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在辅佐刘备之前的隐居地,由于《三国志》记载不具体,很久以来,其说不一,河南人说是在今南阳市西南七里的卧龙岗,湖北人则说在今襄樊市西北20余里的隆中山东。诸葛亮的隐居地究竟在何处?我谈一点自己的意见,供同志们作参考。
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诸葛亮本人是怎么说的。他在《前出师表》中追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个“南阳”,是否证明诸葛亮的隐居地是在今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呢?不能。
因为上面诸葛亮所提到的“南阳”,系指南阳郡。南阳郡在汉代属于荆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南阳地区和湖北襄樊市北部。郡治所均在宛城,即今南阳市。东汉末年刘表任荆州牧,始移州治于襄阳。等到诸葛亮随其叔诸葛玄往依刘表时,南阳郡北部,包括宛城,已为曹操占领,刘表只占有自新野县以南的南阳郡南部地。《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元年(196)冬,董卓故将“张济自关中走南阳。济死,从子绣领其众。二年(197)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今河南社旗县东南),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今河南邓县),与刘表合”。三年(198)“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到安众(今邓县东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公)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四年(199)“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曹操遂有南阳郡北部地。六年(201),刘备投奔刘表,率部驻扎在新野,为刘表守卫北方的大门。十分清楚,当时依靠刘表的诸葛亮,不可能隐居在宛城西南,也就是说不可能隐居在今南阳市西南七里的卧龙岗。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即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大义,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这就是有名的“草庐对”或“隆中对”。诸葛亮后来在《前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所说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就是指此。早期的历史地理书如《汉晋春秋》、《水经注》等,均谓诸葛亮的故宅在隆中,即今湖北襄樊市西北20余里的隆中山东。如果说诸葛亮的隐居地在今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而该地当时在曹操占领之下,刘备怎能与关羽、张飞从新野去三请诸葛亮呢?
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何以诸葛亮又说自己“躬耕于南阳”呢?原来,当时的隆中一带,属于邓县(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西北23里),而邓县是南阳郡的属县。《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按当时的习惯,居住何处,哪里人氏,往往只报郡名,而不报县名。因此,诸葛亮隐居隆中,便说“躬耕于南阳”,犹如现在住在苏州的人说自己是江苏人一样,并不矛盾。
自晋至唐宋,有关的地理文献都记载诸葛亮的隐居地在隆中,根本没有提到南阳县西南有个卧龙岗,更没有讲到那是诸葛亮的隐居地。如东晋王隐的《蜀记》云:晋永兴(304—306)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又如东晋习凿齿撰写的《襄阳记》云:“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诸)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以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南朝刘宋人盛弘之在《荆州记》中说:“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有“避(水)〔暑〕台”。其“鼓瑟”作“鼓琴”,“面山”作“背山”,与《襄阳记》小异。
又《南雍州记》云:“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最高,云是诸葛亮避暑台。”
又《水经注·沔水注》云:“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将军)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后六十余年,永平(升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沔水又东合檀溪水……溪之阳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宅”。沔水即今汉水,檀溪在襄樊市襄阳城西一里。这也说明,诸葛亮的隐居地是在襄阳之西的隆中。
又《元和郡县志》卷21《襄州·襄阳县》下云:“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亦谓诸葛亮宅在襄阳县。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隆中》诗云:“诸葛来西国,千载爱未衰。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晁公武也在诗中说:“只言天下少霖雨,不知隆中有卧龙。”
诸葛亮的隐居地既在襄阳西北的隆中,并且证据确凿,何以又在南阳西南生出一个诸葛亮的隐居地——卧龙岗来了呢?前面说过,隆中本为南阳郡邓县地。可是在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相争,常常以汉水为界,于是遂将汉水南岸的隆中地划归了襄阳县。襄阳县在汉代属于南郡,自晋以后,隆中一带又划归了襄阳县,于是就给人们造成一个错觉,以为诸葛亮隐居地的“南阳”,不在襄阳西北的隆中。而从隋代开始,宛县又改名南阳县。这又给后人造成一个错觉,以为诸葛亮隐居的“南阳”是在南阳县。
从苏轼、晁公武的诗中可以看出:北宋尚无诸葛亮的隐居地在南阳县卧龙岗之说。此说可能产生于金代,或者是元初。由于北方来的官吏、文人不了解历史真相,误认为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是在南阳县。于是便按照《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隐居地的情况,选择南阳县城西南七里的小山冈,作为诸葛亮当年的隐居地,并取名卧龙岗,先后修建诸葛武侯祠,塑像,以及诸葛亮隐居时的“遗迹”。可以肯定,在元代,诸葛亮的隐居地在南阳县卧龙岗之说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如《大元一统志》卷3河南江北行省《古迹》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至大中,在此建立书院,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明一统志》卷30南阳府《山川》条亦载:“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时人以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冈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读史方舆纪要》卷51《南阳府·南阳县》下载言:“卧龙岗在城西南七里……相传孔明草庐在其中。”《大清一统志》卷210南阳府《古迹》条:“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南七里卧龙岗。”《南阳府志》:“卧龙岗在南阳府西南七里……草庐在其内,前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青石为床,有汲硬渠百十道,数不能竭。其下平如掌,即(武)侯躬耕处。旧为祠以奉之。元至大中,建书院……”元、明以后,南阳卧龙冈建造的诸葛亮遗迹愈来愈多,因而逐渐变成了游览胜地。各地来此参观游览的人日众,流传也就随之日广,遂使人们以假当真,戏剧、曲艺等都以南阳卧龙冈为诸葛亮的隐居地。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但是,无论是《大元一统志》,还是《大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都不能否定襄阳西北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例如《大元一统志》不仅承认襄阳西北的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且还说有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的“三顾门”。《大明一统志》卷60襄阳府《山川》条:“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又《古迹》条云:“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读史方舆纪要》卷97《襄阳府·襄阳县》下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大清一统志》卷347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又云“庞统宅,在襄阳县东”,“徐庶宅,在襄阳县西”,等等。于是便产生了两个诸葛亮隐居地。
《大明一统志》为了调和上述矛盾,曾在襄阳府《流寓》条里解释说:“诸葛亮,琅琊人,寓居南阳,往来隆中。”真可谓挖空心思,用心良苦!可是这解释说服不了人,因为史书上没有诸葛亮隐居时往来于南阳与隆中中的记载。于是,关于诸葛亮的隐居地究竟在何处,便成了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
综上所述,早期的历史、地理文献记载是十分清楚的,诸葛亮的隐居地是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北的隆中山东。而南阳卧龙冈为诸葛亮的隐居地之说较晚,盛传的时间更晚,它完全是后人伪造出来的。可是它以假乱真,把人们弄糊涂了几百年,现在该是弄清是非的时候了。
1980年9月12日
陈可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地
理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