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寻万物之理,可观阴阳两面、捭阖两种状态。我是中国鬼谷子研究学院院长兰彦岭,带您了解《鬼谷子思维》,解锁新人生!欢迎交流,为您答疑解惑。
谈到赵云,江湖中总流传着各种奇谈怪论,说他究竟是个文臣,还是个武将?成都的昭烈庙、武侯祠中更是疑云重重,武将廊里排头站的明明是赵云,可偏偏穿得跟隔壁文官廊领衔的庞统一样文绉绉。这事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难道堂堂常山赵子龙竟然文职出身?
其实,要想真正明白赵云的身份,还得从他的生平往事说起。
赵云出自常山真定的豪门望族,从小家境殷实。他不像关羽、张飞出身草莽,只懂挥刀砍人。赵云自幼便饱读兵书,师从名家,深谙鬼谷子兵法谋略,身上自带着一种深不可测的智谋气质。传说他少年时已是剑术高手,尤其骑术出神入化,在当地小有名气。
建安五年,天下大乱。赵云见刘备虽兵败势弱,却有帝王之气,于是毅然决定追随他闯荡天下。这便是赵云一生忠义传奇的开端。刘备初期兵少将寡,几次死里逃生,都靠赵云的妙策与勇猛才幸免于难。
最著名的,当属长坂坡大战曹军三十万大军时,刘备仓皇撤退,妻儿失散,阿斗尚是襁褓之婴。赵云单骑杀入曹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七进七出,终于怀抱阿斗突出重围。事后有人赞他武艺盖世,赵云却轻描淡写地说:“我所依仗的,更多是攻心之术。兵者诡道,我不过借力用势罢了。”这番话,隐隐透着鬼谷子所讲的纵横奇谋。
汉中之战,曹军大举进攻,诸葛亮忧虑兵少难以抵挡,赵云却献出妙计:故意放出消息撤军,以空城引诱魏军进入圈套。他不但谋划得滴水不漏,更亲自率兵设伏,一举击溃敌军。事后诸葛亮也不得不承认:“子龙不止勇猛,更兼文韬武略。”
如此英雄,却为何升迁缓慢?原因或许正在于赵云本人的淡泊与高深。他不像关羽、张飞那样战功赫赫后急于封侯拜将,反而甘居幕后,从容部署谋划。刘备也清楚,赵云的作用远远超出表面上的武艺。赵云不仅懂得打仗,更深谙治国之道,是刘备倚重的心腹谋臣之一,只不过他极为低调,从不争功夺名。
赵云一生中担任过镇东将军、镇军将军、翊军将军等要职,但他的最终谥号却是“顺平侯”。按三国时的规矩,“顺”指仁慈贤惠,“平”则是说他善于平息祸乱。这可不是形容一个单纯猛将的词汇,而是对他文治谋略的高度认可。这也难怪有人误解他可能是文臣而非武将,甚至有人将他比作西汉的智囊陈平——这就明显是认为赵云更具备战略家气质。
而赵云死后,世人越品味他的传奇,就越发现他的文武双全深不可测。成都昭烈庙的赵云塑像,文臣服饰却立于武将廊首位;而成都大邑县的子龙庙里,他却戎装威风凛凛,手持银枪傲视群雄,似乎在告诉世人:赵子龙从来都是文武兼备的鬼谷传人,不拘泥于一兵一卒之勇。
民间甚至流传这样的说法:诸葛亮通晓鬼谷子“纵横捭阖”,而赵云却精于鬼谷子“奇正相生”。奇与正,本就难以分别。赵云的一生,既是战场上的猛将,也是庙堂里的谋士。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符合鬼谷子所讲“谋定而后动,虑深而后言”,更体现出乱世中谋士与武将的统一。
到了宋代之后,文臣武将才严格区分开来,可在三国时期,文武本是一家,许多大臣既能领兵打仗,也能治理地方。赵云恰好就是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之一。
如今,在赵云墓前的对联仍写着:“一身赤胆卫蜀国,满腔忠魂保江山”。而他墓碑上“汉顺平侯赵云墓”的碑文,则永远提醒世人,他的文武才干早已超越了常规意义上的界限。
赵云究竟是文臣还是武将,这个疑问,恐怕早已不重要了。他用一生的传奇向世人诠释了鬼谷子智慧的真谛:真正的英雄,不拘于形式,不执着于身份,而是纵横捭阖,奇正兼具,胸怀天下,谋划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