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个“汉代将军”,别光想风光
谁没在熬夜的时候琢磨过:要是我化身哪个暴雪画风的大将,立在古代战场,斗篷飘着、目光如炬、千军万马听我号令,该多飒!汉代嘛,那是最适合你发光的时候,什么兵戎相见、玉门关外、沙场点兵……但剖开浪漫的皮,底下全是活生生的琐事。这军队啊,不是你抽卡抽来的。真的想穿越去干这行,你第一步别学电视剧上“冲啊”,得看看怎么把几千口子组织起来。这事累得很。
你以为当将军就能甩手让部下干活?其实汉代军队的规矩和咱们熟的不太一样。那时候,几乎所有成年男人都躲不过兵役,二十三岁刚满,卷铺盖入伍,先去首都或边疆上一年,然后再返乡服一整年兵。干完这两年,也不算结束,只是转了个身份——成了预备役,每有风吹草动(比如外敌来袭),就再敲锣收人,直到五十六,才终于彻底免役。除非家底厚,你能塞钱找个人顶替,那就另说。
这么干下来,汉家的兵力分三大块:京城里头有南北两拨常备军,地方上各郡县使着自己的一号兵,边境还有一群戍卒,专守门户。要是真有大事,你被钦点做带兵头头,那就得手握羽檄或虎符,跟地方扯兵,谁也跑不掉。光抽调还不行呢,部队拼凑得像打补丁的衣服,兵员流动大,每个兵役期顶多两年,平时忙勤务,纯练兵的时光少得可怜——一年春秋各十五天,剩下时间不是高头大马,就是挑粟冲粮仓。而且规矩也时改时换,东汉还把郡县联合的大练兵给取消了。
抽一大帮人来,你还不能立刻就往旷野里一丢。说白了,这群人里有的手艺还停在“上阵吓退鸡”,训练散漫得很。所以如果有风声敌来,聪明点的将军会提前把部队调教一番,春秋点兵之外,最好还能临时加练,像公元126年的秋天,各州早早开始备战,边境一律提前拉练。这事看着琐碎,其实最考验人。
训练说起来也有讲究。汉朝管这个叫“都试”,几乎是全民大演习。三门手艺放在台面上,一是射箭,标准得很:十二箭射六中算及格,低于就挨骂,超出赏点啥。二是列阵,五花八门的阵型,书里说有六十四种,东汉那会儿图省事缩到八种,反正能排鼎鼎当当的大兵方阵。三嘛,是技能派:车、马、船,不同地界练不同项目,北疆都玩骑马冲袭,看烽火、瞄追击那一套水准,南方靠河的地方还要学船,划得快慢比谁顺溜,有点像今天测试驾驶技术。
闲话一句,那马术里头有个有意思的玩儿法,叫“弄马盗骖”。意思是——几个人全副武装,围着马车飞奔,谁能不惊动车夫、悄摸解开缰绳,那谁就是最灵巧的骑士。有点像庙会里街头绝活,实则测试团队默契和动作细腻。
你想做大将,光拼胆量可不够,要学的管人、验兵——得认识谁是能打的,谁是滥竽充数。操练之后,再该动用粮草的钱袋。兵马未动,吃饭问题最先卡脖子。养活一支大队可不只是给每个人一碗饭那么简单。
说到吃的,汉代主食基本就是粟,俗话说“男儿一口粟,能顶林野虎”。盐也不能少。至于蔬菜、肉蛋那些“改善级”,别说统一配送,根本不在国家配套里头,碰上驻扎还勉强自己在田里种点,真要打仗全靠地头就地找、能抢就抢,实在不行,那就咬咬牙,啃干粮。所以你每月要按标准发谷、发盐,驻扎和出征还有细微区别,细到每人每月几斤、几两,都有记载——不得不说,官僚做事细致,也神经。
饮水就比吃饭省心。打仗又不是沙漠穿越,大多时候只需确定行军路线,旁边有河就妥了。麻烦的是那些成群牲口——马、牛,都需要单独发饲料,谷物和茭,每天得算得明明白白。马嘴大,粮食消耗还大概要比人多出些,后勤账目一笔一笔都要过。
再看穿的,军装不能少。当官的必须给下属发常服,出征之前你得查查官袍是不是发齐了,破了的有没有备用,最好能在前线设仓库储衣,万一谁“扯破袍子坚守阵地”,衣服不能掉链子。要是嫌官袍不够,他还可以自掏腰包添几套私衣,算是“有钱人的灵活选项”。
武器装备就更复杂了。这东西不是“去库里挑一样”,而是选项多到眼晕。东海武库账目里,光长兵器就分好几类——戈矛戟……短兵又有剑、有专门的刀具、斧什么的,护甲还细分得一塌糊涂,马甲、股甲衣、铁甲……加起来二十多种。一堆车,弩车、鼓车、冲车……每种都有专名。这么多物件,你得考量:部下都是善射还是近战派,哪个容易坏,哪个难修,怎么配才合适。实在嫌复杂,也有高手喜欢搞极端化,比如全军骑兵脱甲后扛三十天粮草,光速突袭——别问效果,问就是机动性爆表。也有攻坚高手,带一车一车的投射装备,准备打持久战,攻城掠地。
万事齐备,接下来要安排运输。运力总是有限,牛马自己也吃粮食,粮草占大头还得考虑装备。最省力的法子,是先打听本地人口和农田,看能不能就地补给,减轻后勤压力,剩下的力量再拉装备和难以自产的物资。前线仓库就是要随时可调用,行军路线又得依水草而行,人马饮水不能马虎。要打仗又要照顾吃喝,难怪有人说将军头发早白。
话说,这都是“兵还没动”的准备。真到开打,可不是小朋友玩兵棋。“怎么布阵?怎么下令?”汉军常用的是方阵,特别讲究默契。并不是所有兵都“一字儿排开”,多是前、后、左、中、右五大部,各自带自己的曲,像拼图一样组合。大将手下五个大部,既能独立也能联动,看起来是传统,其实挺讲实用主义。
实战里,指挥传令极讲究。将军只管下大令,具体执行靠层层传下去——每部有校尉或司马当头,之下是曲、屯、什、伍,细到每小排都有人盯着。军令靠鼓、靠旗,谁进谁退都明摆着。每六百人就有旗手,挂着五色旗,彩旗分外鲜明,方便你识别各部位置和行动。
但别以为下了令就万事大吉。士兵有时躁动,必须靠严格督战。谁乱走、谁擅自冲阵,都必须当场斩立决。不仅看发令,还要瞪大眼监督,小组长盯着组员,层层监督,三层以下绝不允许自作主张。如同我们单位考试,有人偷懒,组长先批,组长还偷懒,上头照杀不误,极讲纪律。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忍不住感慨:古代带兵真不是好差使。不只是要点兵、练兵,还要盯粮食、盯装备、安排补给、布阵指挥,每一步都随时能出岔子。日复一日,汗水里裹着焦虑。很多时候,在兵士凌乱、物资告急、敌人压境时,大将心中想的,也许不是“战无不胜”,而是怎么才能不掉链子、能熬过这一仗。我们常羡慕古人铁血,殊不知,也许他在帐中烛光下,会偷偷在心里低声骂一句:“老天保佑,兵别掉链子。”
最后,你真要穿越,别只想着披风和马鞭,先打点自己后厨,学好组织、调度、帐务、训练、战术、军规这些碎活儿。等你有胆有脑,再披甲上阵,才是真“大将军”。可那一瞬,心头怎么不忐忑,不迷茫,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