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烟台、青岛、招远、日照等地,不少细心市民发现,街头原本熟悉的“交通警察支队”牌子悄然换成了崭新的“交通管理支队”。很多人不禁疑惑:“‘交警’都改行了吗?以后路上执勤、处理交通事故的还是他们吗?”网络上也引发了热议。
更名动作缘何而来?
其实,这波更名绝非个别城市“自选动作”,而是一次统一部署的体制调整。追溯其根源,早在6月18日,山东省公安厅就已升级为“交通管理总队”;6月底,烟台官方率先发布公告,自6月30日起撤销“交通警察支队”,新设“交通管理支队”,并挂上了“交通管理局”铜牌。青岛、日照等地也紧跟步伐,有地方还将高速交警、普通交警和车管所合并,实行一体化管理。
名称变化,职责有何不同?
一些市民担忧,去掉了“警察”二字,是不是意味着以后执法力度会减弱,甚至变成单纯的管理部门?其实不然。更名背后体现的是“管理”理念的升级。过去我们的交警,大多聚焦酒驾查处、违章处罚、事故处理等“警察”式执法工作。但如今,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复杂,仅靠执法已难解“拥堵”之困。
近年来,“智慧交通”逐渐兴起,从大数据调度到智能红绿灯,从无人机巡查到路口优化设计,再到交通安全宣传进社区,“管理”的内涵大大扩大。这意味着,交管部门不仅要盯紧违章、查处违法,更要用系统性思维优化交通流线、预防风险,提升整体通行效率。可以说,过去只是“执法者”,现在则是“交通治理者”“城市运行智慧管家”。
改名是否意味着“降权”?
不少人关心,会不会改名之后权力缩水、执法能力变弱?答案是否定的。各地公告都明确,编制、人员、职能丝毫未变,仅仅是名称调整。以浙江等地的类似改革经验来看,一体化的交通管理体系反而提升了协同效率,更有利于解决部门间推诿扯皮的问题。“科学谋划+高效协作”成为新导向。
“三合一”,让群众办事更便捷
如日照,将高速交警、普通交警、车管所集于一身,“一站式交通管理”让业务流程更加简化,办事效率值得期待。当然,实际体验如何,还需经过实践和时间检验,让百姓感受到真正的便利才算成功。
老百姓最关注什么?
说到底,群众并不在乎单位叫“警察”还是“管理”,更关心的是:堵车能不能少点,交通事故能不能及时处理,办事效率能不能再提高一点。无论名字怎么换,只有把群众的实际需求放在首位,才能赢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