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交汇处,一座古塔守护韶城四百余年
在韶关市区武江与浈江的交汇处,一座古塔静静矗立在江心小岛上,宛如一位守护神,守望韶城四百余年。它就是韶关著名的地标建筑——通天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座神秘古塔的前世今生。
通天塔
两江交汇处,北江始于此
站在北江大桥上眺望,浈江、武江如两条玉带自远方蜿蜒而来,在沙洲尾深情相拥,汇聚成北江奔腾向南。这里正是北江的起点,古代称为“始兴大江”。而在这三江交汇的核心位置,一座小岛岿然屹立,千百年来任凭洪水肆虐,从未被淹没,被当地人视为风水宝地——洲心岛,通天塔就坐落于此。
位于两江交汇处
通天塔的前世:为留文运而生的明代奇观
时间回溯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时任韶州知府陈大伦登南门楼观天象,忧心忡忡。这位勤政爱民的知府发现,自宋代以后,韶州再未出过像张九龄、余靖这样的杰出人才。他研究风水后认为:浈江、武江急流南下,带走了韶州的文运灵气。
为留文运而生的明代奇观
陈知府当即倡议在两江汇流处建造一座石塔“环拱风气”,留住文运。这一提议得到官民积极响应,踊跃捐资。当年便“堵水而堤,易沙而石”,在江心岛上建起石塔,取名“通天塔”,寄寓着韶州人才辈出、直通云霄的美好愿景。
夜晚的通天塔
塔成后登塔远眺,“水去若来,急而若缓,称砥柱中流”,形成了清代曲江二十四景之一的“中流塔影”。明清两代,无数文人墨客登塔吟咏,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明代诗人肖远曾赞叹:
“二水中浮一柱轻,四周山色镜中明。朝溕碧落侵云暗,夜霁长江濯日清。”
鲜为人知的是,古通天塔下还有一座“中流砥柱堂”佛堂,有和尚在此住持修行,为这座风水塔增添了宗教色彩。
两岸景色十分美丽
战火中的毁灭与重生
清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围攻韶关,久攻不下。几位将领登上通天塔观察城内布防,被清军发现后炮轰古塔,通天塔毁于战火。自那以后,韶城屡遭水患侵袭,民间流传是因镇水宝塔被毁所致。
重建前的通天塔遗址
2010年,韶关市政协提出重建通天塔的建议,获得市委市政府支持。重建前进行了细致的考古挖掘,在塔基深4.1米处发现了古塔基础,出土青砖、瓦片等160多件文物,为重建提供了珍贵依据。
重建工程于2011年7月启动,由华南理工大学程建军教授担纲设计。新建的通天塔采用宋代风格的八角九层楼阁式,高39米,恰似一支文笔耸立江心,重振“中流砥柱”的雄风。2012年9月29日,通天塔在湮灭158年后重新矗立在洲心岛上。
古籍上的记载
神秘传说:宝岛与三龙交汇
关于洲心岛的来历,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一对渔民夫妇在武江打鱼时捞起一个神奇的宝钵,能变出大米布料周济穷人。贪婪的财主杀害夫妇抢夺宝钵,夫妇二人化为雌雄宝鸭守护绿洲。
千百年来,洪水涨一尺,宝鸭就将绿洲托高一尺,使小岛永不淹没。
从风水学看,古人认为韶州有“三龙”:一条山龙(公龙)和两条水龙(母龙,即浈江、武江)。通天塔所在的江心岛正是三条龙脉的交汇点,建塔可“藏风聚水”,镇住河妖,护佑韶城平安。
宝岛与三龙交汇
今日胜景:塔楼辉映耀三江
如今,重建后的通天塔与莲花山上的韶阳楼形成“塔楼遥望、将相辉映”的绝美画卷。每当夜幕降临,通天塔通体明亮,与三江六岸的灯光长廊交相辉映,成为韶关夜景中最璀璨的明珠。
以前每逢佳节,江心岛上还会举行烟花汇演,绚丽多彩的烟花在通天塔畔绽放,吸引三江六岸的市民驻足观赏,为古城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塔楼辉映耀三江
历经沧桑的通天塔,不仅是韶关的地标建筑,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它见证了江水奔流,守望着万家灯火,继续诉说着属于韶关的传奇故事。
下次路过北江桥时,不妨放慢脚步,看看这座守望韶城四百年的守护者,感受它无声诉说的岁月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