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是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的交汇处,即永济渠(卫河)与会通河的交汇处。临清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是千里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去年十月份走读“京杭大运河”从德州的四女寺来到了这里,现在走读“隋唐大运河”又来到了临清,补充了去年的遗憾。
6月28日从邯郸的广府古城来到了“临清市博物馆”,从而得知临清在远古时期是沼泽湿地,黄河冲积平原,因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而生,因京杭大运河而兴的城市,被称为"先有临清仓,后有临清城。"可见临清粮仓的建设对临清古城发展的重要性。
临清早在洪武初年就兴建仓廒储粮。元、明以后,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临清在南北漕运中的作用突显,临清仓年吐纳储粮达300余万石,占运河漕运全部输粮的四分之三,戍守粮仓士兵达3000余人,为输京漕粮水运仓储粮之冠。
早在东汉建安之时,曹操攻辽东起枋堰、遏淇水,通白沟以利漕运,就经过临清。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临清踞永济渠上的重要城镇;元朝开通由安山至临清的会通河,临清成为汶、卫交汇的重要节点;明清之际,临清得益于大运河漕运发达,迅速崛起,经济社会繁荣达500余年,是当时全国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和闻名全国的商业都会,曾被清乾隆皇帝誉为"富庶甲齐郡"。
临清位于漳卫河与古运河交汇处。东邻高唐县、茌平区,西与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邢台市临西县隔卫运河相望,南邻东昌府区、冠县,北邻德州市夏津县。目前临清市关于运河文化的古迹,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会通河临清段(包括会通河临清段﹣元运河、会通河临清段﹣小运河)、临清运河钞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钞关组的临清运河钞关、鳌头矶、清真寺、清真东寺、舍利宝塔,运河组的临清闸、会通闸、月径桥、临清砖闸、河隈张庄、明清砖窑遗址、戴闸。
源远流长的大运河哺育了临清这座城市,积淀了深厚的临清运河文化,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古迹。这些文物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临清的历史文化,承载了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现改造成为了临清运河风景区,运河水系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元运河和明运河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含两个遗产点:临清运河钞关和鳌头矶。
景区内还建有现代代表性水利工程﹣﹣郭庄枢纽,黄河水、长江水在此交汇。景区内自然景观优美:河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整个风景区空气清新,宛如一个天然绿色氧吧,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临清鳌头矶,始建于明朝嘉靖(1522-1566),位于元代会通河与明代会通河交汇处,系为防止洪水冲刷而建。元运河段西起临清闸,东至鳌头矶,全长1.2km;小运河西起板闸,经过鳌头矶,东至临清邱屯枢纽,全长6.8km。鳌头矶,成为运河岸边一处标志性建筑,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临清直隶州志》(疆域,古迹)记载:“鳌头矶,在中洲。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出,筑观音阁其上,旧闸二,新开闸二,各分左右如足,广济桥尾其后,明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如图所示,存有古建筑一组,周围楼阁环合。北殿3间,称“甘堂祠”(俗称“李公祠”);南楼3间,名“登瀛楼”(俗称“望河楼”);西殿3间,曰“吕祖堂”;东楼3间,谓“观音阁”。
"瀛"是古代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山,"登瀛"就是来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 明清两代,运河漕运鼎盛,文人墨客时常登临楼阁眺望运河,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赋诗云:
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
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
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
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
月径桥,位于临清市桃园街西元运河之上,建于清顺治九年(1642年),由徽商邵以枢为方便两岸商民交通、以利商贸而捐资承建。此桥砖石结构,单孔,栱径4.6米,孔高2.3米,桥身通高6米,长5.8米,宽3.1米,砖砌桥栏高1.3米,东雁翅栏墙高1-1.8米,长19.6米,最宽处5.8米,西雁翅长12.3宽处11.4米。经重修,复宛如初。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闸,位于临清市白布巷街西元运河之上,始建于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年),是会通河、入卫河的端始船闸,与会通闸、隘船闸三位一体,管控漕输。《元史》称"运环闸"。闸口宽6米,高8.2米,四向雁翅10.5-12米不等。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闸墩、四向雁翅加高叠砌2.2米城砖金刚墙,使其更趋牢固。
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闸河废弃,在两闸墩间砌筑双孔拱桥,"临清闸"易名"问津桥"。此闸桥,元明清三代相继砌筑,至今保存完好,曾出土元代船闸绞关石及镇水兽等文物。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卫河(永济渠)河道比较宽,涸水季河水少。老临清大桥横跨卫河两岸,依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临清闸河对岸是“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部遗址”。
临清运河钞关,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今已有580余年的历史。是明清朝廷派驻临清督理运河关税的直属公署。临清旧志载:"漕运商舶皇华冠盖之所必经,户部分司榷关在焉。"明宣德十年(1435年)临清运河钞关升为户部榷税分司设南水门、樊村厂、尖冢、魏家湾、德州五处分关。
