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表弟聊天,他说在工作中,他是属于那种特别主动积极,什么事都抢着干,什么事都想做到完美的人,但最后却发现并没有得到领导的特别青睐,为此他十分苦恼。
我半开玩笑的问他,是不是觉得自己快走火入魔了,没事做就心虚。
他做了肯定的。
其实这样的问题,不止存在于他一个人身上。
想在单位表现自己,不仅想多做工作,还想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最后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觉得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这就就好像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六脉神剑、小无相功、易筋经什么都想练,而且练起来十分刻苦,但最后功夫相冲,走火入魔。
要破解这个问题,不是要给自己加活,而是应该学会舍弃。
就如虚竹通过弃子破解“珍珑棋局”一样。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和你聊聊如何通过舍弃,换取工作的高效率,主要包括鸠摩智式的工作方式让你成为伪工作者,虚竹破解“珍珑棋局”的发狠舍弃助你成为高效人士,以及我们如何做舍弃、提升工作效率。
鸠摩智式的工作方式,让你受累不讨好,成为伪工作者
鸠摩智是《天龙八部》中的吐蕃国师,本身功夫了得,但仍旧贪恋上乘武功,从六脉神剑,小无相功,到少林七十二绝技,易筋经,都练了个遍,而且练习十分刻苦,从不偷懒。
但是最后落得个走火入魔,要不是碰巧段誉用化功大法吸去了他的功力,生死难料。
表弟的工作方式就像鸠摩智的练功方式一样,贪大求全,而且追求完美。这样的结果,虽然不至于有生命危险,但最终不仅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反而会让自己成为一个伪工作者,累的要死,但产出极低。
1.贪大求全式的工作,让你走火入魔,陷入越干越低效的怪圈
有些人认为,主动为自己加活就是积极的表现,每天被各种工作环绕就是勤奋。
但熟不知,不加甄别的大包大揽,不仅不会增加你的产出,反而会让你变得低效。
当各种工作占满你的时间,引起时间的稀缺。
在《稀缺》中曾指出,稀缺的资源,会引发稀缺心态,导致管窥。
管窥:专注某一事物而忽略其它事物,也叫隧道视野
管窥会让我们短视,只疲于应付当前的事物,而忽略了思考。
当你一天忙于处理各种杂事,你唯一想做的就是赶快处理完当下的事,根本不会去反思工作,做更宏观的思考。
而回到家唯一想做的事就是睡觉,你还会想着规划未来么?
这种状态,会让你陷入一直很忙,却没有产出的尴尬境地。
就如计算机科学家吴军讲过的一个例子:
谷歌中国分公司成立以后,总部对中国的研发团队一直评价不高,因为他们的产出太低,三四个工程师也抵不过一个总部工程师。
吴军到北京以后发现,工程师们真的是很忙,但就是不出活。通过调查,吴军发现了原因,每人手里都有很多活,大家都在追求完成工作进度,而非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在谷歌内部,这种每天应付事务性工作的人,被称为“伪工作者”。
他们每天总是很忙,但是所做的工作并没有产生什么效果。
后来,总部的工程师帮中国的团队不断梳理工作,并且让他们到总部长期出差,这样经过了两年,才逐步解决了伪工作者的问题。
吴军说:一个人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完成了百分之几,或者百分之几十的工作,而是做完了哪几件重要的事情。一个聪明的员工,应该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且优先完成它们。
鸠摩智式的贪大求全,会让你成为低效的伪工作者,辛苦没少受,但是产出却很少,难以得到领导的青睐和同事的肯定。
更可怕的是,这种瞎忙的状态,会让你走火入魔,无法自拔。
虽然每天要应付很多事,很忙,很累,即使产出很低,但是很多人都会沉湎于这种工作状态,陷入了一种做事上瘾的怪圈。
在《激发个人效能的五个选择》中,解释了这种做事上瘾的原因:
当我们做伟大的事情、完成重要的事情或者在生活中取得进步时,多巴胺浓度就上升。但是,由于多巴胺产生快感,这也是我们大脑所喜欢的,所以我们可能开始寻求仅仅会产生快感的事情,不管这些事情是否有用,是否有意义。
做事的快感,让我们停不下来,它成了唯一的追求,效率和产出被忽略。
而在这种忙碌中,也常常让人感到虚假的进步。
王小波说:
“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最终,处在心理舒适区的我们不再愿意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冲突和痛苦。
心理舒适区: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一旦走出舒适区就会焦虑、不安。
在这种怪圈中有什么危害?
