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行录,孝亲典范·大目犍连,事母至孝,感化天下

我们来解读这段关于大目犍连的“孝亲之行”。
"崇行录丨孝亲之行·大目犍连:事母至孝,天下化之"
这段话出自《崇行录》,这是一部专门记录和推崇古代圣贤嘉言懿行的著作。“崇行录”意在尊崇这些美好的德行。其中“孝亲之行”这一部分,选取了大目犍连作为典范,旨在阐明其“事母至孝”的德行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天下化之”。
"核心人物:大目犍连 (Dámùjiānián)"
大目犍连是佛教中一位非常重要且极具声望的阿罗汉(佛陀的弟子,已证悟涅槃)。他以其"神通广大"而闻名,能够“天眼通”,看见饿鬼道、地狱等幽暗之处,也能远距离观察众生。
"事迹核心:“事母至孝”"
这段话的核心在于强调大目犍连对母亲的孝顺达到了极致的程度。虽然佛教经典(如《大目犍连冥间救母经》)中记载的详细情节是佛陀应大目犍连之请,示现神通进入地府(地狱),救出其已堕饿鬼道的母亲,让她得以暂时享受天福,但这并非“孝顺”的全部。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几个关键点:
1.

相关阅读延伸:崇行录丨孝亲之行·大目犍连:事母至孝,天下化之

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摄影/沈圻。

佛世,大目犍连①事母至孝,母死出家,精进行道,得六神通②。见亡母生饿鬼中,持饭往饷,饭化猛火。目连痛哭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之力所奈何,必假十方众僧威神之力。当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③,为母设盂兰盆斋④,供佛及僧,始克济拔。”

目连如教设斋,其母即以是日脱饿鬼苦,转更资荐,遂生天上。繇此,兰盆胜会流通万世焉。

赞曰: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厎豫⑤,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连以之。

【注释】

①目犍连:又作摩诃目犍连。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神通第一。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曾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

②六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尽通。

③僧自恣日: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七月十五这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

④盂兰盆斋:唐宗密大师之《盂兰盆经疏》曰:“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斯由尊者之亲,魂沉暗道,载饥且渴,命似倒悬。纵圣子之威灵,无以拯其涂炭。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

⑤厎豫:语出《孟子》曰:“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注:厎,致也。豫,乐也。瞽瞍,顽父也。舜尽其孝道而顽父致乐,使天下化之,为父子之道者定也。

【译文】

佛在世时,尊者大目犍连侍奉母亲极其孝顺,他在母亲死后出家,精进修行办道,不久证阿罗汉果,获得六神通。他以天眼通见到母亲死后堕饿鬼道中,受饥渴倒悬之苦,目连尊者以钵盛饭,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皆变为火炎。目连为拯救其母脱离此苦,乃痛哭向佛陀请求解救之法。佛说:“你母亲生前罪业深重,不是凭你一个人的神通力所能救拔,必须藉十方众僧的威神力才有办法。你应该在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日’这一天,为你的母亲设盂兰盆斋会,供佛及僧,才能救拔你的母亲啊。”

目连尊者依照佛陀所教的方法敬设斋会。他的母亲就在当天脱离饿鬼道,经过再次超度,他母亲遂生于天上享受福乐。由此盂兰盆胜会得以流传万世。

赞言:父母在生时,子女服劳奉养他们;父母死后,子女以礼埋葬他们,这是小孝;父母在生时,子女关怀照顾,使父母欢乐无忧;父母死后,子女能立身行道,光宗耀祖,让父母的大名流芳于世,这是大孝;父母在生时,能引导他们信佛,死后能超度他们的魂灵得生乐土,这是大孝中的大孝啊!要能像尊者目犍连这样,才称得上大孝中的大孝。

【说明:选自《缁门崇行录》,明代袾宏(莲池大师)辑。本书作者因慨叹末世出家沙门之堕落,故撰辑本书,内容简述自佛世至明代,百数十位有德行之出家沙门。选录/弘一大师。注释、译文/演莲法师。】


发布于 2025-08-14 10:13
收藏
1
上一篇:2024年Game Pass精选,24款不容错过的游戏推荐 下一篇:神印王座神殿争霸,骑士殿紧随其后,魔法殿殿主独闯魔神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