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 来
编辑 | 徐 来
周瑜死了,这消息在东吴上下,像是一道猛雷,砸在很多人心头!几天前他还在江陵指点江山,说要大干一场,准备北伐伐蜀,然后谁料,突然就倒了,说是“道遇暴疾”——听起来云淡风轻,其实背后藏着多少没说清的事。三国史书上不爱嘶嘶拉拉,只有三字,像怕人多问,可谁信这样的大将军,会走得这么快?
先传最火的,也是很多历史医学圈聊过的——血吸虫病。湘江、洞庭湖、长江两岸,这水有多脏,没人敢说自己真干净过!水里潜伏个病虫,很正常,何况血吸虫早在医学界被实锤了,考古证据也一茬接一茬。中国疾控中心2008年就有相关研究,三国那片江南湿地,几乎是血吸虫的天堂。周瑜这一类一脚踩在泥里的人,喝水、洗澡、打仗全碰水,哪个不沾边?
血吸虫要了命的症状,和周瑜死前的表现很像。急性腹痛,脸色蜡黄,肝脾肿,日渐消瘦,带点发热。医生闭着眼都能诊出来。那时候没有什么注射疗法,没有驱虫的药,染上就得看老天,意思就是,你来了你也活不久。周瑜忙起来简直疯了,南郡之战、江夏之战,从水到陆,没有消停过。这样的劳累,一旦血吸虫病发作,身体哪受得住?
史书说得简单,道遇暴疾。可这是在往外走的时候,突发一下子倒下,普通风寒致死怕是写不出“暴”来。今天医疗圈一些医生、包括湖北那边2023年出的流行病报告,都提到过,血吸虫急性发作,确实有可能急速肝衰竭,甚至猝死。也可能有过救,大概率是猝不及防,没法治。可是一口咬定只有这个原因,是不是太单纯了?就算病重,三国医者多得是,否则华佗、张仲景这种人怎么混出来的?
不得不说,他的旧伤也是悬着的刺。南郡那一仗,周瑜被冷箭伤了右肋。这伤不在要害,可谁都知道,古代卫生条件简单,一个箭口只要消毒做不到,烂起来能拖好几个月年,不死也落一身病。数据也不是道听途说,2016年中国古代战创感染率调查,南方潮湿气候下感染率高于北方约30%,南北老兵气短腿肿那是常态。周瑜一边带着伤,一边拉着兵,后背疼得发麻也捱着。他还真可能是多种病因,身体逐步垮了下去。
然后,大家每一次讨论,都绕不开那句:除了病,还有没有“人祸”?周瑜和孙权的关系表皮好,其实有一点人人心知肚明的微妙。以前孙权仗着周瑜攻城掠地,就像身上有个强心脏,什么都敢试。可周瑜功勋太大,这股劲头也带来了妒忌,一山不容二虎,这话时灵时不灵。有无明证?正史《三国志》有意无意带到过,各路政客幕僚话术拐弯抹角。现在不少历史分析者——比如复旦大学2022年三国权力结构论文,也隐晦提过,孙权对周瑜的放权,其实是一种钳制和利用。
有个细节,读了就忘不掉。周瑜死后,周家后人日子都不好过,他儿周胤被贬,周循早早夭亡。这是巧合吗?细想起来,往往是新的执政者,为稳权把前功臣树倒猢狲散。吴国内部的讣告和祭文都是客气的套话,可继任的人换得挺快。这表面温情,却是冷静得可怕,谁不知道人死茶凉。
至于“权力斗争”里有没有下黑手,有人认为可能没动手,但暗疏远是必然动作。周瑜还在的时候,孙权不得不支持,否则军心浮动。死了?一切归于表面平静。吴国政权这时候,整体进入到一个更像铁板的状态,减少不确定。你说孙权会不会期望周瑜这种强人早点“解脱”,也没人敢肯定。
某些段落看起来咬文嚼字,可偏巧就是这些细章琐节,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时灌输说他死因特别简单,暴疾就行了。有时又觉得背后压着秘密,不好说。有些内容像随意拼接,甚至有人揣测真有下毒之事,可惜没有直接的历史记载。这种闪烁其词反而增加了谜团本身的吸引力。
明面上,周瑜死于急病与旧伤,加一起,也是常规死法。可也别太信史笔之简,史书经常因为撰写时形势紧张而留白。周瑜这种级别的人,怎么会没人看护?怎么会突然一死就没人问?这里面,或许潜藏着某些我们根本无从得知的无奈。
也许有人还会问,他是不是太累了?当然累!从赤壁到南郡,没有几个人能和他一样连轴转。工作强度,高到你念想象不到。现代国防大学2021年研究认为,古代将领持续高压状态容易诱发急性心梗,死亡率不低于10%。现代人天天喊加班,其实想想,将军领兵,不熬夜才怪。
至于“营养不良”“水土不服”这些理由,也有人说有道理。粮食分配常常偏向后方,军队常年在外吃的是瘦肉稀粥,变质的鱼、粗糙的谷物、湿冷的营地,这些足够让健康的人也撑不住。三国时期美食只是文人游戏,底层士兵能饱腹就不错,大将军有点特权也好不到哪去。营养学家2020年测算过,三国时期军中的平均热量摄入与消耗相差30%到40%,这还只是纸面帐。
再提到“三气周瑜”。这个梗太稳了,全国几亿网友只要说俩人名字,准得问一句,“你气死我了!”《三国演义》把这个戏剧化到极致,好看,容易记,流行。可翻回去看《三国志》和《江表传》,找不到一句这样的记载。气死不气死,至少书上没写。罗贯中写小说图个痛快,塑造反差。现实中的周瑜,更多是理性的强将,未必天天和诸葛亮斗嘴。
剧本是虚的,史实又未必硬,各说各话。有说周瑜真讨厌诸葛亮,也有分析两人其实欣赏对方的智慧。实际通读记载,周瑜临终时留下话,推举鲁肃,给孙权出谋划策,没有刻意怨念,也没有怨天尤人。你要说完全没有恩怨,不见得,说他心胸宽广,多少是后代对英雄的理想化。总之结局就摆着了,没多说什么。
某些人指出,若周瑜再活几年,伐蜀成功,东吴能不能统一?看似有道理,实际上推演下去,又虚又玄。三国历史节点,总在这些“如果”里失真。你可以说因为他早死,三分天下格局瞬间锁定,也可以说东吴就此稳了局面,一切皆有可能——没人敢打包票。现实总是安静又猝不及防地割断所有假设。
周瑜倒下的那个年代,疾患、劳累、伤病、暗流,这些要素都注定英雄注定短命。他死得快,成了传说。真要说清理由,反倒显得没劲。留在后世的,几乎都是半真半假的故事,没有谁能下定论。
前面说了很多理论,细索还是一堆,“暴疾”“旧伤”“权力”这些词,拼起来就是周瑜的一生。后人唏嘘,有点疯魔,有点沮丧。可他本就是这样的风格:明明前途大好,说没就没,如今细看,只有荒诞和无奈。
三国历史本就混沌,半明半暗之间,英雄死法才最难猜。如果结局一定要落到某种医学或阴谋上,那对真实的大时代未免太简单了。
这一次,周瑜的结局大概只能这样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