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石嘉植,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事迹传颂

这是一篇关于抗日英雄石嘉植的文章,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石嘉植: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册上,铭刻着无数英雄的名字。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今天,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位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石嘉植。
"石嘉植:民族脊梁,抗日丰碑"
石嘉植(1902-1938),字雨亭,河南省确山县人。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富有爱国情怀。面对日寇铁蹄的践踏和中华民族的危亡,石嘉植毅然投笔从戎,投身抗日救亡事业。
"投身革命,矢志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石嘉植深受刺激,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极为愤慨。他积极寻求救国之道,并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更加坚定了抗日的信念,积极投身于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石嘉植参与领导了确山农民武装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他担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率部转战豫南、鄂豫皖边区,与日寇、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

相关阅读延伸: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石嘉植: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

新华社西安8月26日电 题:石嘉植: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

新华社记者李亚楠

陕西省富平县烈士陵园,初升的朝阳照耀着一方方沉默的石碑,烈士石嘉植的塑像矗立在广场上,面容沉静,眼神深邃,仿佛能瞬间将人带回那段革命岁月。

陕西省富平县烈士陵园里的石嘉植塑像(2025年8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亚楠 摄

石嘉植1918年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薛镇盘石村,16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学学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山海关内进逼,华北岌岌可危。为了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石嘉植于1936年创办了《心声》杂志,还多次组织抗日救国运动,因此被反动当局多方监视。

1937年,石嘉植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随八路军一二九师东渡黄河,前往山西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

1938年2月,在晋东南反击敌军围攻时,石嘉植主动请求带一个班插入敌营侦察,消灭十多个日军,被军区授予“威震敌胆的英雄”称号。

图为石嘉植烈士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之后,石嘉植随一二九师转战河北,担任德石敌工队队长。为了冲破敌军封锁,打通冀南和冀中的通道,他带领队员在德石铁路线上灵活应变,打鬼子、除汉奸、窃情报、烧军火,组织大小战斗数十次。

1940年,为了进一步获取敌军情报,石嘉植在德州建立了“满洲国大北报百川分销社”,任外务主任兼《大北报》驻德州记者,并千方百计获得了敌伪机关下发的委任状和身份证。他以此为掩护,出入日伪驻德州的大小机关,掌握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还趁机处决了一个日军班长和一个国民党特务。

1943年3月,由于德州地下情报组织遭到破坏,加上叛徒出卖,石嘉植不幸被捕。就在冀南军区准备派人营救时,他从狱中送出一封信:“为我一个人,牺牲那么多好同志,会给党和人民造成很大损失,部队千万不能营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请领导批准我的请求,允许我在狱中同敌人战斗,虽死无憾!”

1943年5月,石嘉植在遭遇种种酷刑后,在河北省景县龙华镇被敌人杀害,年仅25岁。

石嘉植的战斗足迹跨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多地,英雄的名字从未被忘却。今年7月,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专程赶往陕西省富平县,通过走访、座谈拾遗补缺,梳理还原石嘉植的完整事迹。

“在石嘉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智勇双全的战斗智慧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中共富平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聂芳芳说,“我们将石嘉植的事迹编进《富平红色故事》一书中,还拍成短视频,在学校、企业、社区、村庄等宣讲,让英雄的精神和事迹被更多人牢记和传颂。”

无数的革命先辈牺牲自己,换来家国安泰与岁月静好。回顾石嘉植的事迹,他的侄子石海梁感慨万分:“大伯的一生短暂而传奇,他的智谋与热血、理想与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后辈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

发布于 2025-08-29 02:13
收藏
1
上一篇:鲜为人知的抗战篇章,揭秘“七七事变”中英勇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英雄事迹 下一篇:红色文物映照英雄品格——“坚决顽强”锻造铁血铮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