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舰巨炮传奇落幕,二战十大战列舰的辉煌瞬间与历史余晖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二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十艘战列舰,它们堪称“大舰巨炮”时代的巅峰之作,既是辉煌的象征,也见证了战争的余晖。
"“大舰巨炮”时代的辉煌:"
“大舰巨炮”是战列舰时代的核心思想,强调以强大的火炮和厚重的装甲来决定海战胜负。二战时期的战列舰正是这一思想的极致体现,它们拥有:
"恐怖的火力:" 拥有数门甚至数十门大口径主炮,能够对数千公里外的敌人进行精确打击。 "坚厚的装甲:" 采用最先进的装甲材料和技术,能够抵御敌舰主炮的攻击。 "强大的动力:" 拥有强大的动力系统,能够保持高速航行,执行各种作战任务。 "高昂的造价:" 建造一艘战列舰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源,是各国综合国力的体现。
以下十艘战列舰,代表了二战时期战列舰技术的最高水平,也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战绩:
"十大战列舰:"
1. "伊丽莎白女王级 (Queen Elizabeth class):英国"
"简介:" 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设计的战列舰,也是二战时期最成功的战列舰之一。该级舰拥有15英寸主炮,航速快,装甲厚,

相关阅读延伸:“大舰巨炮”的绝唱:二战十大战列舰的辉煌与余晖

作者:有点小清纯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回头看那段炮火连天的岁月,我们会发现一个几乎被遗忘的主角——战列舰。

战列舰一般定义为装有厚重装甲和大口径主炮的大型海军水面舰艇通常是舰队火力最强的主力舰或旗舰

这些钢铁巨兽是除了超级航母之外人类制造过的最庞大和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也曾经是大国炫技的巅峰之作,是“吨位即正义”时代的图腾。

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是海战的主力军舰,也是当时各个国家海权力量的标志。

然而随着海军航空兵的全面崛起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以及潜艇技术的日渐成熟,战列舰的重甲重炮在偏重制空权和超视距作战能力的时代已不再具有优势。

在二战这场“技术大洗牌”之后,战列舰集体谢幕,有的沉入海底,有的锈在军港,像一代王者,落寞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它们最后的高光时刻。

01、长门级战列舰

日本

长门级战列舰正面照

建造与定位

一次大战后,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了日本的舰队规模,但也给了“单舰吨位”上的操作空间。

日本海军想要技术和面子兼顾,要在条约框架里做个“顶级存在”。

于是,1920年动工、1931年正式服役的长门级应运而生,成了当时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

设计与技术创新

长门级最吸睛的设计特点是四座双联装主炮塔,两前两后,主炮口径达 41厘米(16英寸),是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巡洋舰级别战列舰之一。

为了兼顾航速与装甲,舰体采用了全新式的分区防水舱设计,改装后又强化了水下防护层,抗雷与防鱼雷能力都在日本海军里属于先进水平。

内部管路、电力系统经过集中式改良,实现更高的运行效率。它在日本舰队里被称为“岛国巨鲸”。

长门号

技术数据

  • 标准排水量:32,720 吨
  • 满载排水量:39,116 吨(原设计);改装后约提升至 46,690 吨
  • 全长:205.5 米
  • 全宽(船宽):29.02 米
  • 吃水:9.08 米
  • 动力系统:4 轴齿轮传动蒸汽涡轮;12 座高压锅炉;总装机功率约 80,000 匹。
  • 最高航速:原设 26.5 节;改装后因增重、换装新烟囱等,实际航速约 26 节。
  • 编制人员:平时约 1,333 人,战时增至近 1,500 人。
  • 武器装备
    • 主炮:8 × 41厘米双联装炮(4 座)
    • 副炮:20 × 14厘米口径单装(主要防空与近距支援)
    • 高射炮:最初为 8 × 8厘米、12 × 2.5厘米,后增补为 12 × 12.7厘米机枪、20 × 25毫米高射机关炮
    • 鱼雷发射管:设计有 4 联装鱼雷发射管,后期为减少易损部位而拆除。
  • 装甲配置
    • 主装甲带:厚度 254–305 毫米不等,最厚处达 305 毫米
    • 甲板装甲:76–114 毫米
    • 炮塔装甲:侧面 305 毫米,顶板 76 毫米
    • 指挥塔:侧面 356 毫米,顶板 127 毫米

同型姊妹舰

  • 陆奥(Mutsu):与长门同期建造、技术参数基本一致,后期改装细节可能略有差异。两舰就像一对“巨鲸双生”,经常一前一后统帅舰队演习。

作战历史

长门号的“真正海战”并不多,但每一次出击都是经典桥段。

1941年12月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之后,长门随联合舰队先后参与了荷兰东印度群岛的扫荡战役。

1942年中途岛会战,长门被编入第二舰队主力,用总吨优势对美军发动“炮火威慑”,但实质打击有限。

此后在瓜达尔卡纳尔战役里充当“迟到的支援”,与美国海军交手少之又少。

到了1944年,随着美国航母编队日益壮大,长门号的航速与燃料消耗成为大问题,只能退到本土近海做防御。

它在九州近海、屋久岛附近多次防空布雷、护航补给,但没有机会与美军主力硬碰硬,更多是以“后备大炮库”为角色存在。

最终结局

  • 长门(Nagato):1945年7月,经受数轮美军航母机群空袭后,长门号左舷中弹进水严重。在佐世保海军镇守府搁浅,后被拖到海面忠彦丸号底部引爆,同年10月正式沉没。战争结束后,残骸被打捞并拆解。
  • 陆奥(Mutsu):1943年6月8日,陆奥号在日本四国西侧宿毛湾发生内部弹药库大爆炸。三分钟内船体断成两截,约1,300名船员遇难。陆奥号完全毁于一旦,至今仍是日本海军“事故案例”教科书的典型。

文化遗产

长门级不仅是钢铁和火炮的组合,更承载了日本海军对海洋霸权的最后执念。

在国内外舰迷圈里,长门号被誉为“大口径炮的终结者”,甚至在二次元文化中化身“舰娘”——“长门酱”。

它的残骸如今成了潜水爱好者与海洋考古学家的探访圣地。

综合评分:

  • 设计:7/10
  • 作战力:7/10
  • 战绩:5/10
  • 影响力:6/10
  • 综合评分:6/10

点评:开创日本“16 英寸炮”先河,却因战略与机遇问题在关键海战中作用有限。

02、纳尔逊级战列舰

英国

纳尔逊号两视图,炮塔上的“NE”是其标志

建造与定位

纳尔逊级战列舰是大英帝国为应对《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下制造的“战列舰怪才”。

其设计目标就是在条约允许的 35,000 吨框架里塞进最粗的炮管,并且保留厚实装甲。

纳尔逊级把主炮和上层建筑全集中在舰首,把艏向火力做到极致。于是诞生了这样一艘古怪的“半鲨半鲸”。

设计与技术创新

纳尔逊级的最显眼设计就是“三座炮塔全都在前”,按照编号:‘A’、‘B’、‘X’ 三座主炮塔都集中在舰首,‘X’ 炮塔甚至直接架在 ‘B’ 炮塔上,从上往下三层叠,顶层能瞄准更远目标。