正如吴军所说:
伪工作做的越多,个人进步就越慢,甚至能力还会倒退。
就如温水煮青蛙,享受当下的快感,却在不知不觉中消费了自己的未来!
表弟就和我说过,虽然他每天很忙,虽然没有得到领导的赏识,但是他感觉每天都在进步,迟早有一天会被领导肯定的。而当我问他,你那么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产出时,他却一时语塞,只说出了一些事务性的成果。
这就像是鸠摩智练功,表面上掌握了各种高深的功夫,越来越厉害,但是内在实则越来越虚。
2.完美主义,让你赔了夫人又折兵,既影响健康,又无法在工作中胜出
完美主义,被很多人奉为工作的圭臬,认为只要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其实,完美主义与工作表现没关系。
《哈佛商业评论》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几位美国商学院的教授通过对过去几十年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以及对上万名员工的调查,综合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完美主义对职场没有好处!
那些完美主义的员工,虽然不是最差的员工,但也绝不是最好的员工,只是普通的员工。
为什么?
研究表明,当他们追求完美时,虽然更加认真、投入,但同时也带来了压力、焦虑等负面因素,两种因素会相互抵消。
怎么理解?
举个例子。你要求一项工作尽善尽美,在上面投入了大量时间,但最后却导致更重要的工作被推迟,或者不得不因为时间的因素草草了事。这样因小失大,最后影响的是个人的产出和对公司创造价值的影响。
也就是,你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完美主义还容易引起拖延症,因为你总是担心事情做的不够完美,往往有为难情绪,因此总尝试推迟工作,这也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可以说,完美主义看似完美,但却是漏洞百出。
同时,文章还表明,完美主义与焦虑、抑郁这些情绪有着很强的关联度,完美主义者往往更容易出现身心问题,最终影响工作。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在完美主义中不断的折磨着自己,损害着健康,而另一方面,这种工作方式又是低效的,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可以说,完美主义很容易赔了夫人又折兵。
《哈佛商业评论》呼吁管理者,与其鼓励员工完美,倒不如告诉他们做到够好就行了。
虚竹破解“珍珑棋局”式的发狠舍弃,让你摆脱困境,成为真正的高效工作者
《天龙八部》中的珍珑棋局,是无崖子为了找到继承人而经过数年时间冥思苦想出来的,其精妙之处就在于,反人性。要想解开棋局,必须要自己封死一部分棋子,舍弃他们,进而为自己创造更大的空间,挽回不利的局面。
不管是慕容复还是段延庆等高手,都无法做到舍弃二字,因此只能看着自己失败。
只有虚竹误打误撞做到了。
也是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有舍才有得。
在工作中,我们也需要这样够狠的舍弃精神,才能真正的成为工作中的高效人士。
1.破解“珍珑棋局”式的舍弃,让你能够抓住工作重点,提升工作产出
当我们总想完美的完成每项工作时,其实就是在平均用力,但是工作的重要性并非是一致的。
得到普遍公认的“二八法则”已经说明了这种不平衡。
二八法则也叫帕累托法则,指在组织中,最重要的部分约占20%,起主要作用,其余80%部分只是次要作用。
在你的工作中,可能20%的工作带来的产出要占到整体产出的80%。
因此,抓住这些工作,才是保证高效的关键。
而舍弃,就是在做减法,不大包大揽,不要求每件事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将更多的经历放到重要的,对组织有价值、有产出的地方。
这其实也是我们常说的,抓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他就是这方面的高手,甚至连说话的时候都是这个风格。每次我们聊天,每当我说到一个问题,并且准备说情绪、举更多例子的时候,他基本都会打断,和我说,直接说结果。这种看似无情的谈话方式,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了分析问题和探讨解决方案上,几乎每次都是收获满满。
世界本就是不均衡的,只有认清这种本质,懂得舍弃,聚焦重点,才能做到真正的高效。
2.懂舍弃,让你保持弹性,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在职场中快速成长
当虚竹用自杀的方式吃掉了自己的棋子时,就是为自己赢得了空间。
当我们舍弃那些不重要的,不再需要完美执行的事时,不仅为自己节省了时间,也为自己赢得了回旋的空间与思考的空间,这种空间我们称为余闲。
余闲对效率的提升有多大?
