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首席数据官高鹏律师团队基于真实案件经验撰写,AI辅助信息整理。文中人名、机构、币种名称均作脱敏处理)
匿名举报:价值数十亿虚拟资产异常转移
2025年初,专注于数字经济领域的律所合伙人林深收到一封匿名加密邮件。附件是一段经过筛选的区块链交易记录截图,显示某名为“天元币”的虚拟货币项目,其大量持币地址在短时间内集中向多个境外匿名地址转移资产,估算价值达数十亿元人民币(按当时市价)。邮件发送者自称“受损投资者联络组”,声称遭遇巨大损失,希望借助法律手段揭露骗局,并提供了部分初步线索。
核心疑点浮现:如此大规模的资产转移,众多受害者却异常沉默,鲜有人主动报案或公开维权,部分关键地址的交易历史甚至被刻意“清扫”(交易记录被后续大量无效交易覆盖混淆)。这反常的沉默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暴富”幻影下的陷阱
- 崩塌现场:
委托人张伟(化名)的办公室角落里堆放着几台已停机的服务器,墙上褪色的“区块链财富峰会”海报显得格外刺眼。这位经营传统制造业多年的企业家,在一年半前被自称“区块链专家”的刘某游说,重金投入“天元币”项目,对方承诺“稳健月收益8% - 12%”。
“他们精心包装,利用知名科技公司的新闻稿移花接木,伪造了看似官方的合作意向声明。”张伟疲惫地展示着经过PS的邮件和聊天记录截图,眼神中充满懊悔。
- 骗局拆解:
林深团队联合技术专家深入调查,发现“天元币”本质上是典型的“庞氏结构 + 传销”模式(类似PlusToken等历史大案手法):
1. 多级收益陷阱:基础静态收益(承诺高额固定回报)+ 动态推广奖励(发展下线获提成)+ 团队业绩分红(按层级抽取管理费)。
2. 隐蔽洗钱路径:利用“场外交易(OTC)”渠道,将非法所得通过大量分散的境内个人银行账户接收,最终兑换成主流加密货币(如USDT、BTC)转入境外混币服务或匿名钱包。
3. 技术猫腻:项目方开源的智能合约代码经审计发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特别是包含一个未公开说明的“特权函数”,项目方可绕过用户授权直接操作特定地址资产(类似后门)。
法庭交锋:虚拟与现实的法律碰撞
庭审围绕几个关键争议点展开,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1. 虚拟资产的法律属性之争:
被告方辩称“天元币”仅为项目方生态内的“积分”或“游戏道具”,不具有货币或财产属性。林深团队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等法规精神,结合既往判例(如相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组织传销活动罪判例),有力论证了虚拟货币作为一种特定的“虚拟财产”或“非法所得载体”,其经济价值应被法律承认,可用于定罪量刑及追赃挽损。
2. 链上追踪的突破:
团队聘请的区块链取证专家,运用“地址聚类分析”“资金流图谱构建”等技术,结合部分受害者提供的充值记录和聊天证据,逐步追踪并关联出主犯刘某实际控制的多个核心中转钱包。证据显示,超过60%的集资款最终流向了刘某关联的境外地址,其操作模式与过往一些虚拟货币传销案件高度相似。
3. 跨境追索的实践挑战:
在境内证据链基本闭合后,追索境外资产成为难点。团队通过国际司法协作渠道(如依据双边条约或《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框架),在相关司法管辖区法律机构的协助下,艰难地调取到部分关键节点服务器的日志信息(非全部),成功锁定部分操作源头指向东南亚某国。依据《刑法》属地管辖(部分犯罪行为发生地在中国)及保护管辖原则(侵害中国公民重大财产权益),对潜逃境外的主犯进行追诉。
尘埃落定:技术与法理的胜利
- 判决要旨:
法院最终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结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洗钱罪等(根据具体行为认定),判处主犯刘某有期徒刑十二年(量刑参考了犯罪金额、社会危害性、退赃情况等因素),并追缴其违法所得。判决书特别指出:
> “利用区块链技术实施犯罪,其匿名性、跨境性确为侦查取证带来挑战。但本案通过综合运用链上数据分析、链下信息印证、跨境司法协作等手段,有效锁定了犯罪事实与责任人。虚拟货币并非法外之地,其作为犯罪工具或赃款载体,其流转痕迹可被技术手段识别追踪,并应受到法律制裁。”
- 案后余响:
“天元币”价格在案发曝光后断崖式下跌,几近归零。林深在结案后的一次行业研讨会上强调:
“当‘去中心化’‘高回报’成为诱饵,投资者每一次轻信‘内部消息’而进行的转账授权,都在客观上为犯罪提供了便利,自身也蒙受巨大风险。技术光环掩盖不了本质的非法性。”
实践启示:法律科技融合的应对之道
1. 技术赋能法律:
律师团队在办案中深度整合“区块链浏览器”“交易图谱分析工具”及定制化数据分析脚本,在数周内高效梳理了海量、碎片化的链上交易数据,精准识别出传销层级结构和资金归集路径。AI主要辅助信息摘要和初步模式识别,核心法律逻辑和证据链构建仍由律师主导。
2. 虚拟项目风险识别框架:
结合办案经验,团队提出投资者应关注的“风险筛查三要素”:
- 监管合规性:项目是否在合法金融监管框架内?是否被监管部门明确警示或取缔?
- 技术透明度与审计:代码是否开源?是否经过权威第三方安全审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特权?
- 资金流实质:承诺收益来源是否清晰、可持续?资金募集和使用是否透明可查?是否过度依赖拉人头?
3. 投资者权益救济路径:
针对类似案件,林深团队在实践中总结的维权步骤更具操作性:
① 立即取证:保存所有合同、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项目宣传资料;记录相关网址、钱包地址。
② 警惕二次伤害:防范以“维权”“追赃”为名的二次诈骗。
尾声:永不停止的攻防战
当法院委托的专业机构将追缴的部分比特币依法拍卖,所得款项按比例返还给受害人时,张伟在给律所的反馈中写道:“感谢你们用专业和坚持,在虚拟的迷雾中找回了部分实实在在的损失,更维护了规则的底线。”林深团队尚未有喘息之机,办公桌上已堆叠起新的案卷——这一次,是关于一个打着“元宇宙地产”旗号,涉嫌变相非法集资的NFT平台项目,初步估算涉及金额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