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把地球46亿年压缩成24小时,人类文明只占了最后0.2秒。可就在这0.2秒里,我们把石头玩成了芯片,把洞穴住成了空间站。今天,让我们一口气看完这场文明的“光速升级”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在史前时代近二百万年的悠远岁月中,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人类不仅经历了从能人、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的艰难转变,而且也步履蹒跚地从蒙昧、野蛮走向了文明。在这洪古蛮荒的暗暗长夜中,人类用血与肉、智慧和力量、劳动与创造开拓着自己的历史进程,谱写着伟大而不朽的历史篇章。人类历史现在已经进入了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请与我们一同反思曾经发生的变迁,并回顾人类文明的起源。
1、文明与文化:一字之差,相隔千年
文化=知识+艺术+哲学的总和;
文明=文化的高阶形态,必须集齐“文字、城市、阶级、大型公共建筑”四颗龙珠。
换句话说,文化像土壤,文明才是开出的花。土壤随处可有,花却只在特定气候里盛放。
为什么最早的文明都在北纬20°~40°之间?答案简单粗暴:这条带有河、有太阳、有肥沃泥土,就是地球给人类的“新手保护圈”。如果说旧石器是人类的“童年”,那么农业革命就是叛逆的青春期,而城市与国家的诞生则标志着人类终于“成年”——文明,从此刻开始照亮地球。
说到文明,自然联系到文化 ,它们代表着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在历史学中同文明相对应的文化,通常用来指尚未发明文字、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社会或时期,但它的广义是指:知识和艺术成就,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等。文明一般是指一种先进的文化,很多学者用文明一词指与原始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也就是阶级社会或者说是文明社会。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成了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为文明。”
如此看来,文明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起源涉及世界各地区,由旧石器到新石器,再到金属器的生产力的发展,各部落由狩猎采集进而畜牧农耕,产生社会大分工,导致社会分裂为阶级的具体过程 。还有从游牧到定居及城市的出现,由血缘关系到阶级关系的发展,最后通过不同的途径形成国家等诸方面。
2、旧石器的“三大黑科技”:没有它们,一切免谈
石器打制:机器制造的雏形。
人工取火:第一次掌控能量。
有声语言:信息技术的1.0版本。
这三样在今天看来平常得像空气,却是二百万年间唯一的“外挂”。它们让人类得以协作、传承、想象,为后来的所有革命预埋了伏笔。
这种文明的起源,最早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在长达近二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人类经过艰巨的跋涉和不懈的探索,建立了最早的社会组织,发明了现代世界三大基本技术的雏形,即石器打制技术,它是机器制造技术的雏形;人工取火技术是能源转化技术的雏形;有声语言是信息技术的雏形。这三大技术的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约 1 万 5000 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此时,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全球气候转暖。欧亚两洲的冰原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而非洲的气候也由多雨转为干旱,南欧与西亚一带开始出现类似今日的温和景象。
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灭绝,数量大为减少,适于森林草原地区的小动物和鸟类增多,人类的狩猎对象随之发生变化,经济活动的内容扩大 ,江河湖海地区出现了渔猎经济。经济活动的变化促使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石器制作上更为精细,首先把石器打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把它放在砺石上蘸水加砂磨光,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石器表面平整光滑、器型规整、刃部锋利、可多次使用,集不同质材之优点于一身的复合工具也于此时流行开来,尤其是新型远距离攻击武器-弓箭。它的发明和使用直接促进了早期人类狩猎业的发展,但狩猎业的发展却不能永久满足人口增长和人类发展所形成的新需要,于是一场人类的生活方式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是新石器时代发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事物,这就是农业革命。
3、农业革命:三大中心的“不约而同”
当狩猎走向夕阳,人类开始“驯化”而非“捕杀”。同一时期,狗、山羊、绵羊、猪、牛、马依次成为人类的家养动物。
• 西亚“新月沃地”:9000年前,耶莫人已在种大麦、小麦、小扁豆。
• 东亚:裴李岗的粟、磁山的粮仓、河姆渡的稻谷,层层堆积1—2米厚。
• 美洲:墨西哥人把玉米的祖先从手指大小培育成棒子,秘鲁人让马铃薯登上高原。
农业+畜牧,人类第一次变成“食物生产者”,土地效率瞬间提升24倍——15 平方公里即可养活150人。
