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城堡,探寻历史悠久的建筑瑰宝简介

“谢氏城堡”这个名称可能指代不同的地方,因为“谢氏”可以是一个姓氏,而以姓氏命名的“城堡”在中文语境里更常指"家族宅邸、庄园或大型民居",而非欧洲那种军事防御性的石造城堡。
以下提供几个可能的可能性:
1. "指台湾著名景点“霞海城隍庙”附近的建筑群(俗称谢家古厝):" "简介:" 位于台湾新北市万里区,霞海城隍庙旁边有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传统三合院"式建筑,当地人常称之为“谢家古厝”或与城隍庙并称“谢氏城堡”。这座建筑是典型的"台湾传统大地主宅邸",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约1880年代),由当地望族谢景山所建。 "特点:" 宅邸宏伟,采用传统的三合院布局,雕梁画栋,砖雕、石雕工艺精美,是台湾北部重要的传统建筑之一。它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现在部分区域可能仍有人居住或作为庙宇附属空间使用,是游客参观霞海城隍庙时常会经过并欣赏的地方。 "注意:" 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城堡”,而是“谢氏”家族的豪华宅邸。
2. "指中国其他地区的谢氏家族大宅

相关阅读延伸:谢氏城堡简介

谢氏城堡(俗称:谢氏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洞八岭村,地处太行山南巅,距晋城市约30公里,距208国道和山河镇政府4公里,距二广高速公路天井关出入口约10公里。

谢氏城堡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的西周,据世代传承和现有史料考证,谢氏城堡是公元前821年被周宣王封为古谢国诸侯的元舅申伯,约在公元前821—782年,凭借其政治地位,由周宣王为其元舅申伯在西周腹地,运用古代堪舆学理论,在太行山南巅选择了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的风水宝地,因地制宜,依地就势,随行生变,从地下、屋内、房顶三位一体的完整规划了整个城堡的防御体系,把以人为本、全民防御和慈善为民的理念融入到建筑物的各个层面,历经数十载修筑了具有立体防御网络体系和古代氏族社会生活形态的城堡,形成了周天子文化与诸侯城址规模的避暑胜地,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公元前688年楚国灭亡谢国后,申伯嫡系以国为姓成为谢氏正宗。现在所看到的谢氏城堡大部分是元末明初在原址重建。

谢氏城堡共有22个古院建筑群落,4个三合院,5个依地所建的不规则院形,6个棋盘院、7个四合院,8条胡同,8条丁字街,内设9个城门,840余间房屋内畅外通暗连成网,与东街、西街、上街、下街等4条主要街道相连,形成了一个立体防御网络体系,各个院落均具有其独立的功能。有王院、翰林院、上书房、西书房、公议巷、议事厅、诸侯院、公堂院、八卦院、氏族食堂、中医院、妇产院、蒙养院、茶楼、商铺、戏台、看楼、油坊、骡马店、风水阁等,可谓布局合理,一应俱全。

谢氏城堡内设18个连接通道将22个院落相连,80个室外楼梯通往二楼,180个室内楼梯连接屋内一、二楼上下畅通,建筑面积约15000余平方米,地道及排水系统长约500米,总占地面积30000余平方米,全部是砖木或石砌结构的二层楼。840余间房屋上下畅通,户户贯通,院院连通,形成了一个立体防御网络体系。具有古代信息战、阵地战、防御战、阻击战、城防战、地道战的防御结构和城防工事。战乱年代城堡内部实行网络式联防,观察哨,瞭望口、进可攻、退可守,能打能藏,交叉掩护,相互支援,信息畅通,传递自如。遇到敌匪来犯时可有效地从地道、屋内、房顶,以及像迷宫一样的街道组织进攻或转移,整个城堡的地下地上融为一体,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堡垒。


在谢氏城堡现存的古文化遗迹中,随处可见周天子和诸侯国属性的文化遗存,如:象征周天子和诸侯祭天文化的两座“天庙”即“大天庙”和“小天庙”,周天子和诸侯祭祖文化的两座“宗庙”即“大宗庙”和“小宗庙”,古代天子封赏给诸侯的礼器“簠簋”文化遗存,评议国家政事的“公议巷”、“议事厅”,象征周朝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六佾”即六级“江山台”,销声匿迹两千多年之久的古乐文化“鼓瑟叶应离”的残存木雕;还有古代贵族子弟训练驾驭战车的场所——銮地,骑马射箭的马射场——轱地,比武操练的阅兵场——跑马地,这三项内容是古代大学教育的必修课;被有关学者誉为中国最早的女子书院石碑“芝兰圃”,歌颂周宣王元舅即谢氏始祖申伯的《诗经·大雅·崧高》的原句挂在门匾上,象征古代帝王文化的龙凤麒麟等随处可见。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秘谢氏城堡,它所传承的是中国西周时期的民族文化之根,蕴涵着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远古的民族文化基因,具有丰富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建筑、民俗等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古堡,是一处极其重要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妙结合体,在现代社会它依然有着十分丰厚的思想价值,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其所追求的“公允”社会正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和谐。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摇篮里,谢氏城堡就有三千年以上的文化积淀,是回眸历史的一处绝佳窗口,被许多知名人士评价为:古谢国城址的缩影,中华民族儒道文化的载体,炎黄文化史的“活化石”,素有“太行第一堡”之美誉。遗憾的是已人去楼空,失去了昔日的生活气息,在风雨飘摇中衰败残破,我们有幸走近风烛残年的谢氏城堡而引发思古之悠情,深感古村落的凋零也是民族文化的衰落。

为我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冯骥才先生曾于2008年7月17日为谢氏城堡文化研究创始人题词勉励:“守住中华遗产”,又于2012年4月5日亲临此地考察时再次题词呼吁:“古村哀鸣,我闻其声。巨木将倾,谁还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谁应”!并建议将谢氏城堡建成中国第一个古村落遗址的“博物馆”或影视基地,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国防大学的将军想建成国防教育基地,使这一古老的全民防御理念建筑杰作得到保护和传承,使这一独特的立体防御网络体系建筑遗产焕发商机,在给旅游者带来休闲、娱乐、健康的同时增强国防意识。


谢氏城堡于2014年荣登“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跨入“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1月21日载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史册。

历史是民族的根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传承是民族永恒的主体。

发布于 2025-08-02 12:12
收藏
1
上一篇:传奇世界,道士平衡之道显威,一招制胜法师克星! 下一篇:部落冲突更新后盾阵型布局攻略,城堡中置建筑,巧妙散开布阵策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