这样一来,后甲板几乎空了,能省掉一大截装甲侧防带,集中给前部最关键部位加厚装甲。

这一级别的“条约黑科技”还体现在:

  • 装甲布局:主装甲带厚度 356 毫米,在炮塔和弹药库区域更是高达 406 毫米,可抵御当时绝大多数来袭炮弹;
  • 火控系统: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射控计算设备,能在较远距离下保持一定精度;
  • 艏首下潜式龙骨与侧舷倾斜设计:减少航向不稳定时的俯仰和横摇,让精确射击稍微容易些;
  • 船体紧凑:长度 189 米、舷宽 31.1 米,不算太长,可保持较好的转向灵活性;
  • 动力与配重优化:为了兼顾速度与防护,纳尔逊级在锅炉房与弹药库之间用分散式机舱,提高了船体整体抗损能力。

纳尔逊号测试主炮

技术数据

  • 标准排水量:33,300 吨(British long tons,约 33,860 公吨)
  • 满载排水量:约 37,780 吨(37,780 LT,约 38,410 公吨)
  • 全长:189 米(623 英尺)
  • 全宽(舷宽):31.1 米(102 英尺)
  • 吃水:9.7 米(31.8 英尺)
  • 动力系统
    • 4 个轴向配备蒸汽涡轮(Parsons 蒸汽涡轮)
    • 锅炉数量:6 座博福德-威尔逊式锅炉
    • 输出功率:约 45,000 匹(34,000 千瓦)
  • 最高航速:23 节(设计速度)
  • 常备舰员:约 1,593 人(服役早期)
  • 武器配置
    • 主炮:9 × 16 英寸(406 毫米)Mk I 双联装炮(3 座炮塔,全部在舰首,分布为一座“叠层炮塔”和一座前置炮塔)
    • 副炮:12 × 6 英寸(152 毫米)Mk XII 单装炮(6 座双联装塔架,两侧各有一座)
    • 高射炮:12 × 4 英寸(102 毫米)Mk V 双联装高射炮(分布在舰体两侧)
    • 轻型防空:后期增至几十门 2 磅(40 毫米)Pom-Pom 机炮和 20 毫米 Oerlikon 机炮组合
  • 装甲配置
    • 主装甲带:356 毫米(弧形布置,全重心区域)
    • 主装甲甲板:76–102 毫米
    • 炮塔侧壁与前壁:406 毫米;顶板 76 毫米
    • 弹药库与机舱隔舱:内甲共三层,厚度约 76–102 毫米附加防护

同型姊妹舰

  • 纳尔逊(HMS Nelson):首舰,编号 28 号。
  • 罗德尼(HMS Rodney):二号舰,编号 29 号。整体技术参数与纳尔逊大体相同,局部改装略有差异——防空火力配置、船只通信设备有所升级。

作战历史

纳尔逊级下水后,正值英德海上对峙最紧张的时期,它们被迅速编入大西洋舰队,承担守护“航空母舰编队”与护航远征舰队的重任。

猎杀“俾斯麦”

1941年5月,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在中北大西洋横行,令英军寝食难安。纳尔逊号与罗德尼号携手出动,赶赴丹麦海峡追击。

“俾斯麦”在交火中击沉了“胡德号”,震惊世界。随后,纳尔逊级加入对“俾斯麦”的围堵行动。

5月25日凌晨,“纳尔逊”与“罗德尼”近距离对“俾斯麦”主炮塔进行猛烈炮击。

罗德尼号甚至将其前部主炮口径调至2.5度仰角,向俾斯麦尾部发射精确炮弹,破坏了俾斯麦的推进系统。

当日傍晚,“俾斯麦”失去动力,无法逃离,最终在多轮炮击和鱼雷攻击下沉没。 这场战斗让纳尔逊级在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英国海军也从此扬眉吐气。

大西洋护航与北极行动

1941–1943 年间,纳尔逊级往返于北大西洋与北极水域,承担“护航苏联北极船队”与“击退德海军袭扰”的重任。

在冻得发抖的北冰洋,纳尔逊级为运输船团挡下了无情的德国潜艇与巡洋舰。即使风雪交加,它们依旧坚定守护,给脆弱的商船带去一丝“钢铁安全感”。

地中海与印度洋巡航

1942 年,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轮番前往地中海,支援马耳他保卫战,并配合盟军登陆西西里的“哈卡行动”。

在马耳他保卫战期间,纳尔逊级在岛礁附近充当海上炮台,拦截意大利与德国空军对补给船的空袭,对商船提供远程火力支援。

1942 年底至 1943 年初,两舰还南下到印度洋,配合盟军掩护航母舰队,对抗日德轴心潜艇与水面舰艇骚扰,为印度洋航线输送安全保障。

最终结局

1944–1945 年间,由于燃料紧张和舰体老化,纳尔逊级逐步从前线退居次要角色,担任训练舰与兵员运送任务。

1945 年二战结束后,两舰不再担任实战任务,开始慢慢走下历史舞台。

  • 纳尔逊(HMS Nelson):战后改为驻港后勤舰和训练舰。1949 年退役,1957 年在诺萨克拆解厂被拆解。
  • 罗德尼(HMS Rodney):二战结束后留做海上靶舰,1948 年被拖往锡利海峡拆解,1950 年彻底退场。

文化遗产

纳尔逊级在军迷圈堪称“另类传奇”。它的“三前置炮塔”造型经常被拿来做游戏模型、海报设计,成为“条约时代战列舰”的经典符号。

很多舰船模拟游戏(如《欧陆风云》、《战舰世界》)里,因为纳尔逊级战列舰火力凶猛、造型独特,成为玩家的最爱。

在英国皇家海军博物馆,纳尔逊号的舷灯、舵柄和部分装甲板被保留下来,成为二战海军博览的重要展品。

综合评分

  • 设计:8/10
  • 作战力:7/10
  • 战绩:6/10
  • 影响力:7/10
  • 综合评分:7/10

点评:条约限制下的“怪诞”布局很有特色,但实际战绩平平,更多成为二战期间战列舰的设计范本。

03、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美国

北卡罗来纳号两视图

建造与定位

北卡罗来纳级诞生于二战前夕。彼时美国海军决定打造一款“既快且凶”的战列舰,一方面要兼顾航速,一方面不牺牲防护与火力。

北卡首舰BB-55于1940 年服役,被寄予打破日本海军制海权的厚望。

设计与技术创新

北卡罗来纳级最典型的创新是“三线布局”:舰艉仅留少量舷侧装甲,用更多吨位给舰首复杂防护,同时装备 9 门 16 英寸主炮,配合 21 门 5 英寸双联装副炮,整体防空火力很有竞争力。