农业革命首先发轫于西亚,约在 9 千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区即已种植大麦、小麦 小扁豆等农作物。约旦河谷的耶利哥、土耳其的沙塔尔、休于也有农业生产的考古遗存。此地之所以成为农业革命的发祥地,除了这一地区的地质、气候和动植物分布的特点外,还与它作为亚非欧三洲的联结点的地理位置有关。从冰期消逝以后,它开始发挥古代世界各族文化信息交流枢纽的作用,从此一直在古代世界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除西亚外,东亚和中南美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中心。在中国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已有粟和众多石制农具的发现;同时期的河北磁山遗址,则发现有厚达 2 米的粟类粮食堆积层;而浙江河姆渡遗址,则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堆积层也厚达 1 米。在中美洲墨西哥,公元前 5000 年左右培育了玉米、南瓜和胡椒等作物;在秘鲁,公元前 6 千年就种植菜豆,公元前 5000 年到 4 千年间又开始种植玉米、马铃薯、南瓜和辣椒。
农业革命最主要的标志是植物的人工栽培和动物的人工驯养,以人工栽培植物为特点的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发展而来。人们在长期采集中,通过仔细观察,逐渐熟悉了植物的性能和生长规律,并掌握了栽培方法。从近代一些民族的采集活动,可以看到从采集经济过渡到原始农业的一般情况。
19 世纪,马来半岛的居民在采集过程中熟悉了野生果树的生长规律,为了取得好收成他们修剪树枝、砍去树旁的杂草和灌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给野生谷物除草,挖出著芋类植物的块茎,再埋到地里;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从 60 多种野生马铃薯中,选择出优良品种进行培植。
动物的驯养大约是和农业一起发生的,许多人认为动物的驯养源于狩猎。有一种说法认为猎人打死母兽后,幼兽得到人们的饲养,后来成了家畜。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猎人把一些野兽驱赶到预先设置的栅栏内,以便捕杀食用,其中一部分被圈养成为家畜。与早期农耕中心出现的同时,畜牧业也在人类长期狩猎经验的基础上起源了。北美印第安人率先驯化了狗,同时,西亚人独自驯化出狗、山羊、绵羊,稍后猪、牛、马、鸡、鹅、骆驼等动物,也陆续在亚洲和欧洲驯化成功。
农业革命对于以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的物质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人类一改数百万年,依附于自然界恩赐的地位,对谷、麦、稻和玉米等农作物进行培植,从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转变为以农耕畜牧为主的生活,从食物采集者过渡到食物生产者。
农业革命同后来的工业革命一样,都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这场革命使人类从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过渡到了以农耕畜牧为主的生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这场食物获得方式的变革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开始了从被动地依附和适应自然到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的历史性转折,这场转折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据测算原来 650 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能维持 25 个采集狩猎者的生活,而这时 15 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可以养活 150 人的农民群体。另外,农业革命还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从原来漂泊不定的迁徙生活过渡到了村落定居生活。”
4、定居:村落如何重构社会
播种到收获需要等待,人类被迫“停下脚步”。定居带来仓储、协作、人口爆炸,也带来垃圾、瘟疫、产权纠纷——社会复杂度指数级上升。
• 耶莫遗址:25座泥墙草屋,150人,世界最早“社区”。
• 沙塔尔·休于:13公顷,五六千人,堪称9000年前的“县城”。
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样,必然要求农作者定居,于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落取代了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而成为最基本的经济文化单位。实际上,它构成了 18 世纪末期之前一直居统治地位的一种生活形式的基础。
早期农业村落的代表性遗址有伊拉克的耶莫,耶莫遗址宽约 90 米、长约 140 米、沉积达 7 米、分为 16 层,最下层用放射性碳素定年为公元前 7000 年到公元前 6750 年。这里约有 25 座住宅,均为泥墙房屋,屋顶用茅草覆盖,地板以芦苇涂泥铺就,估计居民有 150 人。
沙塔尔休于遗址的面积达 13 公顷、人口有五六千人,它存在的年代,约在公元前 6500 年到公元前 5400 年之间,按规模看,它已是当时西亚地区最大的居民点,甚至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城镇。虽然这个遗址比耶莫规模更大,但也只能说是早期的人类聚居地和定居点,最多属于市镇的雏形。真正的城市的出现,城市革命是伴随着金属器的使用发生的。
5、金属器三部曲:金石并用→青铜→铁
考古学家把金属时代切成三幕:
金石并用:天然铜打珠子(恰约尼遗址,7600年前)。
青铜:铜+锡=硬度升级,公元前4000年闪耀两河与多瑙河。
铁:赫梯王国在1400年前“技术封锁”200年,铁器最终让农具与武器平民化。
