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营销奇招,徒手逮野猪?当心别让“野”营销走偏了

“徒手逮野猪”这个说法,听起来既危险又有些荒诞,它可能被某些景区用作吸引眼球的营销噱头。然而,这种做法确实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警惕和反思。以下是我对“徒手逮野猪”作为景区营销方式的一些看法:
"首先,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对参与者而言:" 野猪是具有攻击性的野生动物,体型庞大,力量惊人,还可能携带疾病。徒手捕捉野猪,对参与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极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对景区而言:" 如果发生安全事故,景区将面临巨大的法律责任和声誉风险,游客的信任也会受到严重损害。
"其次,这种营销方式缺乏科学依据和可行性。"
"野猪的习性和行为难以预测:" 野猪通常生活在山林中,行踪隐秘,性情凶猛,且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徒手捕捉野猪,不仅难以成功,还可能引发野猪的疯狂反抗,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的野生动物捕捉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专门的设备和工具。普通游客缺乏这些知识和技能,徒手捕捉野猪无异于自杀。
"第三,这种营销方式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 人类的干扰可能会惊扰野猪的正常生活,影响其

相关阅读延伸:徒手逮野猪?景区营销别太“野”

游客在景区猎场徒手抓“野猪”“野兔”“山鸡”,抓到还可以带走?近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一景区“徒手逮猎”旅游项目在网络上受到关注,引发质疑。据此前媒体报道,该景区规定,8岁至16岁青少年可以逮野鸡、野兔,16岁至64岁的游客才能逮野猪。全程仅可徒手捕猎,使用棍棒驱赶、石块投掷等危险动作均属违规。

鼓励游客赤手空拳逮野猪,名为游戏,实为玩火。此事引发网络质疑后,涉事景区表示,所谓“野猪”实为野猪与家猪的杂交品种,“野兔”“山鸡”则分别为人工饲养的比利时兔、环颈雉。

涉事景区的这种解释,显然不足以平息外界关于“徒手逮猎”危险性的质疑。一方面,家猪“暴走”也会伤人。另一方面,这个项目的危险性不仅体现在徒手去抓的过程。按照项目规定,抓捕成功可以自行带走,也可以委托景区以8元一斤的加工费代为宰杀。问题的关键是,那些未经任何检疫的半野生动物,真的能够安全食用吗?对此,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协同相关部门对该项目的安全性,以及检疫、宰杀的规范性进一步监管。

实际上,比项目安全性更值得引起监管方注意的,恰恰是“徒手逮猎”项目本身。从景区的解释不难看出,这个项目不过是以夸大其词的方式来招揽游客,甚至有虚假宣传的嫌疑。但是,野猪虽然是假的,景区套路“野”却是真的,而这是最值得警惕和防范的。

近年来,“野生感”成为很多游客旅行体验的打卡关键词。在好奇心和挑战欲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不走寻常路,转而投身于野山、湿地等各类野景点。网络平台上,不少探险视频流量可观,各类误导性表述诱导众人以身涉险。由此,不仅容易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生态损害,而且很容易使人遭遇难以预知的风险。

景区虚构野猪推出“徒手逮猎”,其心心念念的正是“野流量”。这很容易让人产生野生动物可以滥捕滥杀的错误印象,甚至鼓励更多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捕捉野生动物可以当作消遣,与其掏钱去景区体验,何不投身免费的崇山峻岭?看得见的危险之外,那些看不见的怂恿和诱导,才是这个项目最大的破坏性。无论如何,都不能将文明和安全置于脑后。

赵志疆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于 2025-07-27 21:12
收藏
1
上一篇:探索未来,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并行之路 下一篇:持社访谈录,深度对话,洞察社会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