此外,动力系统采用四轴蒸汽涡轮,锅炉 8 座,加满时能保持 27 节航速。

装甲带厚度 309 毫米,甲板装甲 152 毫米,加上多层防水隔舱、倾斜装甲带,为高速突进提供了坚实屏障。

北卡罗莱纳号在航行中

技术数据

  • 标准排水量:35,000 吨
  • 满载排水量:44,800 吨
  • 全长:190.8 米
  • 全宽(舷宽):32.3 米
  • 吃水:10.5 米
  • 动力系统:4 轴蒸汽涡轮,8 座锅炉,装机约 120,000 匹
  • 最高航速:约 27 节
  • 编制人员:约 2,339 人(全员)
  • 武器装备
    • 主炮:9 × 16 英寸三联装炮(3 座)
    • 副炮:20 × 5 英寸双联装炮
    • 高射炮:最初 42 门 40 毫米 Bofors 及 20 毫米 Oerlikon,后增补更多轻机枪
    • 鱼雷:无专门鱼雷发射管,依赖水雷与护航舰队支援
  • 装甲配置
    • 主装甲带:309 毫米倾斜式,覆盖舰艏至舰艉中段
    • 甲板装甲:152 毫米
    • 炮塔护甲:457 毫米(前壁),203 毫米(侧面),76 毫米(顶板)
    • 指挥塔:457 毫米侧壁,152 毫米顶板

同型姊妹舰

  • 北卡罗来纳号 (BB-55):首舰
  • 华盛顿号 (BB-56):二号舰。

作战历史

北卡罗来纳号自 1942 年起投入太平洋战场:

  1. 瓜达尔卡纳尔支援:护航航舰编队,参与“圣克鲁斯群岛海战”,击落多架日军水上侦察机,帮助盟军赢得制空权。
  2. 索罗门群岛巡航:1942–1943 年间,反复索罗门水道上巡逻,负责打击日军运输船队,曾精准击中一艘“神风”级运输船。
  3. 莱特湾海战:以旗舰身份,领导舰队压制日军舰队,炮击岸基目标,为两栖登陆提供掩护。
  4. 冲绳与日本本土炮击:1945 年初,北卡在冲绳外围担任防空与火炮支援,后续炮击本州沿海掩护陆军登陆。

其姊妹舰在不同战役中大显身手:

  • 华盛顿号:曾护航北极商船,也赴太平洋支援,击沉数艘日本巡洋舰;

最终结局

大多数北卡级舰船在战后成为训练舰或静态舰,1950 年代逐步退役并拆解:

  • 北卡罗来纳号:1947 年退役,1960 年拆解;
  • 华盛顿号:1947 年退役,1961 年拆解;

文化遗产

北卡罗来纳级在美国军迷心中具有“海军全能选手”之名:

多款舰船游戏(如《战舰世界》)把它作为“新手首选”,火力均衡、操作简单。

美国 PBS、History Channel 等电视台都拍过专门介绍北卡级的纪录片,称其“从设计到实战都无可挑剔”。

综合评分

  • 设计:8/10
  • 作战力:8/10
  • 战绩:8/10
  • 影响力:8/10
  • 综合评分:8/10

点评:美国首型“快速战列舰”,整理设计平衡度高,炮力防护均不落下风,实战表现稳健。

04、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英国

乔治五世号 1945年

建造与定位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于1930 年代末问世。

当时世界各大海军都被《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绑得死死的,英国海军要求乔治五世级要兼顾重装甲与主炮火力,同时保留一定航速以应对德国和意大利海军的威胁。

1937 年首舰“乔治五世”下水,很快成为皇家海军打击轴心国战船的中坚力量。

设计与技术创新

  • 主炮布置:全舰装备 10 门 14 英寸主炮,分布于两座三联装炮塔(前方)和两座四联装炮塔(后方)。这种“前后均衡、左右开弓”的设计在当时颇为少见,既能保证远程火力,又能有效覆盖多方向目标。
  • 装甲布局:主装甲带厚度达 356 毫米(12 英寸),采用“倾斜板”布置,提高了防御斜射穿甲弹的能力;甲板装甲也在 102–152 毫米之间,抗航空炸弹和潜艇鱼雷威胁的能力有所提升。
  • 火控系统:引入改良型斗篷式射控雷达(Type 274、Type 285)和光学测距仪,能够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实现较高命中率。

技术数据

  • 标准排水量:36,730 吨
  • 满载排水量:约 42,580 吨(不同来源略有浮动)
  • 全长:227.1 米
  • 全宽(舷宽):31.8 米
  • 吃水:9.7 米
  • 动力系统:4 轴蒸汽涡轮机组;8 座博福德-威尔逊式高压锅炉;配套功率约 110,000 匹。
  • 最高航速:约 28 节
  • 舰员编制:约 1,764 人(战时满编)
  • 武器配置
    • 主炮:10 × 14 英寸(356 毫米)Mk VII 三联装/四联装炮塔(前方两座三联,后方两座四联)
    • 副炮:16 × 5 寸(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 轻型防空:多门 40 毫米博福斯及约 20–40 门 20 毫米奥利康机枪
  • 装甲配置
    • 主装甲带:~356 毫米(倾斜式布置)
    • 主甲板:102–152 毫米
    • 主炮甲盾:~457 毫米(正面);顶板约 152 毫米
    • 指挥塔:侧壁 457 毫米;顶板 152 毫米

同型姊妹舰

  • 乔治五世(HMS King George V):首舰,舰号 41,主要承担北大西洋护航与击沉“俾斯麦”任务。
  • 威尔士亲王(HMS Prince of Wales):舰号 53,也是著名的“陨石号”,与“胡德”号组队迎战“俾斯麦”前被德国U型潜艇击中,后在马来亚海域遭日军航空母舰机群重创。
  • 约克公爵(HMS Duke of York):舰号 17,参与击沉“俾斯麦”及多次护航行动。
  • 豪号(HMS Howe):舰号 32,较晚下水,主要在1944–1945 年支援滑铁卢和诺曼底登陆,以及对德意海上残余势力进行绞杀。
  • 安森号(HMS Anson):舰号 30,最晚一艘完工,战后成为训练舰,直到 1957 年才退役拆解。

作战历史

“俾斯麦”追击战

乔治五世约克公爵 于 1941 年 5 月参与围剿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在丹麦海峡交火中,几轮精准炮击使“俾斯麦”推进系统受损,最终让皇家海军潜艇与鱼雷快艇发起终结一击。

威尔士亲王 原计划与“乔治五世”并肩集结,却在行动中由于机械故障不得不折返。返回途中被德军U型潜艇发现,一度脱离编队。重修后前往远东,不幸于 1941 年 12 月 10 日在马来海域遭日本舰载机命中沉没。

大西洋护航与北极航线

1941–1943 年间,乔治五世级多次护航北美—英国航线,多次击沉、击伤德国U型潜艇与“海狼”式快速补给船;“豪号”则更多承担北极护航任务,冒着德军飞机、水面舰艇的威胁,为援苏的船队开路。

