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想到一个堂堂侯爷,原地就卑躬屈膝?那场戏里,薛青麟跪拜狄仁杰,之后对着李元芳行礼,像是整个庙堂只剩下了钦差大臣和三品武官才配当大人。人们习惯于把“侯爵”看作权力的象征——可镜头外,还有谁真的在意这些虚衔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东西?明明薛青麟顶着“平南侯”的名号,为啥没半点侯爷的派头,难道唐朝的侯爵其实只是装饰品?
稍微翻一下老唐书,爵位和官位分不清楚,这事并不稀罕。早在先秦,分封制就是天子的利器。天子把城市土地随手塞给有功之臣或亲戚,诸侯王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小国,连百姓也归自己,说句难听的,那会儿诸侯王是能分天的主。春秋厉王不就是靠这些底子才想出“五霸并起”?秦朝一统之后,爵位干脆变成了土地的临时租赁权,连名字都能传承,可是地盘是皇帝说了算。
汉武帝搞推恩令,把诸侯的地切成很多小块,等于让这些“王爷”分家,实力稀释得几近透明。到了隋唐,变本加厉。虚封、实封两种爵位成了皇家控制地方权力的招式。虚封就是一层壳子,安抚人心,也顺便制造点面子。实封才是真的“有地可管”,但这玩意普通人别说沾不上边,就是皇亲国戚也常年盯着,盯得眼红。
唐朝实际情况更耐人寻味。武则天、唐高宗时分封随意,公爵遍地走,侯爵多如狗。新出炉的唐六典里喊得响:“侯正七品上。”怎么听都像给小官员抹点油。薛青麟的侯爵帽子,听起来唬人,其实在官场里的分量就那么一点儿。比起来狄仁杰的三品,李元芳的实职,薛青麟就像是牌桌上的边张,不能决定胜负。
观众会问,既然薛青麟只是虚衔,凭什么能在庙堂上有事请示?实际操作的时候,他其实就是个摆设。众人连三品李元芳都要礼拜,是因为李元芳有权,薛青麟没底气,无枪无炮的侯爷只剩头顶的空名,谁会真把他当回事!到后来狄仁杰斩平南侯,这一刀收得干脆,没留下余地。有人提出质疑,三品官杀了侯爵,胆子未免太大?但了解唐朝官制的人不会觉得奇怪。
谁还愿意翻大唐的爵位体系?据《新唐书》,爵位品级和实际官职根本就两码事。三品官在唐制里,已经算是高官显贵。唐一品官都是虚衔,只有太子太师、尚书令、太祖太枝有边角权力,狄仁杰的职位,比起薛青麟的“侯爵”头衔,权力上高出好几级。
实地考察狄仁杰履历,他少年投考仕途,调任汴州,阎立本举荐,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后来升任大理寺丞,断案如神,积案一清。百姓给他立碑,朝廷嘉奖。他不是踩着爵位耀武扬威的贵族,是靠实际办事、断案积攒的名望。狄仁杰后来还担任过丞相,这不是一般人能碰的高位。大家嘴里念念叨叨“官大一级压死人”,在唐代的语境下,三品官远低于爵位荣誉的位置,权力却高得多。
有的时候,权力不一定和官印挂钩。唐朝正二品,几乎就是朝堂的天花板,一品官衔只是荣誉罢了,大部分挂名不挂权。二品的尚书令不是谁都能拿,李世民干过一次,之后就一直空着。三品官的现实权力你还真别小瞧,唐朝政坛里,三品官能直接掌控案情,下手就是“生杀大权”,不像那些侯爵只能靠名头耀眼。
换句话说,侯爷的“爵位”,往往只是虚衔。想起现实里那些牛气的企业高管,有头衔不见得有实权,大家还不是看他有没有“能动资源”。薛青麟属于爵位齐全,实权无存,一旦遇上正儿八经有权的狄仁杰,还不是只能下跪?可能有人纳闷,怎么能这样?其实在唐朝不罕见。
钦差大臣呢?这可是皇帝亲自差派,代天行事的特殊身份。钦差大臣可以调集地方兵马,也能临时查案、执法,皇帝的意思随时能传递到地方。这层特殊权力放在狄仁杰身上,谁敢不买账?唐朝钦差大臣的地位,绝对在普通侯爷、官员之上。
薛青麟的身份其实是个“高级配角”,空有爵位但不能决大事,连正七品都没资格挑明事。官场规则从来都不是头衔定命运,实际权力才是硬通货。狄仁杰能毫无顾忌斩杀平南侯,靠的就是手中“钦差大臣”的尚方宝剑。权力逻辑很清楚,谁代表皇帝,谁就是规则本身。薛青麟即使头衔再响,也就只能乖乖跪下。
不过也不是绝对。有时爵位也能起意想不到的作用。唐朝确实存在一些拥有实权的侯爵,例如一些“郡王”实际掌控地方势力,还能调遣兵马。只是那种情况,比薛青麟这位虚名侯爷复杂多了。历史不是简单的黑白对比,有时候边缘人物也会意外掌权。狄仁杰能斩平南侯,是因为手握皇权,整个结构就是以权力划分。可如果遇上地方有实权的藩镇,反而可能拧不过爵位派的势力——结果都是权力的博弈!
且说唐朝制度本身并不稳定。虚爵遍地,原本是用来安抚权臣,后来变得越来越泛滥。如果不是武则天大肆封爵,谁会去在意一个七品侯爷有没有实权?爵位没了地盘,手里握不住兵权,就是个闲差。到这时候,官场的实际话语权还是归属于信得过的人,例如狄仁杰、李元芳。薛青麟只能拿爵位当招牌,真刀实枪时根本不是对手。这种反转,倒是和后来明清的“帽子官”有得一拼。
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权力与荣誉、实际与表面之间的张力,往往决定了官场的游戏规则。我们看到的薛青麟,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同样的侯爷,在朝堂上也是虚位、没事做。有关系就能穿龙袍,没权力只能在礼仪上低头。制度常常变化,政策一转,谁都可能起落。今天的第一名,明天就可能变成弃子!
数据上对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以唐朝开元年间记录,爵位数量激增;据《唐六典》,唐朝中后期仅“虚爵”侯爷就有数百人,实封不到十分之一,实权侯爵在实际政务系统里难得一见。这种爵位泛滥,也跟中央集权政策反复调整有直接关系。爵位被稀释得厉害,连象征意义都变得模糊。官场里靠爵位混饭吃的,终究还是损了自己的地位。
拿薛青麟和狄仁杰来对比,这种结构明显就是“虚衔与实权”的矛盾。不难看出,有爵位的人不见得能做主。反过来也成立,有权的不一定有爵位,不信看看狄仁杰,大半生靠实绩和皇帝信任上位,爵位不高,官职却压倒一切。制度本身都是权宜之计,具体情境千变万化。有些人用实权稳住阵脚,有些高门大户靠封爵刷名头。大家绕不过去这个问题。
不管你喜欢看电视剧还是翻史料,其实这些故事背后说的不只是权力分配,一层层推下来,是社会结构的微妙权衡。虚名之下,没有实际权力,一切都归于礼仪和表象。狄仁杰和薛青麟的碰撞,就是唐朝体制内部的真实侧影。不是每个封爵都能翻天,用权力说话,才算真本事。
哪怕电视里只是一场戏,也把深层次的官场规则、爵位设定讲得很清楚。爵位能造梦,也能造假。最终谁说了算?其实每个时代,尺度都在变化,谁能掌权,谁就站在庙堂之上。
权力、荣誉、虚实之间的较量,才是古今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