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中高二学生钟知闲日前拿下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喜欢编程、数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在游戏中通关
N海都记者 王林成 文/图
福州一中高二学生钟知闲荣获金牌
海都讯 日前,在第29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2017)中,中国队选手、福州一中高二学生钟知闲荣获金牌,实现了我省2011年以来国际中学生五大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竞赛金牌零的突破。
昨日,海都记者与回到福州的钟知闲以及他的指导老师和父母对话,探访这位信息学大神的成长之路。他已获得清华大学保送生资格。
比赛:一道题出现失误 第二天翻盘
据了解,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面向中学生的一年一度的信息学科竞赛。它是智力与操作计算机能力的竞赛,简单来说,是采用封闭式上机编程解题的考核方式,不限编程语言。
提到两天的赛程,钟知闲记忆最深的就是在一道题目上栽了跟头。“两天的赛程,一天5个小时3道题目,每题100分。比赛的评分方式很有意思,选手提交答案,看到分数之后,还可以修改重新提交。”钟知闲回忆,第一天在一道题上,他足足花了2个半小时,可最终只得了30分,而很多对手在这道题上都拿到了100分。
第一天总共只得到139分,他顶住压力,第二天力挽狂澜,拿下218分,最终翻盘获得了金牌。
学习:熬夜为解题 已保送清华大学
钟知闲高中才正式学习信息学,2年时间里,他经过了层层选拔,从市赛到省赛,再到全国赛,最终入选4人国家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赛。目前,他已获得清华大学保送生资格。
钟知闲的父亲是公务员,母亲在事业单位工作,一家人生活在福清。钟知闲的父亲钟彦告诉海都记者,初中时,儿子一直迷恋一款叫做“奥拉星”的游戏,不过他们并不反对,希望儿子能从游戏中学到知识,“喜欢编程、研究数学,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在游戏中通关。”
进入福州一中后,信息学取代了这款游戏,成为了他的最爱。据介绍,他开始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过着没有周末的学习生活,一天投入十多个小时,面对一道题目,熬夜也要把它解出来。
“信息学技术现在的发展,已不能靠个人的力量,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他的指导老师陈颖说,参加信息学奥赛的选手,水平已远远在老师之上了,想要进一步提升就要靠团队的互帮互助。
小编: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