,陈玺如开局以6比0领先对手,却在此时拉伤了右腿。她一直忍痛坚持完赛,赛后却哭成泪人,更是在没有告诉教练和家长的情况下,坚持打完了之后的比赛。凭借自己的努力,陈玺如获评“青岛市美德少年及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中学时,为了兼顾学习和羽毛球,陈玺如过上更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她会在上午和晚上的时间学习,下午则投入羽毛球训练。“确实感觉很累,但是看到自己能进步,会产生新的动力。”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她还连续三年入选国家少年队,参加每年两次、每次一个多月的集训,并在高中时参加国家青年队,持续提升竞技水平。羽超历练,收获良多对于陈玺如而言,参加2023年羽超联赛是羽毛球经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一届羽超在海南陵水以赛会制的形式举办,也是疫情之后的第一届。作为深圳羽众俱乐部的队员,陈玺如随队收获了季军的好成绩。虽然并非俱乐部主力,但陈玺如在联赛期间一直与俱乐部和队伍一起训练,时刻为上场做好准备。那年羽超比赛中,与国羽女单王祉怡隔网相对的那场比赛是陈玺如的宝贵经验和体验。“那是我第一次在这么高级的比赛中上场,有直播、有观众,对手还是世界冠军,所以自己还是比较拘谨。不过,相比于比赛,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和队伍一起训练,我们俱乐部的张艺曼姐姐经常带着我一起练,自己也学到很多。”陈玺如说。偶然机会,走进校园除了训练和比赛,陈玺如也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羽毛球进校园活动。2022年,父亲陈鹏和陈玺如一起来到青岛一所幼儿园,为小朋友们介绍羽毛球运动,这也是陈玺如第一次教别人打羽毛球。陈玺如这样回忆第一次参加进校园活动:“小朋友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羽毛球,但是他们天生对新事物好奇。他们饶有兴致地拿起球拍,捡起羽毛球互相投掷,那仿佛就是兴趣的萌芽。那个画面就是日后我想达成的,那就是让更多孩子了解羽毛球。”是那些仰着头、满眼是期待的脸庞让陈玺如收获满足感和驱动力。从前,她在父亲的引导下拿起球拍,自己在忙碌前进但也没完全理清和羽毛球的牵绊,但却在这一刻有了启发。从此,把羽毛球进校园这个活动持续办下去的念头就如种子般种在陈玺如的羽毛球生活里,不断萌芽,成长开花。一腔热爱,努力推广2022年至今,陈玺如和团队成功举办了近60次羽毛球进校园的活动,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也曾到过福利院。这些活动学校主要分布在青岛和莱西,陈玺如和团队还曾出国到尼泊尔,和当地俱乐部学校做交流。活动里,陈玺如会进行自我介绍,谈活动的初衷,还会聊到羽毛球对自身成长的启发和帮助。随后她都会拿起球拍介绍羽毛球,讲解简单的分解动作,用不同形式让同学们了解羽毛球。如果碰到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陈玺如还会和他们进行简单的对抗。每次进校园活动,陈玺如都会给学校赠送团队定制的拍子。她说:“很多孩子是第一次接触羽毛球,所以培养兴趣很重要,我们会想一些关于羽毛球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认识羽毛球。”2024年,陈玺如还在省级比赛上夺得了冠军,但随着学业的加重,现在她参加比赛的频率并不高。对她来说,羽毛球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训练和比赛,有了更多推广的责任。陈玺如和团队制定了将羽毛球进校园的活动推广到一百所学校的目标,还希望推广到社区层面。同时,她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两次担任世界帆船锦标赛志愿者,在亚洲羽毛球团体锦标赛中担任志愿者,用实际行动支持体育运动的发展。凭热爱,付行动,陈玺如被莱西市授予“羽毛球推广大使”荣誉称号,这是对她努力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她坚持办羽毛球进校园活动的动力。新学期即将开始,陈玺如将成为一名高三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和挑战。从小练习羽毛球的经历教会了她如何分配时间和面对困难。她说:“羽毛球的道路让我不可避免地遭遇伤病,也有挫折,感到沮丧,但我收获更多。这一路我闯过许多难关,那些羽毛球名将的经历和故事给我很多启发。羽毛球培养了我不轻言放弃,不怕困难的坚韧精神。未来无论面对什么事情,我都会更从容和有信心,我也会继续把羽毛球进校园的活动推广下去并深入到社区,让更多人参与羽毛球这项运动。”本文节选自2025年8月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