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途中突然遇上逆行大卡车,吓得发蒙。最近社交平台疯传的一段事故视频,让不少人扎心。那辆新提的宝石绿色小米YU7,无辜被撞个正着——
现场就是一出“生死时速”:卡车朝着小米YU7迎面撞来,强烈冲击下小米车头凹一块,车身直接转了个180度。大家看视频,车主事后竟然毫发无损,隔着屏幕都感受到虚惊一场。
出事的小米YU7,车前舱盖直接翘起,主驾驶门板明显凹进去了,车尾也惨遭变形。。。但拉近镜头,A柱与前挡风玻璃那一块儿愣是纹丝不动,没怎么变形——这一幕让不少车主直呼不可思议。车还没上牌,应该就是刚交付不久的新车。
其实有些网友早扒出来,小米YU7用的车身钢材挺有来历。雷军上次讲发布会的时候,提到“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这种说法,当时还有点懵。其实翻翻资料,[2200MPa超强钢材就是最大看点。这种钢材比普通钢强40%上下——抗拉啥的比常用钢材好出不少,而且是通过AI筛选配方,能从2000多万种组合里挑出最合适的,听起来就挺玄妙。
“安全防护”,小米好像不止一次经受考验。出事之前,小米YU7在今年7月刚经历过一次追尾——当时有媒体实测发现,小米车身撞完之后,后保险杠和吸能盒还能稳稳地顶住,后车掉了一地配件。再往前,同年5月还有一回,小米SU7遭遇卡车径直压顶,乘员舱竟然没变形,车门还能正常开关。
不仅是这些事,网上不少数据曝光:小米YU7目前已经过了[50多项被动安全测试,涵盖C-NCAP、C-IASI的所有对撞、碰撞环节,连安全带强度、气囊弹开速度都在评测之列——有人说现在厂商对安全这块不上心,现实比舆论打脸。
看到事故现场,有人感叹,“造车没偷工减料到底啥体验?普通人可能就是多活一条命。”小米那啥订单量迄今已经[累计到30万辆……厂家提速交付,又有大规模测试,很多人觉得新车上市后安全系数能拉满。
有一说一,视频底下留言炸锅的除了“感谢小米”还有一大堆“意难平”:谁见过刚交付的新车就遭卡车正面怼,竟然一点也没把车主折腾出大问题?网友纷纷截图发朋友圈,仿佛亲历惊魂。
小米YU7相关参数后来也倒出来一部分。比如关键节点位置,工程师直接选用AI辅助方案,模拟出更耐撞的金属组合。前部撞击吸能盒分裂力道,A柱和门槛部分直接多加一层高强钢,车架整体刚度增强后,车内空间碰到撞击不易变形。这些很多人平时不关注的细节,遇到这种突发事故,才终于知道用处在哪。
实际事故流出的监控来看,现场应急处理亦未见车门卡死等问题,后续有权威机构复核过车体损伤,[结构重点强化部位无剧烈破裂表现,更没出现断裂、弹开气囊失效等隐患。
到现在,不少在等车的准车主在评论里舌战:有人抠着视频一帧帧看A柱变形幅度,有人对比自家近一年别的牌子新车“纸糊门板”,还有人在后台问,新一批小米YU7的交付时间进度到哪了。。。数据和现场画面对比,安全性成了大伙绕不开的话题。
品牌官方没怎么大肆宣传,只是私下确认:新车阶段安全师团队专门上马测试,无遗漏、无缺口排查,保持了所有被动、主动安全的流程闭环……之所以事故后能被热议,或多或少和小米的这些底层操作有关。
再看交付量,小米YU7靠着安全表现,直接带来“订单井喷”。截至前几天,统计显示累计已有近30万辆订单,产线日夜加班冲数量。后续的出厂质检也更加严格,内部反馈强化装配工序和新材料采集,不再留侥幸空间。
这次事故发酵,已经有周边4S店悄悄放出口风,说最近进店咨询新车安全配置的人,数量整体上涨。普通车主在标签下面也扔下新问题:有车门撞击伸缩条的数据吗?车门复合钢板到底是什么厚度?——这些都变成“看得见的安全感”。
开放内幕省略,关注点从流量热搜切回车本身,不少人心里想的只有一点:遇到极端情况,这车扛得住,那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