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画廊博孜墩,探寻新疆秘境的绝美画卷

“天山画廊”——博孜墩,位于中国新疆的天山山脉,是一条风景秀丽、充满文化底蕴的旅游线路。博孜墩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境内,距离奇台县城约60公里。这里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闻名。
博孜墩的主要景点包括:
1. "博孜墩岩画":这是博孜墩最著名的景点,岩画分布在山崖上,展示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宗教信仰、狩猎、战争等。这些岩画是研究古代游牧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2. "天山草原":博孜墩周围的天山草原是新疆著名的草原之一,夏季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是观赏草原风光、体验游牧生活的好去处。
3. "雪峰冰川":天山山脉中有许多雪峰和冰川,如博格达峰等,这些自然景观给人以壮丽的视觉享受。
4. "民族风情":博孜墩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游客可以体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风情,品尝地道的民族美食。
5. "徒步探险":博孜墩周边的山脉和草原适合徒步探险,游客可以沿着古道徒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博孜墩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画廊,也是历史文化的宝库。这里融合了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是研究古代游牧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游客在这里

相关阅读延伸:“天山画廊”一一一博孜墩

文/图/作者/郭沙

博孜墩是个好地方。这里有独特的地理构造、独特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风民俗,还有独特、久远的历史文化。这里 ,有历史、有文化、有颜值、有品位、有故事。

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位于温宿县城东北110公里处,西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国接壤,东与拜城县为邻。南北长49公里,东西宽32公里。

博孜墩乡处在天山南麓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的琼库孜巴依乔喀峰脚下,属中亚山区,海拔1500一3500米,是南疆为数不多的自然条件较好的天山牧场。

耕地大部分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地、谷地和台地。自然草场约1151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3600米之间的狭长地带。

属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的北部山区温凉气候区。气温较低,无霜期短,年均降水量255毫米 。1月份平均气温-10.5℃,7月份平均气温20℃。


琼库孜巴依乔喀峰为境内最高山峰,海拔6124米。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阿其克吉勒尕河、库尔归鲁克等河流,水利资源丰富。

地理位置独特。

乡政府以北的山区属世界自然遗产地一一天山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


托木尔峰位于天山山脉中天山区,海拔7443.8米,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


“托木尔”,维吾尔语意为“铁”。其主峰及周围共10万公顷山地被列为国家级综合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高山冰川及下部森林,生物群落及生态环境。


托木尔峰周围6000 米以上的高峰有十余座。这些巍峨耸立的群峰,披着银盔白甲般的冰雪,在湛蓝的天穹下银光闪烁。托木尔峰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冰川区。


这里拥有壮美的雪峰冰川、森林草甸、河流湿地、红层峡谷、绿洲白杨、戈壁红柳、荒漠等自然景观,是保护区内最完美的生物多样性组合。


保护区内,受保护的高等植物三百八十二种,代表性的有雪莲花, 高山黄芪等。野生动物主要包括陆栖脊椎动物七十七种。


有野生植物600种以上,占全疆1/5左右,仅药用植物就有100余种。


历史文化悠久。

在博孜墩村北约10千米处的小库孜巴依沟西岸有多处刻有大羊角、放牧、特色民族服饰及猎人弯弓射箭等图案的古代岩画。

岩画,是古代先民们雕凿或绘画在岩石上的图像或符号,是文字产生之前人类进行交流的“原始语言”。


古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在岩石上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动物形象和他们放牧、狩猎、生活等各种场景。


专家推测,小库孜巴依沟的岩画非常古老,属于岩画中的早期作品。这些年代久远的古代岩画,反映着祖先的生活轨迹,是历史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精美的科学艺术价值。


博孜墩村附近有一块古老的墓地。1985年,考古专家在古墓群发掘出一批约为西汉晚期的文物,在随葬石器中发现有四件小石锥,被定名为“小觿(xi)”。小觿是石化妆棒,是古代一种解结的锥子。而石砺则是石墨,用作化妆颜料。两者是一套化妆用具中的核心组件。此后,考古专家在新疆多处考古遗址中均发现磨石和石锥组合。

由此证明,史前的新疆女性,已经较为注重美容和化妆,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获得化妆的材料。博孜墩文物印证了女性在时代发展中所展现的文化魅力。

今天,当地依然流行着同样的化妆方式,比如用奥斯曼草、奥斯曼眉笔化妆。很多人把奥斯曼草汁涂抹在眉毛上,让眉毛更加妩媚动人。

博孜墩古墓群直观地告诉我们:这里,曾经也很辉煌。


夏特古道北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的夏特,南至博孜墩乡的破城子。历史上,这条古道曾在军事、商务和民间交往等方面发挥过独特的作用。它沟通天山南北,全长120公里,是北疆通往南疆的捷径。从博孜墩乡发现的岩画分析,在史前就已经开辟了这条通道,后来便成为历代诸国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考证,夏特古道是唐代著名的弓月道,是古老的丝绸之路南线至北线的必经之路,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的一条著名古隘道。