地中海与太平洋战区

豪号:1944 年支援诺曼底登陆后,旋即被派往地中海,护送航母编队进行“哈卡行动”和“列日行动”,炮击马耳他补给线。

威尔士亲王:重修后穿越太平洋,加入远东舰队,与“黑暗之星”印度洋旗舰一同执行封锁与登陆支援,可惜在曼谷海域遭到数百架日军零式轰炸机进攻后沉没。

威尔士亲王号

对日最后封锁与战后收尾

1945 年,乔治五世约克公爵 参加“吮血行动”(Operation Inmate,对冲绳海域残余日军施压)并支援“王牌突袭”(轰炸日本本州沿海),为战争收官贡献了最后炮火。

最终结局

  • 乔治五世(King George V):1947 年退役,1957 年卖给布里斯托拆船厂拆解。
  • 威尔士亲王(Prince of Wales):1941 年被日军航空母舰舰载机空袭击沉,葬身南中国海。
  • 约克公爵(Duke of York):1946 年战后退役,1957 年在法格斯拆船场拆解。
  • 豪号(Howe):1946 年退役,1958 年拆解。
  • 安森号(Anson):1949 年退役,1957 年在特加鹳拆解。

文化遗产

乔治五世级不仅代表了英国在“条约时代”的设计巅峰,也成为海军爱好者与军事历史研究者热议的话题:

《斯洛戈·比尔:俾斯麦之死》等影片多次重现“乔治五世”与“约克公爵”炮击“俾斯麦”的场景,堪称海战经典桥段。

英国海军博物馆、剑桥皇家舰队博物馆保留了乔治五世级的航海日志、射控雷达、舰旗等展品。

在部分舰船拟人化作品(舰娘类)中,乔治五世级也“化身”为“御姐大姐”类型角色,象征“稳重、刚毅、护卫”,在年轻玩家中颇有人气。

综合评分

  • 设计:7/10
  • 作战力:7/10
  • 战绩:8/10
  • 影响力:7/10
  • 综合评分:7.5/10

点评:受条约影响而被迫采用14 英寸主炮,但整体性能不差,实战中配合击沉 “俾斯麦” 表明其成功。

05、里歇留级战列舰

法国

里歇留号两视图

建造与定位

里歇留级战列舰是法国海军二战前想要扛起地中海天平的“硬刚”之作。

1935年动工、1940年首舰“里歇留”下水时,正值意大利利托里奥级横行地中海,法国海军需要一种能在吨位、火力、航速上与之匹敌的“超级护卫”。

里歇留级定位介于“快速战列舰”和“重型战列舰”之间,目的是在地中海制海权上不给意大利海军留机会。

设计与技术创新

里歇留级最大的“脑洞”就是两座 380 毫米四联装炮塔全都放在舰首,舍弃了舷侧主炮,把主装甲和动力都集中到前部。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两点:

  1. 炮火集中且射角开阔:在追击或迎击时,前方火力压制力极强。
  2. 后部空间自由度高:可以留出更多吨位给锅炉房、舰桥和防护层,提高速度和生存能力。

除此之外,里歇留级在诸多细节设计上也颇有法国风格:

  • 装甲分布:主装甲带厚度约 241–330 毫米,炮塔面板最高可达 430 毫米;甲板装甲在 120–170 毫米之间,以抵御上方飞机炸弹与潜艇鱼雷;分区防水舱室设计在法国舰船中算领先。
  • 动力系统:4 轴蒸汽涡轮、8 座杜瓦式锅炉,总装机功率约 152,000 匹,设计航速可达 32 节,实测接近 31 节。高速能够在地中海短兵相接的环境下迅速调整位置,适合巡洋与截击。
  • 火控与探测: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雷达和光学测距仪,辅以法国自研的射控计算系,保证在较远距离上能精准命中目标
  • 舰体形状:全长 247.85 米、舷宽 33.08 米,吃水 9.9 米,纵横比例相对修长,优化了高速航行时的阻力。船体采用了明显的“法式曲线”,兼顾流线与承载需求。

技术数据

  • 标准排水量:37,250 吨
  • 满载排水量:47,548 吨(“让·巴尔”约 49,850 吨,完工后更重)
  • 全长:247.85 米
  • 全宽(舷宽):33.08 米
  • 吃水:9.9 米
  • 动力系统
    • 4 轴蒸汽涡轮机组(布朗-博威尔造)
    • 8 座杜瓦式锅炉
    • 总装机功率约 152,000 匹
  • 最高航速:32 节(实测约 31 节)
  • 舰员编制:约 1,663 人(含飞行分队与维修人员)
  • 武器装备
    • 主炮:8 × 380 毫米四联装炮塔(2 座,全部在舰首)
    • 副炮:9 × 152 毫米单装炮(9 座,分布在两舷和甲板)
    • 高射炮:最初 8 × 100 毫米;后期增补至 12 × 100 毫米、18 × 37 毫米和大量 13.2 毫米机枪
    • 鱼雷发射管:无传统鱼雷管设计,依赖水面火炮防御
  • 装甲布局
    • 主装甲带:241–330 毫米
    • 主甲板:120–170 毫米(分层结构)
    • 炮塔防护:侧面 430 毫米、顶板 200 毫米
    • 指挥塔:侧面 340 毫米、顶板 150 毫米

同型姊妹舰

  • 里歇留(Richelieu):首舰,1940 年 1 月下水,于 1940 年投入服役。
  • 让·巴尔(Jean Bart):二号舰,下水后法国沦陷,未完成整体调试,后被转至卡萨布兰卡,仅完成前半部分,直至 1955 年才最终完工。原定第三艘计划改为“高炮护卫舰”,最终取消。

作战历史

里歇留号(Richelieu)

逃离土伦与达喀尔防守

1940 年法国投降后,里歇留号尚在建造中。但在德军攻陷巴黎之前,部分船员化装潜入、深夜点燃烟火,成功让里歇留号从土伦港逃离到达喀尔。

1940 年 7 月,英国皇家海军发起“布雷马海峡行动”尝试夺取里歇留号,飞机投下数十枚炸弹,但装甲强悍的里歇留号几乎未受致命损伤,英国人无奈撤退。

1940 年 9 月盟军计划夺取达喀尔,里歇留号与其它维希政府舰队一起集结,成功迫使盟军登陆舰队退回,达喀尔始终掌握在维希政府手中。

1942 年盟军在北非夺取制海优势后,里歇留号被迫停火并接受改造。

1943 年初移交给自由法国海军,前往美国波士顿海军造船厂进行大规模改装。

1943年9月改装后的里歇留号,船尾甲板的原舰载机设备被取代为防空炮

地中海与印度洋行动

经过改造后的里歇留号于1944 年加入盟军舰队,在地中海执行护航与岸炮支援任务。

突尼斯战役: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掩护,用沙盘精准测算掩护炮击德国与意大利据点;

萨勒诺与科西嘉:多次对岸目标实施砲击,磨平敌方防御;