金属让“城市革命”成为可能——城墙、青铜器、手工业工场一夜之间拔地而起。
金属器取代新石器也有一个过程,考古学家将这一过程分解为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已知使用天然金属。在土耳其的恰约尼遗址,发现了用铜矿石直接打制的钻孔珠、扩孔锥、别针等,年代为公元前 7600 年左右。约在公元前 4000 年,西亚和印度一些地区开始冶炼纯铜,俗称红铜。
人们在冶炼纯铜的实践中,逐渐学会冶炼铜和锡的合金青铜。公元前 4000 年代末,两河流域和多瑙河流域出现青铜器。至公元前 3000 年代,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已普遍使用青铜器。公元前 2000 年代后期,冶铁术也被发明了出来。世界上最早发明炼铁技术的是赫梯王国,时间为公元前 1400 年前后。他们曾垄断冶铁术并禁止任何铁器出口达 200 年之久。
伴随着农业的产生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类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在适合于农业生产的地方定居下来,人类早期聚落出现,最早的聚落面积不大,依靠水源和耕地而建。
6、聚落合并农业剩余=粮食+时间。
最初,剩余属于全体,由“祭司-首长”主持再分配,威望由此而来。
但当家族成为生产单位,剩余开始“私有化”。
战争、祭祀、血统、宗教层层加码,聚落出现等级:
• 高阶:掌握决策+宗教解释权。
• 低阶:失去土地与宗教权利,靠劳动换取口粮。
“平等”的部落时代落幕,“强制力”的国家胚胎成型。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土地支配的能力加强了,相应地不再需要更大面积的土地就可以维持生存需要了,而且交换的需要增强了,聚落间联系加强了。很快,聚落间为争夺水源和生活必需品产生矛盾和冲突,聚落间的冲突演化为战争并最终导致聚落兼并现象出现。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在公元前 4000 年左右,出现聚落数量急剧减少,而聚落规模急剧扩大的现象,这就是聚落合并的结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导致了人口的增加,生产技术的进步逐渐保证了共同体成员的日常消费,而且还出现了剩余。
最初的剩余产品是属于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它可以用来同外族人交换急需的生产和生活物资,在更多的时候是用于举办宗教祭祀活动或公共庆典活动。共同体的首长在祭司和庆典活动中,主持对产品的再分配 这使他们赢得了更高的声望和威信。最初共同体首长和军事领袖的权利十分有限,他们是根据传统的习惯法选举产生的,在任职期间,他们的行为应符合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利益,他们与全体成员一起从事生产,不能向他人索取任何礼物和赠品,不能强迫他人为自己劳动,如果他们的举止行为失当,就将被罢免。
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使小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家族逐渐成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生产所得也归家族所有,这样私有制产生了。私有财产出现以及社会分工、血缘关系、人身依附、征服战争、移民和宗教活动等因素,直接导致聚落居民中,开始出现阶层和等级分化。高等级的人,在聚落的公共事务决策和宗教事务中拥有特权,在频繁的战争和冲突中,拥有强壮身体和军事能力的人,成为另一批有权势的人,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日益复杂的管理阶层,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管理职能也逐渐转变为带有强制力的政治权利。其他多数低等级的人成为被管理者,逐渐地,他们失去了在社会管理中的发言权,失去了自由获得财富的权力,失去了宗教权利,他们还要参加公共事业和战争,以此从管理者手中获得劳动报酬和维持生活的必需品。
7、城市与文字:文明标配的“双生花”
公元前4000年左右,五大“文明区”几乎同时点亮文字:从此,知识不再靠吼,历史开始“有图有真相”。
• 两河:楔形文字
• 埃及:象形文字
• 印度河:印章符号
• 中国:甲骨文
• 爱琴海:线形文字
在人类文明早期的城市遗址中,出现了城墙、公共礼仪性建筑、手工业工场等等,社会的管理者逐渐演化为官吏阶层,形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原始形态的国家已经初具规模。巴基斯坦的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哈拉帕等城市遗址。公元前 3500 年左右,苏美尔的乌鲁克境内,已出现面积 50 公顷以上的中心城市。促成古代城市产生的另一个因素是举行政治、宗教活动的需要,这些建筑物成了政治、宗教活动的重心,也就是城市的中心。
几乎与城市出现的同时,作为文明诞生的文化体现,文字也萌生并逐渐成熟了。从公元前 4 千年左右开始,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印章铭文、中国的甲骨文和爱琴海区域的线形文字,依次被先民创造出来,人类由此掌握了知识的保存和传播技术。
文明的曙光最先照耀在北纬 20 度到 40 度之间的农耕文明地带。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西亚两河流域首先兴起了很多以城为中心的小国。稍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流域、南欧爱琴海区域等,也先后产生了国家,这些最早的文明中心宛如黎明破晓时的曙光,逐渐辉映着地球这颗蔚蓝色的星体,这成为地球乃至宇宙演化史上一道壮丽的历史景观,人类由此步入了最为辉煌的历史时代。#中华文明起源于哪里?##你认为的人类文明实质含义是什么?##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