在《稀缺》中有这么一个例子:
美国的一家医院,每天的手术室都被安排的满满的,当需要临时安排手术的时候,往往会将之前安排好的手术推迟,医生们在不断的加班,不断的重新安排手术,管理相当混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请来了一位顾问,顾问不是建议他们如何安排手术,而是告诉他们要留出一间手术室做备用,当时所有的人都觉得是疯了。
但是当实施以后,出现了惊人的变化,这种混乱的状态得到大大缓解,医生们得到了休息,而且第一年医院的手术接诊率就增加了7%。
这就是余闲的作用。
当我们留出余闲,在工作中就可以更自由的应付突发的紧急事件,减少对正常工作的冲击。
而余闲,还能够为我们留出思考的空间,助力个人成长。
在《断舍离》一书中,山下英子这么定义断舍离的:
“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这种自我探查法被叫作 “断舍离”。
断舍离是一种舍弃,一种减法,她说:
断舍离是在“出”的思维的引导下,将物质、空间乃至自我内心精简化,让“此时此地的我”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
这是通过舍弃,来为自己创造空间,找回真实的自我。
而当我们学会舍弃一些工作,舍弃要把每件事都做好的完美主义,就是在为自己省出时间、创造空间。
这种空间会让你拥有两种视角:自我视角、上帝视角。
当舍弃不必要的工作,我们就能有更加的充裕时间,使用自我视角,去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
同时,也可以使用上帝视角,思考工作方向,把握大局,做到宏观战略上的优势。
这将为你在战略上赢得主动,摆脱战略上懒惰、战术上勤奋的舍本逐末的效率陷阱。
就像《教父》中所说:
花半分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不清事物本质的人,命运注定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创造余闲的方法,比尔盖茨也在用,他每半年都会腾出一周的时间去闭关思考,在这一周里他会思考个人与组织的规划,这一习惯他持续了几十年。
舍弃,会为你赢得空间,让你在职场上拥有更深度、宏观的思考,加速成长。
如何用“珍珑棋局”式的舍弃,成为工作中的高效者,得到领导青睐
在这个讲求效率的社会,真正的聪明者都是高效者,因此必须要摒弃伪工作者的习惯,成为真正的职场宠儿,放弃鸠摩智式的工作方式,学习虚竹破解“珍珑棋局”的方式,大胆舍弃,势在必行。
要做到此,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
1.学会“算账”——找到重点,舍弃非核心工作
在工作中之所以什么都想干,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所以只能不加选择的什么都做,就像鸠摩智,只要是上乘武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他都练。
所以懂得舍弃必须要学会算账,哪些对你重要,哪些对你不重要,心里要有谱。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因地制宜。
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到找到核心工作。
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叫做OKR的方法。
OKR是一种公司管理工具,最早在英特尔开始实施,之后开始在全世界流行。
,从个人管理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办法,通过目标来定义产出,找出关键点,避免纠缠于不重要的事上。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家公司,你就是这家公司的CEO
OKR是一种“目标与关键结果法”,简称OKR。
简单的说来,就是你要为自己立下两个承诺:目标(O),和为了实现目标要达成的关键产出(KR)。
虽然形式上简单,但是它需要我们遵循四个原则。
在《这就是OKR》中,为谷歌搭建起OKR的作者杜尔提出,OKR有四个关键的原则:
1.对优先事项的聚焦和承诺。
2.团队的协同和联系。
3.责任追踪。
4.充分延展进而挑战不可能。
这是相对于公司来说的,转换成个人管理上,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深入思考,聚焦重点。
利用周末或者闲暇的时间,思考你的职业规划,及目前工作的价值。
(1)自我思考。先罗列你的日常工作,采取5W法,也就是通过连续追问why的方式(不一定非要问五个)来探求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工作的真正价值。
(2)求教他人。可以求教你的领导、同事、朋友,甚至是问答网站,询问他们对工作的认知,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们有可能提供更客观的分析和看法。
(3)制定OKR。将你思考的结果,转化成OKR的形式。
KR最好不要超过5个,并且要具体可衡量。时长上,可以先制定一个月或者一周的OKR。
比如,作为一名助理,你这周的OKR是:
O:降低自己不必要的工作量。
KR:
制定XX工作的流程,并在小组内实施。
提出XX系统的新需求,确定排期。
- 公开承诺,寻找资源。
为了督促你实施这项工作,将自己的OKR发给领导(可以周报的形式),这样是一种无形的监督,虽然有些残忍,但是很管用。同时,你可以附上你对相关工作的思考,比如需要哪些支持、资源,以求获得领导的支持。
在完成OKR时,也要发给领导,这样不仅实现了闭环,也让领导看到了你的产出。
- 三省吾身,数据驱动。
OKR不是要等到最后才检验,而是在实现的中途不断的监督进度。
首先,要定期检查实现进度。
因为KR是可衡量的,所以你能轻易的判断出现在的进展。
其次,及时调整。
进程慢了,要反省慢的原因,及时调整。
这样通过检查的动作,你就会不断强化这些工作的中心地位,也逐渐形成了要事为先的习惯。
- 充分延展,不断挑战。
要为自己设立一些有难度的项目。不一定每个项目都有难度,但要保证有一两个对自己来说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这是在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圈,实现螺旋式成长的重要一步。
改变的本质是什么?