印度洋集结:后期跟随英国东方面战区航母编队,支援对日作战,为“海狸行动”(缅甸仰光登陆)提供远程火力。

太平洋与战争末期:

1945 年,里歇留号部署至太平洋,参与对日作战支援行动:

海上防空与轰炸:与美日盟军联合封锁日本本土海域,对沿岸发电厂与交通枢纽实施火炮轰炸;

战争收官:日本投降时,里歇留号作为法国代表舰之一接受东京湾投降仪式。

让·巴尔号(Jean Bart)

1942 年 11 月,让·巴尔号仅完成舰首两座 380 毫米主炮的安装,便被迫参与狙击卡萨布兰卡盟军登陆作战。

在近距离对抗美军战列舰与巡洋舰时,几轮主炮与副炮的还击让美国登陆舰队尝到不小苦头。

但因尚未完工,最终在空袭和舰炮打击下被迫熄火。 战后让·巴尔号回到法国,直到 1955 年才完全完工。

改装后成为试验与训练舰,曾短暂参加北约演习,1957 年退役,1961 年拆解。

最终结局

  • 里歇留(Richelieu):1947 年战后退役,1948–1952 年用作靶舰与试验舰,1957 年退役后被拆解。部分装甲板与舰桥保存于法国海洋博物馆。
  • 让·巴尔(Jean Bart):1957 年退役,被用作浮动兵员训练平台;1961 年拖往布雷斯特航母厂拆解。其舰桥与少数火炮作为纪念留存。

文化遗产

里歇留级折射了法国在二战中的悲情:

在博物馆与军事书籍里,里歇留号常被描绘成“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投降”的海上钢铁堡垒。

法国国家广播电视台(France Télévisions)曾拍过系列纪录片,讲述“里歇留号如何在达喀尔与卡萨布兰卡两端闪转腾挪”,强调其在自由法国和维希法国阵营之间游离的复杂角色。

法国海军博物馆保留了里歇留号部分舰桥装置与防空炮,一些胆大的潜水者也会在卡萨布兰卡近海寻访让·巴尔号的残骸碎片。

综合评分

  • 设计:8/10
  • 作战力:8/10
  • 战绩:6/10
  • 影响力:6/10
  • 综合评分:7/10

点评:独特的全舰首置四联装炮塔,火力惊人,却受政治与维修问题制约,实战效果有限。

06、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美国

南达科他号战列舰

建造与定位

1940 年代初,美国在“汲取北卡罗来纳级经验”的基础上,决心打造更均衡的主力舰,以对抗日本大型战列舰日益增长的威胁。南达科他级于 1940 年缔造合同,1941 年动工,首舰“南达科他”BB-57 于 1942 年 3 月正式服役。南达科他级的定位十分明确:在标准排水吨位范围内把火力和防护做到极致,同时拼出接近28 节的航速,以便随时跟航母编队并肩作战。

设计与技术创新

南达科他级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它把“方便实用”的美式设计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 紧凑布局:整船长度比北卡罗来纳级短了近 10 米,但同样塞下 9 座 16 英寸三联装主炮塔,而且防护带、甲板装甲都没有缩水。舰体宽度保持在33左右,尽量减小水阻。
  • 防护与火力平衡:主装甲带厚度约 310 毫米,并做倾斜式布置;主甲板装甲约 152 毫米,附加防护匣盒保护弹药库,能有效减少敌方俯冲飞机和舰炮的穿透。主炮水平旋转速度快,射速约 2.5 秒一发。副炮配置 20 门 5 英寸双联装高射炮,防空表现显著强化。
  • 动力系统:与北卡罗来纳级相比,南达科他级缩短了船体,锅炉和涡轮更紧凑,加快了响应速度,与航母一起编队航行一秒也不耽搁。
  • 隐身特征:上层建筑采用了更圆滑的防眩射涂料,甲板雷达天线布局更加合理,减少了夜战时的反光。

技术数据

  • 标准排水量:37,970 吨(长吨)
  • 满载排水量:约 44,519 吨(长吨)
  • 全长:207.4 米(680 英尺)
  • 全宽(舷宽):32.9 米(108 英尺)
  • 吃水:9.8 米(32.3 英尺)
  • 动力系统:4 轴蒸汽涡轮机组;8 座海军标准锅炉;总装机约 130,000 匹。
  • 最高航速:27 节
  • 舰员编制:约 2,155 人(战时满编)
  • 武器装备
    • 主炮:9 × 16 英寸(406 毫米)三联装 Mark 6 炮塔(前后布置各一座炮塔,另有一座炮塔位于舰艏与舰艉之间)
    • 副炮:20 × 5 英寸(127 毫米)双联装 Mark 12 高射炮(散布于甲板两侧与上层建筑)
    • 高射炮:最初 16 × 40 毫米四联装博福斯炮、24 × 20 毫米奥利康机关炮;后期升级为 40 毫米双联装增强型、防空雷达补充
    • 鱼雷发射管:无专门鱼雷装置,依靠护航驱逐舰布雷与近防
  • 装甲配置
    • 主装甲带:12.2 英寸(约 310 毫米,倾斜式布置)
    • 甲板装甲:6 英寸(约 152 毫米)
    • 炮塔防护:侧壁 18 英寸(约 457 毫米);顶板 7 英寸(约 178 毫米)
    • 指挥塔:侧壁 16.1 英寸(约 409 毫米);顶板 6 英寸(约 152 毫米)

同型姊妹舰

南达科他号(BB-57):首舰,1942 年 3 月服役,在瓜岛海战表现最为抢眼。

印第安纳号 (BB-58):1942 年 8 月服役,后增补防空火力,参与莱特湾与菲律宾海战。

马萨诸塞号 (BB-59):1942 年 5 月服役,曾火力支援杜瓦尔热火线并轰炸日军本土沿岸目标。

阿拉巴马号(BB-60):1942 年 12 月服役,著名的“南太平洋护航女神”,现作为博物馆舰停泊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

作战历史

南达科他级几乎从下水的第一天起就投入最激烈的战场。

瓜达尔卡纳尔海战(1942 年 11 月)

南达科他号作为第 1 舰队的核心,南达科他号护航“企业”号与“约克城”号航母编队,准备打击停泊于瓜达尔卡纳尔的日本舰队。11 月 13 日晚至 14 日凌晨,南达科他号与日本“比叡号”等战列舰近距离肉搏。

在近距离炮战中,南达科他号却“仅受轻伤”,成了美国海军夜战史上典型案例。

圣克鲁斯群岛与索罗门海域扫荡(1942 年 10–11 月)

南达科他号护航“约克城”号等航母南下支援所罗门群岛,承担主要的防空火力。

在这一高危区域,南达科他号与日舰多次近距离交火,却始终保持完好,证明其装甲纵深设计与隔舱布置的优越性。

莱特湾海战(1944 年 10 月 23–26 日)

