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陈翰章,铁骨铸英魂的“书生战将”英勇事迹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陈翰章:铁骨铸英魂的“书生战将”
陈翰章,一位将书本知识与枪林弹雨紧密结合的革命者,一位以文才武略著称的“书生战将”,他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事业抛洒热血的一生。今天,让我们铭记这位铁骨铮铮的英魂,缅怀他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一、早年求学,心系家国"
陈翰章,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胸怀大志。他目睹了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惨状,立志要为国家民族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1920年,陈翰章考入北京大学,与罗家伦、傅斯年等人一起,参与了五四运动,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五四运动激发了陈翰章的爱国热情,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改造社会的决心。
1924年,陈翰章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先后在黄埔军校第五期和第六期学习,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并加入了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北伐战争。
"二、北伐先锋,战功赫赫"
在北伐战争中,陈翰章担任叶挺独立团的营长,率领部队冲锋陷阵,屡立战

相关阅读延伸: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陈翰章:铁骨铸英魂的“书生战将”

新华社长春8月24日电 题:陈翰章:铁骨铸英魂的“书生战将”

新华社记者金津秀

这是陈翰章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出伏后的东北暑气渐散,吉林敦化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的笑声飘远。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似在凝望这群奔跑嬉戏的少年。

从校园走向战场,以笔为戈亦以枪为刃,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寇浴血鏖战,直至以身殉国——他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陈翰章1913年出生于吉林敦化。1930年12月,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当地一所中学毕业。在毕业典礼上,他立下誓言:“为了祖国,我一定投笔从戎,用我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以至生命,赶走强盗,消灭敌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铁蹄践踏东北大地。次年,曾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陈翰章毅然告别讲台,加入中国国民救国军,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游击战争。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陈翰章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历任东北抗联第二军第五师师长、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等职,率部在东南满地区与日伪军展开激战。他指挥部队突袭镜泊湖北湖头水电站工地,摧毁日军重要设施,迫使工程停工;寒葱岭伏击战中,他率部设伏,歼灭日军并缴获大批武器。从1936年8月至1940年12月初,陈翰章率部与日伪军警展开战斗,有档案记录的就多达81次。当地百姓编歌谣称:“日本鬼子遭了殃,出门遇见陈翰章。”

1940年冬,东北抗联陷入极端困难境地。12月8日,陈翰章与十几名战士被日军重兵包围。他沉着指挥突围,激战中多处负伤,仍坚持战斗至最后一刻。面对日寇以高官厚禄劝降,他怒斥道:“我死也不当亡国奴!”最终,年仅27岁的陈翰章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割下了他的头颅。

英雄虽逝,精神不朽。1948年,党组织派人找到了他的遗首,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1955年又安葬于哈尔滨烈士陵园。2013年,在陈翰章诞辰百年之际,其遗首回归故里,身首合葬于敦化市陈翰章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镌刻着“陈翰章将军永垂不朽”字样的主碑立于陵园中央;2.7米高的雕像挺拔矗立,象征他短暂而光荣的27年人生。

不只在陵园,如今在他的故乡敦化,英雄的印记处处可见。他的出生地被命名为翰章乡翰章村;在翰章广场,学生们驻足聆听他求学立志、率部抗战的故事。

“笔墨可以化为刀剑,书生亦能成为脊梁。”陈翰章生平事迹文化中心讲解员张圣奇说,自2024年9月开放以来,中心累计接待参观者5000余人次,开展红色研学、主题党日等活动80余场。

在文化中心所在的翰章乡,当地推进翰章红色文旅项目建设,“重走抗联路”党性教育专线将陈翰章烈士陵园、“英雄山·抗联路”山体栈道、“翰章红”抗联雕塑公园、义勇英灵塔、抗联大院等都串联了起来。“更多的红色教育还在落地生根,激励着我们当代人干事创业。”翰章乡党委书记滕达说。

英雄从未远去。在镜泊湖畔,当地百姓经常会向后代讲述这位“书生战将”的故事;校园内,老师带着学生诵读他的铮铮誓言,传承爱国精神。英雄的遗志,正一代代传颂,融入这片他曾用生命守护的白山黑水间。

发布于 2025-08-29 02:13
收藏
1
上一篇:坚定必胜信念,战略定力铸辉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时代启示 下一篇:倒计时10天!最后一次综合演练完美收官,震撼画面,他们率先劈枪穿越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