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热映的一部影片《哪吒二之魔童闹海》重新引起人们对有关东海龙王话题的兴趣。
小的时候,便知道西安城北的龙首原和龙首村,但并不知其厚故。后来得知,龙首原的名称源于《水经·渭水注》记载:“昔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
相传秦时,有一条黑龙自长安县(今长安区)樊川秦岭蜿蜒北行来到渭河饮水,其经过的地方形成一条土山,形状如龙,龙首原就是由这条龙所变,并由此得名。秦汉以来,龙首原多次被选为宫殿基址。秦兴乐宫、汉未央宫倚龙首原北坡建造。潘岳《关中记》和张衡《西京赋》均记载汉长安城和宫阙的一部分是枕龙首原而筑的。隋唐以后,长安城迁到龙原以南,唐代大明宫宫殿群则坐北朝南建在龙首原上。《长安志》记述隋唐宫室“东临浐灞,西枕龙首原”,唐大明宫和禁苑皆建于龙首原上。此地还有关于“龙首台”的传说,位于西安北郊泾河南岸。传说中泾河龙王因私自篡改雨量导致灾难,被玉帝下令斩首示众。斩首后,龙首被放置在泾河南岸的路边,即“龙首台”,后来形成了“龙首村”。
作为中国民间的重要信仰,各地建有龙王庙来供拜龙王。庙内多设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龙王。根据《太上洞渊神咒经》中“龙王品”的记载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和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闰、南海敖钦、北海敖顺(西游记里面有些章节里敖闰是北海龙王,而敖顺是西海龙王),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四海龙王的名称,传说女娲补天时,斩杀了一只巨鳌,用它的四条腿撑起了天地四极。鳌是龙头鱼身的神兽,象征着海洋的力量。古人可能就灵机一动,把 “鳌” 字下面的 “鱼” 去掉,给龙王们指姓为“敖”,这一听就特有神兽的范儿。另外,敖姓的起源也有不少说法。《山海经·海内经》里提到敖姓可能来自上古的禺号部落。也有人说,太敖氏是炎帝部落的首领,因为战功被封在敖地,他们还是最早以龙为图腾的部族,所以“”龙族”就姓 “敖” 了。
东海龙王名敖广(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称为“敖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族之王,为“四海龙王”之首,亦为所有水族之王。统治东海之洋,主宰着雨水、雷鸣、洪灾、海潮、海啸等。原因是中国人传统以东方为尊位,按周易来说东为阳,故此东海龙王排第一便是理所应当。
东海龙王居于东海的海底水晶宫(花果山瀑布顺流可直抵龙宫)。虽为司雨之神,但其保持着较大的特殊自由性,人间降雨由其它江河湖井龙王完成,很少需要东海龙王亲自降雨。海河管辖之权为龙王所有,天庭一般任其自治。泾河龙王就是其治下的众龙王之一。
在明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之中的设定,东海龙王的姓名称为“敖光”,乃东海之主,群龙之首。因三太子敖丙被哪吒打死后抽筋扒皮,找上门对其父李靖问罪,要回自己儿子敖丙的龙筋,声称要去天庭求天帝做主。于是东海龙王来到天宫,却被先到天宫的哪吒一顿暴打,并扒掉龙鳞,还被逼变成小蛇,给哪吒带回家。因其不知是敖丙先动手,以为敖丙是冤枉的,便想替儿子敖丙讨公道,请来三海龙王,二次上天宫向天帝求助,捉了李靖夫妇,哪吒按照太乙真人的指示,回家削肉剔骨,以自尽谢罪,打发了四海龙王。临走前还称赞哪吒救了父母“也有孝名”。由此而引发了文人杜撰关于以此为背景的许多故事。《哪吒》系列亦属于此。
关于“”泾河龙王被斩”,当源于小说《西游记》原著第九、第十回的故事。
内容大致为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外的泾河岸边,渔夫张梢每日捕鱼皆可满载而归。樵夫李定见状好奇,询问其秘诀。张梢透露,自己每日向城中一位算命先生袁守诚(民间传说其为袁天罡的叔父)问卦,袁守诚能精准算出泾河何处有鱼群聚集。此事传开后,渔夫们纷纷效仿,导致泾河水族遭大肆捕捞,惊动了泾河龙王。
于是泾河龙王化身白衣秀士,闯入长安城质问袁守诚:“你凭何泄露天机,害我水族?”袁守诚泰然自若,称自己依天道推算,并无过错。龙王不服,提出打赌:“若你能算准明日降雨的时辰、雨量,我便送你黄金五十两;若算不准,我便砸了你的招牌!”袁守诚掐指一算,断言次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龙王暗笑此凡人狂妄,但谁知刚回龙宫,便接到玉帝降雨敕旨,降雨时辰、雨量竟与袁守诚所言分毫不差! 龙王为赢赌局,擅自将降雨延迟一个时辰,克扣三寸八点雨水。事后,他得意洋洋地去砸袁守诚的招牌,却听袁守诚冷笑:“你私改天命,已犯死罪!明日午时三刻,你将被魏征斩首!”
龙王一听魂飞魄散,连夜入唐太宗梦中哭诉求生:“陛下是真龙天子,魏征是人臣,求您高台贵手阻他行刑!”太宗心生怜悯,答应次日拖住魏征。
次日,太宗虽不能改变玉帝旨意,便召魏征入宫下棋,欲拖延时辰至午时三刻。魏征陪弈至晌午,忽伏案昏睡,太宗暗喜。不料魏征却元神出窍,直上云霄,手执斩龙剑,将泾河龙王斩于云端!顷刻间,一颗血淋淋的龙头坠入长安街市,百姓骇然。太宗惊问其故,魏征叩首道:“臣梦中奉玉帝之命监斩,不敢违抗天意”。
龙王魂魄怨太宗失信,于是每夜提头闯入皇宫索命,太宗从此一病不起,阳寿殆尽,其魂魄被勾入地府,由十殿阎罗开庭审案。
地府中,龙王鬼魂与太宗当面对质。崔判官查阅生死簿,发现太宗阳寿未尽,实因龙王扰乱阴阳,遂判太宗还阳,并承诺举办“水陆法会”超度亡魂。太宗返阳后,依诺召开水陆法会,请高僧玄奘主持。法会上,观音菩萨显圣,点明大乘佛法可度亡魂脱苦,但需赴西天取经。由此引出玄奘(唐僧)西行,收徒孙、猪八戒、沙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魏征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武德元年(618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随李密归降李唐。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魏征本为天庭“人曹官”,掌人间与天界沟通,故有监斩之权。
从这个故事故事本身来看,它在《西游记》中承上启下,既解释了唐太宗支持取经的原因,又为唐僧出世和西行磨难铺就了神话逻辑,堪称全书“因果链”的起点。
对于社会意识而言,此故事颇有深意。
其一是“天道不可违”。天道,长期以来被人们解释为“自然规律”,也符合道教思想。龙王因一时赌气篡改天命,终招杀身之祸,警示“逆天而行必遭天谴”。
袁守诚明知龙王必死,仍直言不讳,体现“天数注定”的道教思想。
其次是“因果轮回”。太宗失信于龙王,虽非本意,却牵连出地府之劫,最终以取经赎罪,暗合佛教“因果报应”之理。
其三,反映了皇权与神权的关系。人间帝王亦无法干预天庭律法,凸显神权至高,为后续唐僧取经“奉旨行事”埋下伏笔。“龙头坠长安”象征神权对皇权的震慑,警示人间君主须敬天法祖。在当今社会,特别是道教盛行的黄河文化圈中,人的把往往“神权”“天意”演化为天理、正义,不乏其“正能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