南达科他号与“华盛顿”号、“密苏里”号等组成战列编队,对抗日本舰队。

在海战初期,南达科他号精准炮击日本重巡和驱逐舰,打破对手防线,为美国航母编队的空袭争取时间。夜间美日双方鱼雷大战,南达科他号再次依靠装甲生存下来。

冲绳岛战役与本土炮击(1945 年 3–6 月)

“南达科他”号与“阿拉巴马”号分区轮值,为冲绳登陆部队提供远程炮击掩护,打击岛上日军阵地、高地火力点。

1945 年 7 月,南达科他号参与对日本本州沿岸交通枢纽与军事基地的炮击行动,极大震慑了日本的抵抗意志。

在此期间日军仍疯狂反抗,南达科他号在防空中发挥关键作用,成功击落多架“神风” 自杀攻击机。

最终结局

南达科他号(BB-57):1947 年退役,1948 年至 1962 年间任靶舰试验,1962 年拆解。

印第安纳号(BB-58):1947 年退役,1959 年拆解,舰桥与部分防空炮保存于印第安纳军事博物馆。

马萨诸塞号(BB-59):1947 年退役,1962 年塌船事故后多次抢修,最终 1965 年退役,1968 年在波士顿改装为博物馆舰,至今公众可登舰参观。

阿拉巴马号(BB-60):1947 年退役,1962 年退役后被保护为博物馆舰,停泊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目前仍作为海军历史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文化遗产

南达科他级被誉为“美式极简主义+战斗力爆发”的典范:

美国历史频道(History Channel)曾拍摄《太平洋勇士:南达科他号传奇》,详细讲述其夜战经验与战术创新,堪称军事纪录片经典。

马萨诸塞号与阿拉巴马号常年作为博物馆舰接待游客,让人们直接感受“16 英寸炮塔近在咫尺”的震撼。

综合评分

  • 设计:8/10
  • 作战力:8/10
  • 战绩:7/10
  • 影响力:7/10
  • 综合评分:7.5/10

点评:在受限吨位内做到护甲、火、防空最优配比,是典型的美式“效率至上”设计。

07、利托里奥级战列舰

意大利

利托里奥号,1937年第一次试航

建造与定位

利托里奥级战列舰素有“地中海之狼”美誉。

二战前的地中海,是意、英、法三国海军摩擦不断的战场。

1934 年,意大利决定要建造一款既能在地中海“短兵相接”中占优势,又能对抗大西洋盟军编队的“第三代快速战列舰”。

1937 年,首舰“利托里奥”下水,1940 年“利托里奥”正式服役,意大利海军正式有了“电光火石”般的旗舰。

设计与技术创新

  • 主炮布局:利托里奥级装备 9 门 15 英寸(381 毫米)Mk I/Ib 三联装主炮,分为三座三联装炮塔,全部采用“0、2、1”排列:两座炮塔并列在舰首,一座炮塔位于舰艉。如此布置既保证了前方火力密度,也让舰艉保有清爽线条,以备意外“反击”。
  • 装甲防护:主装甲带厚度约 280 毫米,采用“倾斜式”布置,防护性能接近 325 毫米直板装甲。甲板装甲厚度 162–180 毫米,炮塔侧面装甲 350 毫米,顶板装甲 150 毫米。如此组合在保留高速时也能抗住大多数 16 英寸舰炮的穿甲弹。
  • 动力系统:满载时设计航速达 30 节,实测可逼近 31 节。这在地中海“短兵相接”的环境下,能让利托里奥级在战场上快速进退。
  • 火控与测距:意大利工程师采用了 Giovanni Riccardo 公司研制的电子光学测距仪,配合改良型射控计算,这套系统能在 20,000 米外对 381 毫米炮进行有效校正,精度在二战初期堪称先进。
  • 船体格局:舰体线条相对修长但船首略高,能在高速航行时分散水流,减少俯仰与横摇现象。舷侧船体采用双层钢板结构,增强纵向强度与侧向防护。

技术数据

  • 标准排水量:40,724 吨
  • 满载排水量:约 45,236 吨
  • 全长:237.76 米
  • 全宽(舷宽):32.82 米
  • 吃水:9.6 米
  • 动力系统:4 轴蒸汽涡轮机组;12 座 Yarrow 锅炉;总装机约 128,000 匹(95,000 千瓦)
  • 最高航速:30 节(实测可达 31 节)
  • 舰员编制:约 1,830 人(满员,含飞行员与维修人员)
  • 武器装备
    • 主炮:9 × 381 毫米三联装 Mk I/Ib 炮塔(3 座)
    • 副炮:12 × 152 毫米单装 Mk 1928L 高射炮(6 座双联装塔架,分布在舰侧和舰桥后方)
    • 防空
      • 16 × 90 毫米防空炮(4 座四联装)
      • 10 × 37 毫米 Breda 双联装高射炮
      • 12 × 20 毫米 Breda 单装机枪
    • 舰载航空:2 架 IMAM Ro.43 水上侦察机(舰艏与舰艉各一座折叠式浮筒起舰平台)
  • 装甲配置
    • 主装甲带:倾斜式 280 毫米
    • 主甲板:162–180 毫米
    • 炮塔侧壁:350 毫米;顶板 150 毫米
    • 指挥塔:横面 280 毫米;顶板 150 毫米

同型姊妹舰

  • 利托里奥(Littorio):首舰,1940 年 5 月下水。
  • 瓦内托(Vittorio Veneto):二号舰,1941 年 5 月服役。
  • 罗马号(Roma):三号舰,1942 年 6 月服役;配备先进的 TZF 系列射控雷达。
  • 丹特·阿里吉耶里(Dante Alighieri):虽已动工,但因战争进程及资源紧张未能完成;1943 年动工停建,战后拆除。

作战历史

入列伊始:

1940 年刚下水的利托里奥号立刻加入地中海舰队,主要用于护送供给舰队。

一年后,仍能保持 30 节以上航速的瓦内托号也赶到战场。

1941 年夏,利托里奥级连续攻击盟军马耳他的补给航线,盟军虽用航空母舰进行还击,但利托里奥级凭借 30 节航速,多次成功规避空袭,并用 381 毫米炮威慑英舰。

1941 年秋,利托里奥与瓦内托轮番前往北非护航,将意大利的军队运送至托布鲁克。

中期“急转弯”

1943 年利托里奥号与瓦内托号先后退入直布罗陀以西的卡萨布兰卡基地,盟军轰炸机频繁来袭,两舰不断进行防空与修缮。

1943 年 9 月,意大利宣布投降,德军计划劫走两舰,利托里奥号借夜色逃脱,成功躲开德军扣押。

瓦内托号则被意军舰员炸毁机舱后弃于海上,最终被盟军俘获修复。

战后归属与再服役

利托里奥号:1944 年由盟军护送至美国波士顿海军造船厂进行大修,换装 20 毫米和 40 毫米新型高射炮,添置雷达设备,在 1945 年下半年重新回到地中海,以“自由法国”身份护航英美补给舰队。