是用新习惯代替旧习惯。
当通过OKR,找到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并且有了外部的监督,该怎么在工作中发力,做哪些,不做哪些,你自然就有了数。
新的工作习惯会代替你原来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舍弃非核心工作,释放自己的空间。
2.学会拒绝——讲求策略,舍弃非必要工作
我们大包大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不会拒绝,当别人说,这个事你来做吧,十有八九不会拒绝。因此,必须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学会拒绝。
其实拒绝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很难的事。
为什么?
美国著名心理学刊物《今日心理学》上曾做出这样的解释,难以拒绝其实是一种来自我们祖先的生存策略,因为我们要生存下去,就要和别人保持一致。
比如到了一个陌生的地域,你不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要怎么保证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别人保持一致。在行为上,你会模仿他人,而且对于别人的要求,你会更容易答应,因为拒绝可能引起被排挤,最终威胁自己的安全。
因此,难以拒绝可以说是一种天性。
如今,虽然拒绝别人不太会引起安全危机,但是也会让你心理上产生危机。
那么要如何学会与天性对抗呢?
(1)改变对拒绝的认知
拒绝让我们难受的,其实不是拒绝本身,而是它引起的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从情绪入手。
在心理学领域,有个情绪ABC理论,解释了情绪的作用原理。
A是是指刺激事件;B是指信念或认知;C是指引发的情绪或者行为。
他们三个的关系是这样的:A→B→C。
也就是刺激事件并不能直接引发情绪,而是需要认知的加工。
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通过检视自己的认知,来为自己的拒绝打气。
比如,之前你不敢拒绝同事的要求,是因为你认为这会引起关系的紧张。
现在你要检视这个认知,拒绝真的会破坏关系么?有证据么?
好像没有。
于是你鼓起勇气拒绝了。
拒绝后,你很担心,但是事实证明,你的担心是多余的,你们的关系没有受到影响。
有了第一次拒绝,就能有第二次拒绝,慢慢的,你就会发现,拒绝并不是你想象的,能让天塌下来。而这种认知则会反向激励你的行动,让你越来越敢拒绝。
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拒绝之路。
(2)采取有效的拒绝方法
除了认知上的改变,我们还要学习一些拒绝的策略,因为不恰当的拒绝,确实会为你和别人带来伤害。
如何拒绝呢?
