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陈赓到越南人民军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广渊,与越军总司令武元甲、总参谋长黄文泰等高级将领以及韦国清等中国军事顾问团会合。经过讨论,双方对战役指导方针取得一致意见,越军前线指挥部请求陈赓与中国军事顾问起草具体的战役计划。
陈赓与韦国清是老战友了。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陈赓是中央干部团团长,韦国清是他领导下的特科营营长。两人多年未相遇,这次在异国重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中国军事顾问团在陈赓指导下工作,韦国清更是格外高兴。
陈赓指示随行人员及中国军事顾问团抓紧研究情况,争取5天内完成战役计划的起草工作,并要求他们掌握4条原则:1、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战,务求首战告捷;2、打歼灭战,不打击溃战;3、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再打强敌;4、围城打援,坚持运动中歼敌。
经大家昼夜奋战,战役计划起草工作提前完成。8月20日,陈赓、韦国清与越军领导对计划进行审查后,予以通过。
这个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以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围困、监视高平之敌;以在中国整训过的第二0九和第一七四两个独立团,首先进攻东溪敌据点,拦腰斩断敌四号公路的防御体系,吸引谅山之敌北援。将在中国整训过的主力部队第三0八师在东溪以南山地设伏,以野战方式歼灭这股敌人。如敌不来援,待东溪战斗结束后,第三O八师即去攻打四号公路上敌另一据点七溪;最后挥师北上,进攻高平。整个战役预计为30至40天,争取歼敌5个营,解放高平,打通与中国广西省的陆上交通。
8月23日,越军前线指挥部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部署边界战役。武元甲宣读了作战计划,话音未落,会场上即出现了阵阵骚动。越军人员对这一计划所体现出来的战术思想,感到既新鲜又陌生。觉得中国来了一位大将军,一定要大打大干,怎么会是这样?他们对这一计划所体现出来的战术思想,与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差距太大,因而提出了各种问题,要求给予说明。
既然战役目的是解放高平,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进攻高平?自己主力部队数量有限,如在打东溪、七溪时消耗掉了,那还怎么打高平?高平打不下来,整个战役岂不是白费了力气。
进攻战斗,应讲究突然性。先打高平,可使守军猝不及防,不待其兵力增援即攻占之。先打东溪、七溪,高平之敌必然会增强守备、加固工事,会增加以后进攻的难度。
先打弱敌,后打强敌,道理虽好,但战役时间拉长了,部队没有连续作战经验,体力又不好,恐怕难以坚持到底……
会开成这样,越方人员思想接受不了这个计划,这个仗怎么打呢?武元甲十分着急,跑去找陈赓,希望他参加会议,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陈赓思考了一下,表示同意。于是在8月24日出席了越军作战会议,作了4个多小时的精彩发言。
陈赓说:大家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点,就是为什么先打东溪、七溪?为什么不先打高平?为什么要连续作战?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解放高平,是我们边界战役目的之一,但不是全部目的所在。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打垮敌人四号公路防御体系,打通中、越交通线。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是追求攻城略地的暂时胜利。你没有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占了高平,敌人还会夺走。
为什么要先打东溪?理由很简单:一是我们取胜比较有把握;二是打下东溪,可以切断高平、谅山间的联系,迫使敌人北援,这样我们就有了在野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机会。所以打东溪并不在于占领那个地方,而在于打痛敌人,调动敌人,为我们在运动中歼敌创造机会。
作战的突然性很重要,但这个突然性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制约。我们考虑作战问题,不能只考虑对我们有利的一方面的因素,而要全面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为什么不先打高平?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取胜的把握。高平是敌军边界防线上核心据点,工事坚固,守军多为雇佣兵,战斗力较强。乘敌不备,突然进攻,我军开始可能进展顺利,但要彻底解决守敌则困难重重。