瓦内托号:二战末期被盟军拖往英国散热检修,1946 年返至热那亚港作为战后战利品。

罗马号(Roma)的悲剧

1943 年 6 月 9 日,意大利宣布停战后不久,德军命令航空兵使用新式“鹞式(Fieseler Fi 103R/K配改装炸弹)”攻击朱里奥·切萨雷号。

在撒丁岛近海,朱里奥·切萨雷号连中 2 枚滑翔炸弹,被击中后瞬间爆炸,舰体断裂,2,000 多名船员罹难。

这也成为二战中第一起“制导炸弹击沉战列舰”的案例。

最终结局

  • 利托里奥号(Littorio):1944 年末回到意大利,1946 年重命名“意大利号(Italia)”,作为国防训练舰,1953 年退役,1954 年拆解。
  • 瓦内托号(Vittorio Veneto):1945 年被交给法国,改名“战神(Jean Bart)”,短暂服役,1950 年退役,1961 年拆解。
  • 罗马号(Roma):1943 年被德军滑翔炸弹击沉,彻底报废。
  • 丹特·阿里吉耶里号(Dante Alighieri):工程尚在基础建造阶段,1943 年取消项目,1947 年完全部分拆除。

文化遗产

利托里奥级作为意大利海军二战辉煌与挫折的缩影,留下了颇具特色的海军文化:

意大利国家电影资料馆拍摄的纪录片《地中海之狼:利托里奥级编年史》详细回顾了该级战列舰与盟军舰队的对峙细节。

意大利海军博物馆中收藏了利托里奥号残留的部分装甲板、舰桥仪表盘,以及朱里奥·切萨雷号的船体残骸照片,成为二战海军考古与研究的重要实物。

综合评分

  • 设计:8/10
  • 作战力:7/10
  • 战绩:6/10
  • 影响力:6/10
  • 综合评分:6.5/10

点评:意大利“高速战列舰”的典范,硬件不俗,奈何地中海制海权有限,没能大显身手。

08、俾斯麦级战列舰

德国

俾斯麦号,1940年

建造与定位

1935 年,纳粹德国公开违背《凡尔赛条约》,开始秘密扩充海军,决心打造一款“真·战列舰”来击穿英国的海上霸权。

俾斯麦级的目标很明确:要有比英国“胡德号”更强的火力、更厚的装甲、还能达到28–30 节的航速,足以支撑远洋突袭。

1940 年 2 月,“俾斯麦号”下水,同年 8 月完工并服役;1941 年初,二号舰“提尔皮茨号”紧随其后入列。

设计与技术创新

俾斯麦级在设计上将“防护”和“火力”摆在首位,但同时兼顾高速突袭:

  • 火力:装备 8 门 38 厘米(15 英寸)L/52 主炮,分布于两座前后双联装炮塔和两座四联装炮塔,每座炮塔能快速转动,火炮性能在当时堪称世界顶尖,射速约每 30 秒一发。
  • 装甲布局
    • 主装甲带:厚度 320–360 毫米,倾斜式布置,以对抗水平射击;
    • 甲板装甲:厚度 80–120 毫米,分层防护以抵御俯冲炸弹与潜艇鱼雷;
    • 炮塔防护:侧面 400–425 毫米,顶板 160 毫米;
    • 司令塔:侧壁 350 毫米,顶板 200 毫米。

这种防护组合让俾斯麦级能够承受当时绝大多数主力舰的直接命中而不致致命。

  • 动力系统:4 轴蒸汽涡轮机组、12 座布洛姆–福斯锅炉,总装机功率约 150,170 马力,满载时航速可达 30.0 节。实测航速略微低于设计值,但仍可保持在 28 节以上。
  • 耐损与自我修复:舰体采用“三层防水隔舱”与“局部充水舱”设计,击中后能有效延迟进水。同时机舱区设有独立通道便于分流漏水,相当于当时“活着的海上堡垒”。
  • 火控系统:配备 FuMO 23 和 FuMO 24 型雷达,以及德国自研射控计算机,可在恶劣天气或夜间保持较高射击精度。

技术数据

  • 标准排水量:41,700 吨
  • 满载排水量:50,300 吨
  • 全长:251 米
  • 全宽(舷宽):36 米
  • 吃水:9.3 米
  • 动力系统
    • 4 轴蒸汽涡轮机组(布洛姆–福斯制造)
    • 12 座布洛姆–福斯高压锅炉
    • 总装机功率约 150,170 马力(110,000 千瓦)
  • 最高航速:28–30 节(设计 30 节,满载实测约 28–29 节)
  • 舰员编制:约 2,200 人(满员,包括 80 名飞行分队与维修人员)
  • 武器装备
    • 主炮:8 × 38 厘米(15 英寸)L/52 双联装/四联装炮塔(两座双联装、两座四联装);
    • 副炮:12 × 15 厘米(5.9 英寸)L/55 单装高射炮;
    • 高射炮:16 × 10.5 厘米(4.1 英寸)双联装 FlaK 38 高射炮;
    • 轻型防空:16 × 3.7 厘米(1.5 英寸)双联装 FlaK 36;12 × 2 厘米(0.79 英寸)四联装 FlaK 38 机枪
    • 舰载侦察:2 架 Arado Ar 196 水上飞机(舰中部放飞浮筒平台)。
  • 装甲概况:见上文“装甲布局”部分,强调主装甲带与炮塔厚度堪称当时最强。

同型姊妹舰

  • 俾斯麦号(Bismarck):首舰,舷号 BB-131,于 1941 年 8 月正式服役;以德意志帝国首任总理俾斯麦命名。
  • 提尔皮茨号(Tirpitz):次舰,舷号 BB-133,于 1941 年 2 月服役;以德国前元帅提尔皮茨命名,主炮与装甲参数与俾斯麦基本相同,但防空配置更为密集。

作战历史 俾斯麦号的“北海突袭”

1941 年 5 月 18 日,俾斯麦号与姊妹巡洋舰“普林茨·欧伊根号”共同展开“莱茵演习”,计划突破丹麦海峡,袭击大西洋盟军补给线。

1941 年 5 月 24 日,俾斯麦在丹麦海峡遭遇英国“胡德号”与“普林斯·威尔士号”重巡洋舰联合编队。

在惊心动魄的炮战中,俾斯麦一炮命中“胡德号”弹药库,使其在数秒内剧烈爆炸并沉没,这一损失让皇家海军为之震动。

击沉“胡德号”后,俾斯麦也受到重创——推进器受损,油压泄漏。

(配图:与胡德号及威尔士亲王号交战后的俾斯麦号)

英国皇家海军调集重兵全力追击:航空母舰“胜利号”与“维多利亚女王号”航母紧急集结,重巡洋舰和驱逐舰昼夜不休进行鱼雷与炮击,连夜的空袭让俾斯麦“疲惫不堪”。

5 月 27 日,俾斯麦在大西洋遭到重创、机舱失去动力,船员为了避免被俘自行开炮击毁舰体,最终沉没于北大西洋水域。

全舰约 2200 人中仅 114 人生还,在世界海战史写下了“地表最强铁甲堡垒被一夜击杀”的篇章。

提尔皮茨号:“挪威幽灵”