公元前101年,汉武帝为巩固与乌孙国的联盟,将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为妻。在和亲的路线上,如果走丝绸之路北道,不但遥远而且极不安全,汉朝和亲使者便选择从龟兹国经夏特古道穿越天山河谷直达伊犁河谷的乌孙国。

《汉书·西域传》记载,龟兹王降宾得知乌孙王昆莫与解忧公主的女儿弟史才貌双全,多次派使者出使乌孙,表达娶弟史之情。龟兹国和乌孙国之间联系的通道就是沿木扎尔特河向北而行的夏特古道。

民间传闻,唐玄奘西天取经也是从破城子关隘穿行夏特古道。

清代,伊犁成为新疆的军事中心,在木扎尔特山口附近驻有70户人家,专门负责凿冰梯,维修道路。当时官兵换防、商旅往来、多取此道。

上世纪初,芬兰探险家马达汉,由阿克苏出发,路经夏特古道回国。


夏特古道承载着太多太厚重的历史,有过太多太炫目的辉煌。从上世纪中叶起,由于沿天山南北公路交通状况的改善,险峻的夏特古道逐渐被废弃。

夏特古道被自治区文旅厅确定为新疆十大丝绸之路古道游线路。

破城子古城坐落于博孜墩乡东北25公里处,东靠木扎尔特河,西依库勒克代尔亚斯山,是建造于两汉时期、扼守南北疆交通要道的关隘 ,在军事、贸易和民间交往等方面作用突出,自古以来就是夏特古道上的军事交通要塞,是夏特古道南出口的咽喉。

汉唐时期的破城子,南北商贾、僧侣、信使、兵运等都在这里经过,这座小小的关隘异常喧闹。

1875年5月,左宗棠部队为歼灭盘踞在阿克苏的阿古柏残余,从伊犁昭苏县的夏特古道穿越到破城子关隘,并在此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攻破关隘后迅速南下,彻底消灭了占据阿克苏的阿古柏兵马。

1945年,国民党驻破城子关隘部队与“三区革命”民族军展开激烈战斗。在夏特古道哈达木孜达坂和木扎尔特山口附近有一些刻在巨石上的维吾尔文字和三区革命军的徽记,记录了“三区革命”民族军由此出击南疆阿克苏的军事行动。

如今,破城子虽喧闹不在,战争不存,交通已断,但古城依然成为天山深处令人仰慕的人文景观。

直到今天,从破城子古城穿越南北疆的夏塔古道依然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和旅游的热点。


民风民俗独特。

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博孜墩乡柯尔克孜族手工刺绣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15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柯尔克孜族刺绣工艺种类繁多,表现在布料、皮革、毡子、地毯、褡裢上,原料为捻制的毛线和丝线。绣品挂毯、地毯,花色图案精美。花毡、白毡帽、银质马鞍、木制碗、盒等,精巧美观、古朴耐用。

柯尔克孜族的头巾、枕头、被面、马衣以及悬挂的各种布面装饰品上,都绣有各种美丽、精致的花纹,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

柯尔克孜族简单精美的刺绣图案,承载的是近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柯尔克孜族妇女们靠着一双双巧手和辛勤的努力,使刺绣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民族文化名片。

布茹丽·斯开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博孜墩是柯尔克孜民族乡。柯尔克孜族在服饰、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基本延续着传统的民族习俗。


柯尔克孜族淳朴、好客,重礼节。两人在路上相遇,都会用手抚胸躬腰互相问好。凡有来客,不论是亲威朋友,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款待。

柯尔克孜人的日常饮食主要为奶制品和牛、羊、马等肉类食品,辅以馕、锅贴、库依玛克、包尔沙克、曲依包尔沙克、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曲曲尔、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食物 ,喜喝茯茶。

博孜墩乡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居布嘎:是一种酥油糖饼。先将面粉和成面团,擀成很薄的饼子,放在锅里烙熟;然后抹上酥油,撒上白糖,再叠成三角形状即可。这种饼子香甜酥脆,大人小孩都喜欢吃。卡特马:是一种饼子,由于饼子的层次多,所以也叫“千层饼”。烤出来的“卡特马”呈焦黄色,香气扑鼻,松软可口,是柯尔克孜人待客的上品。库尔玛:锅烤羊肉块,就是把羊肉切成方块,放入锅里用大火烧烤。烧烤时得用铁铲不停地快速翻动,烤熟后在上面撒上食盐、辣椒面等佐料即可食用。库鲁提苏依合希:即酸奶面条或酸奶疙瘩汤面。把酸奶疙瘩放在水中泡软,搅拌成糊状,加水烧开下入面条。

