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林立之下,葫芦娃何以成为国民经典?

《葫芦娃》能够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虽然中国有海量的动画片,但有几个关键因素使其脱颖而出,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第一”或“必看”:
1. "时代背景与稀缺性:" 《葫芦娃》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动画市场相对匮乏,尤其是适合儿童观看的优秀长篇动画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能有这样一部制作精良、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的系列动画片,其稀缺性本身就赋予了它极高的关注度和传播力。它几乎是那个年代童年记忆的代表之一。
2. "经典的故事与角色:" "故事简单直白,善恶分明:" 《葫芦娃》的故事结构简单,主题突出——七个兄弟团结一心,对抗邪恶势力(妖精)。这种“正义必胜”的叙事模式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容易引起共鸣。 "角色形象深入人心:" 葫芦娃七兄弟各自有不同的颜色和性格特点(大哥力大无穷、二哥千里眼顺风耳、三哥刀枪不入……),形象鲜明,易于识别和喜爱。他们的形象甚至超越了动画片本身,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主题曲经典:" 《葫芦娃》的主题歌旋律简单、节奏明快、歌词朗朗上口,极具传唱度,进一步加深了观众的印象。
3. "独特的艺术风格:" 《葫芦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美术

相关阅读延伸:IP这么多,为何就是《葫芦娃》?

对于“葫芦娃”这三个字,恐怕不同年代的人,有着可能完全不同的认知。对于70后、80后、95前来说,这三个字代表了一部1986年上映、仅有13集却满载着美好童年回忆的动画片,它应该是这样的:

但对于95后、00后来说,“葫芦娃”这个似乎看到过名字但却几乎没有看到过播放的动画片,其实更应该是这样的:

和这样的:

当然也有可能是这样的:

最近这三个字又突然因为两条新闻热了起来:上影集团与安乐电影联合宣布计划投拍真人版《葫芦娃》电影;广州四九游、掌上纵横联合发行《葫芦娃》正版授权手游,并于3月24日上线AppStore付费榜。于是好奇了:IP这么多,为何是“葫芦娃”被重金获取正版授权?

IP,只能是当下热门影视剧、综艺、网文?

从手游行业开始全面关注IP以来,似乎最为抢手、最受关注的就是当下热门影视剧、综艺、网文小说,比如近在眼前的《青丘狐传说》,比如去年成为标杆的《花千骨》。虽然不是每一个热门IP改编的手游都能成就佳绩,但却依然不改手游厂商对热门IP的追捧。但随着不断上线的“热门IP”改编手游成绩曝光,也不禁让人疑问:如此只看当下热门IP从而改编手游,这种模式真的完全合理吗?

从选择IP的初衷来说,当下热门的影视剧、综艺、网文确实在短期内拥有相对较高的知名度,但所对应的用户群体,真的是改编后的手游可以吸引到的用户群体吗?也正因此,如果把选择的目标放得更长远,一些如“葫芦娃”这样拥有时间积淀、长期保持一定热度的IP,因为拥有深厚的用户喜好基础,更有可能在改编为手游后获得成功。

IP,一定要影游联动?

手游行业在2015年一直在讲“影游联动”,既有厂商投资影视公司试图从上游IP来源控制,也不乏发行商在影视剧宣布初期、网文大神新作策划阶段就拿下IP开始改编手游。而这些IP手游的上线也基本与影视剧上映日期同步,以实现预期的“1+1>2”效果,而之后既有合作共赢的情况,也没少出现多种原因引发的失败案例。

此次广州四九游、掌上纵横联合发行的《葫芦娃》正版授权手游,却并未完全遵循这个“规律”。在刚刚爆出版权方计划开拍真人电影的同时,就已经开启了游戏上线计划,并在3月24日就登陆AppStore付费榜,完全没有等待真人电影上映再发行的意思,恐怕也是发行商对游戏自身、“葫芦娃”IP本身都具有足够的信任,由此愿意大胆尝试业内罕见的“影游不联动”,寻求全新的IP改编手游发行模式。

IP,华南厂商发力了?

在近两年的IP热潮中,经常看到的某某发行商拿了XX热门IP改编手游这类新闻,主角多是北京、上海发行商,而华南除了腾讯、网易、三七、胜利游戏这种上市公司之外,似乎就不太有听到类似的声音,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广州为代表的华南手游发行商更是用类页游的导量模式,以换皮、换名方式在批量、低调发行手游,暗示其并不愿意投入大资金和精力在IP独代发行上。

虽然较多广州发行商在前两年不太发声和发行IP手游,但此次广州四九游砸下重金获取正版授权IP,发行如《葫芦娃》手游、《大主宰》H5(开服首日截至20:00新增用户量58781)、并计划发布SLG手游,似乎也代表了华南不少发行商的新趋势,即依托已有的发行导量优势,加大IP手游力度,在日趋激烈的手游市场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发布于 2025-08-31 12:13
收藏
1
上一篇:韩国人急眼!四年未进中国市场少赚241亿,国产手游强势逆袭引发韩流震荡 下一篇:连米哈游都望尘莫及,一刀999页游巨头深谙老外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