1941 年底,提尔皮茨被部署到挪威北部峡湾,隐藏在峡湾深处的漩涡里,成为盟军北极航线的“梦魇”。

英国皇家海军出动航母、潜艇多次打击,但都难以近身。

提尔皮茨偶尔出击,掩护德舰驱逐舰对护航商船队进行鱼雷袭击,却从未与主力敌舰正面交战,1942–1943 年间,提尔皮茨成为盟军最大“海上靶子”:

1942 年 9 月:英国“威茨塔夫”号航母空袭,提尔皮茨成功闪躲,未中要害;

1943 年 4 月:皇家海军派出陆基飞行员用鲨鱼式滑翔炸弹(BS.100),爆炸未能穿透装甲,但在舰桥造成轻伤;

1944 年 9 月:英国皇家空军在“北极风暴行动”中动用6 艘 X 型潜艇,潜入峡湾后集中发射大型磁性鱼雷,提尔皮茨中弹严重受损,拖回基尔修理。 1944 年末修复完毕的提尔皮茨再度返回挪威基地,却遭英国兰开斯特轰炸机空袭。1944 年 11 月 12 日,20 枚大口径炸弹击中舰体,舵机与锅炉室被破坏,最终倾侧搁浅并在次日沉没。

最终结局

  • 俾斯麦号:1941 年 5 月 27 日在大西洋沉没,仅约 100 余人生还。残骸于1989 年被潜水员发现,现为深海探险热门。
  • 提尔皮茨号:1944 年 11 月 12 日在挪威峡湾被空袭击沉,船体残骸部分暴露于浅海,成为潜水、考古热点。部分残骸保留至今,供历史学者和潜水员研究。

文化遗产

俾斯麦级在军事史与流行文化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记:

电影《击沉俾斯麦号》将“击沉俾斯麦”的英国舰队围捕过程拍得惊心动魄;

《俾斯麦号传》等书籍则从技术、战略和人性多个角度剖析俾斯麦号的诞生与覆灭。

在《战舰世界》《太平洋战争》等游戏里,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都被设定为高装甲、高威力的终极“杀手锏”,深受玩家追捧。

1989 年,深海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发现了俾斯麦残骸,并拍摄纪录片,唤醒大众对“深海铁兽”的好奇与敬畏。提尔皮茨号残骸也吸引众多潜水员前往探索。

综合评分

  • 设计:9/10
  • 作战力:9/10
  • 战绩:7/10
  • 影响力:8/10
  • 综合评分:8/10

点评:堪称经典的德式战列舰楷模,短暂却惊艳,击沉英国皇家海军旗舰“胡德号”成为海战传奇。

09、衣阿华级战列舰

美国

衣阿华级的4艘同型舰,由近到远分别是衣阿华号、威斯康星号、密苏里号以及新泽西号

建造与定位

衣阿华级战列舰是二战末期的“终极战列”。

1940 年,美国在汲取北卡、南达科他级经验后,决定建造一种满足“护航航母+逼近轰炸日本土”两大需求的战列舰。于是衣阿华级诞生,成了“吨位最优、航速最快、火力最猛”的代表。

1942–1943 年间,首舰“衣阿华”(BB-61)与姊妹舰“威斯康星”(BB-64)、“密苏里”(BB-63)、“新泽西”(BB-62)陆续下水,加入太平洋战场行列。

设计与技术创新

  • 火力与装甲:装备 9 座 16 英寸三联装主炮,搭配 20 座 5 英寸高射炮及大量 40 毫米博福斯与 20 毫米奥利康机枪。主装甲带倾斜式布置,厚度约 307 毫米;甲板装甲约 152 毫米;炮塔侧面装甲达 457 毫米,顶板 203 毫米,轻松应对日舰 18 英寸主炮威胁。
  • 动力系统:4 轴蒸汽涡轮与 8 座锅炉,装机功率 212,000 匹,满载也可保持 33 节航速,保证随时跟紧航母编队。
  • 舰体布局:全长 270.4 米、全宽 33.2 米、吃水 11.3 米,船体流线优化减少阻力,折叠式天线与雷达布置使夜战能力大幅提升。
  • 雷达与火控:配备 Mk 38 型雷达与 Mark 8 光学测距仪,能够在 20,000 米外锁定目标并精准射击;舰载电气系统升级,提高了射速与射击准确度。

技术数据

  • 标准排水量:45,000 吨
  • 满载排水量:约 57,540 吨
  • 全长:270.4 米
  • 全宽(舷宽):33.2 米
  • 吃水:11.3 米
  • 动力系统:4 轴蒸汽涡轮;8 座 Babcock & Wilcox 锅炉;总装机 212,000 匹
  • 最高航速:33 节
  • 编制人员:约 2,700 人(战时满编)
  • 武器装备
    • 主炮:9 × 16 英寸 Mk 7 三联装炮塔
    • 副炮:20 × 5 英寸/38 Mk 12 双联装高射炮
    • 防空机炮:近 80 门 40 毫米博福斯与数十门 20 毫米奥利康机枪
    • 舰载机:可搭载 4 架 OS2U 浮筒侦察机
  • 装甲配置
    • 主装甲带:307 毫米倾斜式
    • 甲板装甲:152 毫米
    • 炮塔侧面:457 毫米;顶板 203 毫米
    • 指挥塔:侧面 410 毫米;顶板 152 毫米

同型姊妹舰

  • 衣阿华号(USS Iowa BB-61):首舰,1943 年服役,二战后期加入太平洋战区。
  • 新泽西号(USS New Jersey BB-62):第二舰,1943 年服役,随即护航航母并轰炸日军本土。
  • 密苏里号(USS Missouri BB-63):第三舰,1944 年下水,以“接受日本投降”而闻名。
  • 威斯康星号(USS Wisconsin BB-64):第四舰,1944 年服役,曾参与冲绳、鹿儿岛湾等战役。

作战历史

太平洋战场

衣阿华号:1944 年 11 月随第五舰队进入菲律宾海,护航“企业”“约克城”航母群;1945 年初参与对冲绳外围炮击,随后支援硫磺岛与本州海岸火力掩护;战争末段参与支援“海上轰炸”行动。

新泽西号:1945 年 3 月参与莱特湾海战,对日舰残部实施精准炮击;随后在冲绳战役中轰炸离岛和本岛沿岸防御阵地。 密苏里号:最广为人知的是 1945 年 9 月 2 日在东京湾接收日本签署投降文书,标志二战结束;之后参与驻日占领行动。

威斯康星号:1945 年 4 月支援莱特湾战役;战争末期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多轮近岸正射

发布于 2025-08-23 10:13
收藏
1
上一篇:帝国的堡垒,二战辉煌——揭秘英国战列舰传奇 下一篇:美军精准击毙巴格达迪,三级指挥作战奇效显著,情报精确全程静音,憾失活捉良机资金管家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