首先地形对我不利,高平背倚高山,三面环水。我们进攻必须要强渡江河,而合适渡过江的地点只有一处,只好一路强攻,就是这一路突然渡江成功,敌人用陆、空火力封锁渡江点,我后续部队将无法跟进,仅靠突进据点内的一点部队是无法解决战斗的。万一形成僵持局面或我军被迫撤出战斗,在敌陆、空火力追击下,后果不堪设想。实事求是地讲,依我军目前的技能战术水平,要担负这样艰巨的攻坚任务,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作战的突然性,解决不了我们在攻坚作战中所要遇到的所有问题。
如果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几个营,四号公路又被我们切断,那时高平成了孤城一座,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形势就大不一样了。侵略者的本质是得势时穷凶极恶,失势时惊慌失措。趁敌军士气低落,我军挟胜利之威,解决高平问题就要容易得多了。先打弱的,后打强的,强的也就变弱了。
不打无把握之仗,掌握战场主动权,以已之长攻敌之短,这些都是指挥作战的基本准则。有的同志提出我们的主力部队数量有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手中的本钱不多,所以更不应该一开始就和敌人打硬仗、拼消耗。打高平,能不能打另当别论,如果把老本拼光,敌人一旦反扑,我们拿什么应敌?整个战役就会变得虎头蛇尾。这是兵家之大忌。我们决不能打这种得不偿失的仗。
我判断,四号公路是敌人重点设防地区,它决不会一战即拱手相让给我们,肯定会与我们反复争夺。只有真正消灭了敌人大批的有生力量,才会迫使敌人知难而退。所以我们应该准备连打几仗,积小胜为大胜,不断地削弱敌人,直至最后战胜敌人。同时,通过小仗的锻炼,部队可以逐步积累运动战和攻坚战的经验,扩大我军在战场上的优势,我军越战越强,敌军越战越弱,赢得战役胜利就有把握了。
有的同志对连续作战有顾虑,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形势要求我们非连续作战不可。因此,一要抓好战时政治工作,二要抓好伙食。抓好这两点,部队的士气和体力就有了保证。同时也不要把问题看得过重。我这些天在你们这里爬山不止,也察看了战场地形,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坚持到底。大家可以作个比较,我的肚皮恐怕比在座的诸位肚皮都要大,我能爬山,大家肯定更能爬山;我能坚持,大家更能坚持,因为你们的肚皮小,动作比我利索呀。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工作做好、做扎实,部队肯定会胜任连续作战的任务。……
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地过去了。陈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透彻地解答了越军方面的问题,并引伸了一步,对作战指挥的奥秘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述,使他们大有耳目一新之感。武元甲在会上几次发言,要求越军方面认真领会陈赓讲话的内容。当夜12时,陈赓已准备就寝,突然接到武元甲的电话,说:“你的讲话,既介绍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宝贵经验,又澄清了我们干部思想中的模糊认识。我甚觉兴奋,以至无法成眠。希望你能多传授一些中国革命的宝贵经验。”又说,“我军从游击战转向运动战太快,许多高级干部适应不了。我本人的能力,也就只能当个团长。”希望陈赓留在越南到战役结束后再走。
会后,战役的准备工作在加快进行。陈赓为使作战计划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又组织了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会,分配随行人员和军事顾问团的干部分头参加。目的是加深越军干部对计划的理解,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计划的轨道上来。
8月24日,陈赓还在武元甲的陪同下,参观了第一七四团的攻坚演习,特别赞扬了炮兵射击准确等。演习之后,他又应武元甲的请求,对部队进攻时的火力组织、干部指挥方法以及进攻之准备工作等问题,介绍了中国的经验。
中共中央也在关注着越南的边界战役,除了在后勤和物资援助上予以大力支持外,并多次对陈赓和军事顾问团的工作给予指陈赓指导。对于陈赓的汇报,毛泽东7月26日曾电示陈赓,同意陈赓先打小仗、先打小据点,争取围城打援的意见“是适当的”。
8月24日,毛泽东指示陈赓:“同意你们的作战计划。为保证此役胜利,应在思想上作好连续作战的准备,以便对付增援部队。如果谅山方向敌援兵被歼灭,则敌人统帅部可能迅速改正对越方力量的过低估计,而命令高平之敌逃跑,或于越军打谅山援敌时,命令高平之敌弃城向南增援,夹攻越军,则越军于歼灭谅山援敌后,又有可能与高平援敌作战。因此,照你们的计划,在40天内歼灭边界之敌,是稳妥的,有利的。而如照上面估计的情况,则须准备在20天左右时间,打大小三四个仗。”
毛泽东在肯定陈赓主持拟订的作战计划的同时,又预见到谅 山出援兵,虚弱的高平之军有弃城南下的可能,因此提醒陈赓要有连打几仗的思想准备……后来事实证明,战局的演变,完全按照毛泽东预料的情况发展。正确判断敌情,掌握了战争辩证法的 将帅,才能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