长期的游牧生活,他们喜爱赛马、叼羊等马上运动。

每到冬季,牧民们都会经常性的开展叼羊比赛。

独特的自然风光。

AAAA级旅游景区托木尔大峡谷座落在博孜墩乡境内,托木尔大峡谷是国家地质公园。

博孜墩乡的山体也如托木尔大峡谷呈现出不同的红层地貌,色彩浓烈,最高处是巍峨的冰峰,依次而来的有酱红色、暗红色、土黄色、浅黑色,五颜六色。

山体的色彩排列有序,层次分明。面对色彩如此丰富的山体,真的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镶嵌在褚红色山谷里的村庄 ,葱绿的林木、庄稼、油菜花和周围山体组合成一幅多彩的油画。

夏天的雪源村,天高云淡 ,油菜花和周围多色彩的群山浑然一体,恰似色彩缤纷的巨幅彩绘。

秋天的雪源村,庄稼收割后呈现出另一种恬静、淡雅的美。

博孜墩乡种植了8000多亩油菜。六月中旬,山谷外地势低的油菜花已经绽放,而山谷内的油菜花从七月初至月底仍在开放。

每到六七月,每条山谷里一片金黄色,博孜墩乡进入一年中最美丽的时节。

这里的每条山谷几乎都有登高望远的山坡(或观景台)。站在坡顶,山谷内黄灿灿的油菜花和周围的景致一揽无余,尽收眼底。每年这个时节,都会有许多游客前来赏花拍照。

站在坡顶俯瞰油菜花,一种高度、一种从容、一种透视,这种高角度的欣赏油菜花、欣赏大自然的美,其他地方很难寻觅。

风景如画的博孜墩村,绿油油的小麦呈现出丰收的景象。

提坎库如克村,被金黄色的油菜花环抱着的农家。远看油菜花,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红色屋顶的农家在大块金黄色的映衬下格外夺目。

在夏日炎炎的季节,百泉村一片片金黄闪烁的油菜花盛开在山谷间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微风吹拂,悄悄飘散着缕缕淡柔的清香。

油菜花海是博孜墩一道靓丽的景致 ,是博孜墩夏天的名片。每年夏季,山谷中的油菜花竞相开放,与色彩斑斓的群山协同把这里打扮成无以仑比的山川美景。

在地区范围内,能称之为“草原”的地方屈指可数,阿克不拉克堂而皇之被称为草原。

“阿克布拉克”草原,维吾尔语为“清水泉”,因泉水清澈而得名。

阿克布拉克草原位于博孜墩乡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内,平均海拔240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是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之所,丰富多样的高山植物在此生长繁衍。

自然风光独特,景观种类繁多,气候多变,可一次性领略草原、戈壁、雪山、冰川、河谷、红岩地貌等绝美景观,又可在一天内体验四季的气候变化。

这里夏季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湿润,绿草如毯,还有红山雪峰,站在高处远处的农田清晰可见。碧空蓝天,青草铺地、鲜花朵朵,悠闲自在的牛羊、奔放洒脱的牧羊人,快乐洒脱的游人……自然风光别具一格。

金黄的油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共同描绘出博孜墩的秀美、清凉的夏日。

博孜墩乡历史文化久远,夏特古道誉响中外;世界自然遗产地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声名远播;柯尔克孜族民俗风情浓郁,国家级非遗柯族刺绣光彩熠熠;托木尔大峡谷创建AAAAA级景区前景光明;

清新的空气、凉爽的夏季、金黄色的油菜花、高耸入云的冰川雪岭、色彩艳丽的群山、郁郁葱葱的山柏、满山遍野的鲜花、湍急奔驰的河流、丰富的野生物种、悠悠踱步的牛羊、优美的山村、没有人工改造过的原生态环境,淳朴善良的各族群众。这一切似乎都告诉我,博孜墩真的很美、真的很好。

温宿县确定了通过深度挖掘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开发阿克布拉克草原的发展思路。

阿克布拉克草原,一座名叫“百泉山庄”的度假村前不久开门迎客。

百泉山庄凉爽、舒适、惬意、优美的环境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7月16日,温宿县在阿克布拉克草原隆重举办旅游节,表达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坚定决心。

,,

听说,起始于博孜墩、沿夏特古道原线至昭苏县的温昭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夏特古特沿途最美的天山中部自然风光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博孜墩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历史悠久、辉煌的丝绸之路古道“夏特古道”又将在新时代续写新的篇章。博孜墩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在新时代征程中奋发。

(相关资料参考网络文章)

作者:郭沙系原在阿克苏地区旅游局工作。

发布于 2025-08-01 19:13
收藏
1
上一篇:8.2分神剧昆仑神宫一口气四集入魂,三大惊喜亮点,观众欲罢不能! 下一篇:坚守使命,永不走的工作队,铸就新时代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