万历年间,临清钞关曾年征收船料商税银十一万七千余两,居全国运河八大钞关之首。临清运河钞关延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裁撤,是明清两代运河八大钞关(包括九江关)中设关最早、闭关最晚、延续历史最长、贡献最大的课税署衙。
临清运河钞关作为目前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构的唯一典型遗存,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中国明清两代经济、文化、运河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宝贵实证资料。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临清运河钞关为一组建筑群,自运河西依次为河口正关、阅货厅、"国计民生"坊、关蝶、仪门、正堂等。南北三进院落,置设穿厅、船料房、鼓铸坊等,占地四万平方米,厅堂坊舍室四百余间。占地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6米。现存两进院落,前院为公署办公区,后院为仓储区,南部住宅区现大部分成为民居。主要古建筑为仪门、南、北穿厅、科房、船料房等80余间,面积六千余平方米。此外尚有原钞关官员住宅若干,保存较好。建筑大都为硬山建筑,青色灰瓦屋面。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千里大运河纵横南北,勾连起中国五大水系,也勾连起古今,是中华民族举世无双的珍贵文化遗产,至今依然向世界讲述着历史故事和当代传奇。沿运河上下,崇文门、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及杭州北新关七大钞关(加之长江上九江关,号称"运河八大钞关"),犹如七座舞台,在几百年的历史延进中演绎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沉浮着形形色色各类人物,既是权力博弈的角斗场,又是锱铢必较的功利场,这里既充满了尔虞我诈、云谲波诡,也充满了正邪抗争、忠奸相搏;这里既滋生了一个个横征暴敛、中饱私囊、鱼肉百姓的不法官吏,更站立起一个个严以律己、严肃榷税、殚精竭虑的廉吏干臣。
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百态。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廉政建设是古代惩治贪腐,除恶务尽的延续和发展,更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社会形态下,反腐倡廉是构造科学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临清运河钞关承载了丰富多彩的财税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财税文化,是座典型的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临清清真女寺位于元运河以北,桃园街以西,始建于公元1924年(民国十三年)5于2012年重修完工。为穆民敬主传教之所,是典型的南北交汇和回汉融合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建筑,分为清真寺,清真东寺。
商业都会
元代会通河的开凿,沟通起南北五大水系,临清渐趋崛起,明永乐迁都北京,临清居北方政治中心与江南财赋之地的联络枢纽,舟车辐、百货汇聚。"北起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市肆栉比。东南纨绮,西北裘褐,皆萃于此。"市场货物盈市,辐射范围达全国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十一个,甚至远及西藏、内蒙等边疆地区。临清"地居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连城则百货萃止,两河而万艘安流,非僻壤可比,诚东南一大都会也。"乾隆皇帝巡幸临清,也感慨吟诗:"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
舍利宝塔,位于城北卫运河东岸,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通高61米,九级八面,逐层略有收分,通体近乎垂直。每层八面辟门,四明四暗,四真四假。外檐为砖木结构,莲花形转角承托,陶质斗拱,出檐深远。塔心室为八角形和四方形交替叠筑,塔内原有金丝楠木通天柱,上穿塔顶,下直落地宫。塔顶呈将军盔形,上覆铸铁覆钵,远眺雄浑高峻,巍峨壮观。各塔檐挑角系有风铎,风摇铃鸣,声震四野。
塔内设有转角梯道,可迂回攀缘,登临塔顶,但见卫河如带,波光无际,已不见了帆樯远影,河道内有桑田情趣。此塔与通州燃灯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并称为"运河四大名塔"。是山东省内唯一仅存的一座明代建筑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辞典》。
会通河临清段是大运河会通河最北端的河段,在临清闸入卫河,北迤天津入海。自东南向西北,经聊城在魏湾镇入临清境先后流经魏湾镇、戴湾镇、大辛庄街、新华街、青年街、先锋街,入境河段,全长36.02公里。会通河临清段﹣元运河,东起鳌头矶,西至临清闸入卫处,全长1.2公里,是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凿,自须城安山至临清御河(卫河)是"会通河"原生态运河仅存。此河段建有隘船闸、会通闸、临清闸,三闸管控运河蓄泄、启闭船闸升降,确保漕船畅流无滞。此河段明清间又建有鳌背桥、永济桥、月径桥,沟通两岸商贸互市、人员往来,为城市兴旺发展空间形态及保障漕运的繁荣发挥了历史性流通枢纽作用。2014年6月22日,此河段随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悠悠运河,泽被千年,连接起五大水系,通衢南北,促进了沿线流域城市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临清受惠其中,发展起繁盛五百多年,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成为典型的运河名城,其中文化遗存众多,文化积淀丰厚,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有力地支撑和物质文化基础,处处无不体现着运河文化的光辉。"
临清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也是因运河而衰的城市。在临清鳌头矶客服中心,与三位老师聊天谈到了小浪底调水冲砂的成效,也谈到了黄河北会通河、卫河的通航问题,其中一位老师说:“一定会通航,己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我说:“货运通航问题不大,我比较关心的是,能否开通隋炀帝的游船式通航?若游船能通航可以极大的带动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
2025年7月13日于张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