A.提供一个具体的理由
在《影响力》中提到了心理学家兰格做的一个试验:
人们排队在图书馆里用复印机,她请别人帮个小忙,说:“真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因为时间有点赶,我可以先用复印机么?”提出要求并说明理由真是太管用啦:94%的人答应让她排在自己前面。她也试过只提要求:“真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这么说的效果就差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60% 的人同意了她的请求。
这说明了人类行为的一个特点,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因为人就是单纯地喜欢做事有个理由。
这对拒绝同样管用。
但是不能单纯的说,我没有时间,而是要举出说出具体的事,比如我有一个报告要赶,今天下午就得交。
B.说出你的情绪
在《非暴力沟通》中,有一个关键的一步,那就是表达你的感受。
清楚的表达感情可以使沟通更加顺畅,其实拒绝也是一种沟通,因此我们不妨也运用这个策略。
在拒绝时,说出你的感受。
我的一位同事是使用这个策略的高手。当找她有事时,她经常来一句:烦死啦,然后一脸的急躁表情,你再也不好意思去骚扰她了。
C.不要为拒绝留余地
当拒绝时,不要留余地,要彻底拒绝。
不能这样:我现在没时间,要不你过会再来。
因为这样会给对方留下希望,过会他可能会真的再来,而你会发现那个时候,不再好拒绝他了。
结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可以这样拒绝别人:实在不好意思,我现在有一个报告下午就要交,我现在头都大了,才刚写个开头。
这样拒绝下来,让对方觉得合情合理,不至于把关系搞僵。
心理建设,加上拒绝技巧的磨练,会让你越来越会拒绝,拒绝了那些非必要的工作,也就意味着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思考时间。
3.学会“偷懒”——有限理性,舍弃完美主义
学会偷懒,不是让我们去敷衍搪塞,而是学会适度工作。
为此,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入手,既解决认知问题,又解决行动问题。
(1)“心理免疫X光片”破除必须事事完美的假设
我们会在工作中采用完美主义,很多时候是因为担心,哪项工作没做好,会影响自己,会挨批。
所以不得不采用这种地毯式的完美主义。
因此要完美主义这个问题,先要做的就是要过自己心理这道坎。
而要过这道坎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自己的心里假设。
为此我可以使用一种叫做“心理免疫X光片”的办法。
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凯根提出的,它是一项四项表格,包括:
- 你想达成的目标;
- 你采取的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 这些行为的好处;
- 你的认知假设。
举个例子来说明:
- 你想达成的目标:不要事事都做的完美
- 你采取的与目标相反的行为:今天有一件无关紧要的事,自己还是在追求完美,花了很长时间。
- 这些行为的好处:让自己心里安心。
- 你的认知假设:如果不追求完美主义,事情就做不好,会引起他人的质疑或者批评;这种批评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影响。
在得到这样的假设结论后,要质问自己,这个假设是真的么?有什么理由。
这样最后,你可能会发现,你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这就为你的克服完美主义提供了心理支持。
(2)有限理性
完美主义想把每件事都做好,他们认为,要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
但是经济领域却有不同的看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非常提倡的一个理论,叫做“有限理性”。
当你做一件事,要考虑成本、结果,只要最后你对结果满意,服务对象对结果满意,这就够了。
没必要做到完美。
它其实不是让你去敷衍搪塞,而是是强调做事的一个度。
合适的度,既可以为你节省时间和大脑的认知资源,也不耽误工作的表现,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举个例子。领导想看一看这次活动的效果,让你做个简单的报告。这时候,你就没必要非得形成一个PPT,纠结每个展示细节,只要把数据展示清晰,图表配好,分析清楚就行了。
我们要用“有限理性”的认知,去代替完美主义,每次当你要完美主义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如果用“有限理性”能不能实现呢?需要我做到一个什么程度。
(3)设置截止时间
虽然我们知道完美主义不好,但是有时候可能就是不自觉的会那么做。
这就像《象与骑象人》中所表达的,人的本性是很难被驾驭的。
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设定截止时间。
当一件事来了,你要根据它的重要程度,为它主动设置一个自己的截止时间。
比如,今天改交周报了,之前你可能要花1个小时完成,现在你要求自己,半个小时完成,不得延后,甚至在其后为你自己安排一个必须准时参加的会议。
当时间紧迫的时候,就逼迫你不再完美主义,因为那样根本做不完。
采用这样的办法,当你慢慢逼迫自己放弃完美主义时,你会发现,其实不完美,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对于完美的追求,也会大大减弱。
通过以上几种认知和行动上的办法,会让你逐渐脱离完美主义,实现“有限理性”。
这种对完美主义的舍弃,将会大大缓解你的时间危机,为你释放出更多的空间。
最后,总结一下本文。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认识到了“鸠摩智”式的低效工作方式的危害,以及虚竹破解“珍珑棋局”的舍弃式的工作方式的益处,同时文章提出了学会算账,学会拒绝,学会偷懒三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相信使用这些办法之后,你可以告别伪工作者的标签,成为真正的“高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