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如来又派观音菩萨东行寻一个善信来取他的三藏真经。
这三藏真经不能白送,所以要叫这善信苦历千山远涉万水,来西天灵山取经。
也因此,观音菩萨在东土大唐国考察期间,目睹了一出不甚精彩的拙劣戏剧。
这场戏剧,为唐王派唐僧西天取经埋下伏笔。
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公然更改玉帝旨意
泾河龙王在西游记的身份是“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还是西海龙王的妹夫、小鼍龙的父亲,身份地位颇为不凡。
他在了解到神课先生袁守诚为渔夫打鱼算卦且百卦百灵后,化身白衣秀士前去算卦,并与袁守诚定下赌约。
若袁守诚算卦准,就付卦金。算得不准,就把袁守诚赶出长安。
等泾河龙王算完卦回到水府,玉帝的降雨圣旨就来了,且圣旨与袁守诚算的点数分毫不差。
泾河龙王这才大惊失色,乱了分寸。
因为这代表着巡水夜叉听来的传闻是真的,袁守诚真的有百算百灵的本事,这样一来泾河水族就有被打尽的危险。
所以这个时候,泾河龙王为了赶走袁守诚保证泾河水族不被打光,听信了手下建议,更改了下雨的时辰点数,赢下了与袁守诚的赌约。
这就是典型的听信谗言,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泾河龙王作为西海龙王的妹夫,一个地位不低的龙王,不会不明白更改玉帝圣旨、对玉帝抗旨不遵的后果。
也许是他太想赶走袁守诚,也或许是他忽略了违抗圣旨的后果,所以下雨一事被他刻意修改后,他成功赢了赌约赶走了袁守诚。
付出的代价,就是丢了自己的性命,泾河不再归自己家族掌控,且自己的儿子小鼍龙寄人篱下无处安身,被西海龙王丢到了黑水河。
虽然西海龙王对小鼍龙还算可以,但寄人篱下看人眼色,始终没有呆在自己家里来的自在。
这样子,真的值得吗?
袁守诚一事,没有别的办法可解吗?
未必。
泾河龙王有其他路可以走,没有人逼着他做选择
泾河龙王在下雨和袁守诚算卦这件事上,最起码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就是按圣旨下完雨后,和袁守诚开诚布公的谈一谈,因为他是龙王,玉帝亲命的八河都总管,泾河之主,有资本和袁守诚谈,而且袁守诚看后面表现也不是个不近人情的人,这条路肯定能走通。
第二就是往上告,别管是往玉帝那告,还是去唐王那告,这事都能解决。
往玉帝那里告,就说是袁守诚欺负泾河水族,泾河水族损失惨重。
泾河龙王身为玉帝钦点的司雨大龙神,这事玉帝肯定管。
往唐王那里告,就和求救命那里差不多,态度谦逊一点,说清利害关系,唐王也会管。
但泾河龙王偏偏选择了最蠢的方法,自己选择抗旨不遵的,把自己逼入了死路。
你自己不想活了,脑子一热选择抗旨不遵的找死,就算别人想救你,又能怎么救?
唐王也算尽自己最大努力了,留住魏征,可结果泾河龙王还是难逃一死,这就怪不得唐王了。
毕竟唐王怎么能想到,魏征能梦中斩龙呢?
还有一点,三曹对案,阎罗王亲口承认,泾河龙王未生之前,在南斗生死簿上就已经注定了结局,该死于人曹官之手,这是天命。
西游记的天命,生死簿上记载的生死是可以更改的。
前有孙为猴子猴孙划掉生死簿,导致“猴属之类无拘,猕猴之畜多寿;寂灭轮回,各无生死”,后有崔玦当着十殿阎罗的面,暗地里一笔给唐王加了二十年阳寿,更后面还有孙再入地府为寇洪添寿一季。
所以生死簿注定泾河龙王该遭人曹官诛杀一事,并不绝对。只是泾河龙王自己选错了,做错了,才导致自己被斩。
如果泾河龙王遵照玉帝圣旨,按时按点下雨,这场杀劫就不会有。
事后再去找袁守诚,放低姿态服个软认个错,再把好话说一说,袁守诚还能继续给渔夫算卦让他百发百中吗?
再不济,渔夫才给袁守诚几个算卦钱?堂堂泾河龙王,多给袁守诚一点钱,请他不要再给人算打鱼的卦了,不是轻而易举?
对此,还有阴谋论说泾河龙王是被算计了。
只能说,决定都是自己做的,又没人逼迫,泾河龙王明知抗旨不遵的是死罪,还半点犹豫都没有的一脚踏进去,他不死谁死?
自己做的选择,那就自己去承担后果。